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31.
玉米对小斑病T小种抗性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广义遗传模型方法,研究了玉米对小斑病T小种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玉米对小斑病T小种的核抗性主要受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以显性效应为主.3个病害指标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性主要归因于加性效应,病斑数和病级之间还有显著的显性遗传相关.另外,根据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亲本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32.
高卫东  杨家秀 《作物学报》1997,23(5):637-639
玉米小斑病(Bipolars Maydis)是世界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1970年曾使美国损失玉米165亿kg,我国的华北玉米区和华南部分玉米区也是该病的主要发生区。该病的流行与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密切相关,而防治该病的经济有效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为此“七五”、“八五”期间国家把玉米种质资源抗小斑病的筛选鉴定列为攻关内容。本文报道1992~1995年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33.
生物农药草酸青霉水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20%草酸青霉水剂助剂用量的影响、助剂对药效的影响、pH值对制剂贮存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筛选出20%草酸青霉水剂的最佳配方.室内及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草酸青霉水剂对玉米小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室内处理剂量为稀释100倍液,田间处理剂量为稀释5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在88%~90.6%,且对供试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234.
1.沼液浸种有何作用?由于沼液中富含多种活性、抗性和营养性物质,利用沼液浸种具有明显的催芽、壮苗和增产作用:各地试验表明:沼液浸种对水稻根腐病、纹枯病、小球菌核病、恶苗病、棉花炭疽病和玉米大小斑病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由于沼气池出料间的料液温度一般稳定在8~16℃,  相似文献   
235.
玉米小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玉米品种和气象等环境因子报道了玉米小斑病(Helminthosporiummaydis)田间消长流行规律。结果表明:病害流行分为始发期、普发期和盛发期,分别历时10天、15天和30天;病叶分布由下向上扩展;菌量最大的叶层为4~6叶,占总菌量21.5%以上,菌量主要集中于4~9片植株的中下叶层;环境温、湿、光、雨等因子适宜病害流行,病害中等偏重发生,病情指数大于30的持续时间为20天,最高病指为44.45。提出了防治病害的四条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236.
玉米大、小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这两种病害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可使叶片提早干枯,影响灌浆成熟,千粒重下降,从而导致减产,一般使玉米减产15%~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因此搞好大、小叶斑病的预测与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37.
张成和  刘爱国 《玉米科学》1995,3(Z1):021-024
河北省为玉米大、小斑病混合发生区,近年来玉米矮花叶病发病逐年加重。通过对河北省玉米生产上的11份主栽玉米杂交种和11份骨干玉米自交系对大、小斑病和矮花叶病的单独接种和复合接合鉴定结果看出,被玉米矮花叶病侵染的玉米对大、小斑病的抗性严重丧失,病级一般加重2~3级,病指增高40%以上,由抗病品种变成了感病品种,所以选育种植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时,必须同时兼抗玉米矮花叶病。  相似文献   
238.
超甜玉米自交系抗小斑病和纹枯病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39.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饲、工兼用作物, 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玉米受多种病虫害的威胁, 其中由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 是制约玉米高产与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该病害的发病频率与严重程度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玉米小斑病发生概况, 包括发生时期和引起的主要症状; 概括了玉米小斑病菌的侵染过程和相关功能基因的致病机制; 总结了抗玉米抗小斑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措施等,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以期为玉米小斑病可持续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40.
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小斑病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聚酮合酶参与调控多种毒素和黑色素的合成,在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解析聚酮合酶基因在B.maydis中的作用,对玉米小斑病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与回补的方法获得了聚酮合酶基因BmPKS18敲除突变体和回补菌株。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突变体ΔBmPKS18产生白化菌落,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分生孢子无色且长度增加,有性生殖能力存在缺陷,致病力明显减弱。结果表明,BmPKS18基因在玉蜀黍平脐蠕孢营养生长、有性和无性生殖、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玉蜀黍平脐蠕孢致病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