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3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15篇
  4篇
综合类   522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41.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杠杆的趋动下,农业种植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粮经种植比例由过于的7:3,发展到现在的5:5.经济作物中又以花生播种面积最为广泛,而夏播花生在花生种植的比例更大,因此种好夏花生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收.为此,根据近几年种植经验,就淮北地区夏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2.
《现代农业科技》2005,(4):54-55
皖麦52号(原名:丰华8829),审定编号:皖品审04020445。系宿州市种子公司用郑州8329与皖麦19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半冬性组区试,平均亩产503.4千克,比对照皖麦19增产3.55%。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13千克,比对照增产3.31%。适宜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中茬口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0月29日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43.
针对淮北地区水稻化肥减量增效的新形势,通过丰卉尿素、吉多素、增效控失肥等新型肥料的组配,研究了其对连粳15号直播、南粳5718毯苗机插的产量构成、品质性状、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探索化肥减量条件下水稻产量提高和稻米品质提升的有效施肥途径。结果表明,“控失肥+吉多素+丰卉尿素”“控失肥+吉多素+常规尿素”两种组配方式能够将化肥减量增效和水稻产量提高、稻米品质提升有机结合,具有较好的示范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4.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63-64
从育苗、移栽前准备、栽植、田间管理和采收等方面总结小麦与山芋、西瓜、冬瓜轮作栽培的技术措施,以实现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提高小麦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45.
麦田杂草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防除麦田杂草是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田管措施.该文分析了淮北麦区麦田杂草种类及其发生特点,并提出了麦田杂草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淮北麦区科学防除麦田杂草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6.
淮北地区马铃薯高产技术途径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 言淮北地区地处黄淮平原南端 ,位于淮河以北 ,辖安徽省阜阳、宿县、淮北、亳州、六安、蚌埠六市以及河南、江苏、山东等省的部分县市。该生态区域跨湿润、半湿润气候交界线 ,气候温和 ,季节分明 ,雨量适中 ,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 13 5℃~ 15 5℃ ,积温 4 80 0~ 5 4 0 0℃ ,年日照时数2 2 0 0~ 2 5 0 0h ,无霜期 2 2 0~ 2 30h ,年平均降雨量82 0~ 90 0mm ,土壤类型收获是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淡季 ,为南北商品薯供应的过渡带。该区有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 ,优越的气候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 ,目前 ,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 15万…  相似文献   
147.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改变耕作方式与种植模式、选择优良品种、提高整地质量、合理施肥、适期适量播种、扩行机播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小麦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8.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的氮素和密度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的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二者增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269.9kg/hm2,密度在231.1万苗/hm2,产量最高达8358.3kg/hm2,此时的经济效益也最大。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穗数585.1万/hm2,穗粒数37.9粒,千粒重39.2g,最佳产量的施氮范围255.9~287.3kg/hm2,密度228.5~246.7万苗/hm2.  相似文献   
149.
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中熟中粳品种徐稻 3 号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徐稻3号的适宜播期范围为5月5日-25日、适宜栽插密度为 3.33×105穴 /hm2,在此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和较大的穗型以及较高的产量,且各项稻米品质指标值较好.  相似文献   
150.
利用濉溪县1958—2004年小麦产量资料和相应的降水资料,进行同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气象产量与播种~分蘖和返青~拔节期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成熟期的降水量显著负相关。适宜的降水量为:底墒水60~120mm,生育期内降水220~290mm。濉溪县小麦生产过程中降水总量适中,部分时段略显不足,旱多于涝,要优化品种结构,抢墒早播,浇好播种底墒水、分蘖越冬水和拔节孕穗水,集雨保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