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4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487篇
林业   212篇
农学   278篇
基础科学   848篇
  600篇
综合类   896篇
农作物   84篇
水产渔业   103篇
畜牧兽医   535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抽水蓄能机组水力调节过渡过程计算控制核心要求之一是尾水锥管压力不超过设计值。设计值是根据水力过渡过程理论的一维数值模拟"计算值"加上一定"压力脉动修正"量和 "计算误差"后计算获得。长期以来,尾水锥管压力计算值与尾水锥管压力测量值之间仍存在一定偏差,导致采用实测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评判时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与评价。为解决调节保证计算与试验验证之间的分歧,该研究对调节保证计算时尾水锥管压力最小值含义进行了阐释,梳理了调节保证计算与试验中涉及尾水锥管压力的相关国内标准。在此基础上,以洪屏抽水蓄能电站调试阶段四台机组甩额定负荷时的实测尾水锥管压力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压力测点的测量条件,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进行频率特性分析,验证了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其次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器分离出了表征一维数值模拟断面平均压力计算值的压力趋势与表征流动复杂性的压力脉动,针对压力脉动项研究了峰峰值与时长的关系并获得了压力脉动项最大峰峰值,验证了趋势项与一维数值模拟之间的一致性;随后采用压力脉动项最大峰峰值对数值模拟和实测压力趋势项极值进行修正;最后总结形成了尾水锥管压力调节保证设计值的修正流程。案例研究表明:采用截止频率为0.1~0.2倍转频的低通滤波器可以有效分离出与一维数值模拟一致的尾水锥管压力趋势项;采用3~4个旋转周期数对应的压力脉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压力脉动项的最大峰峰值;利用压力脉动最大峰峰值对一维数值模拟极值进行修正能够实现调节保证的有效设计与验证。该研究为抽水蓄能机组调节保证设计与验证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992.
旋转失速条件下离心泵隔舌区动静干涉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研究旋转失速条件下离心泵隔舌区动静干涉效应和流动特性,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一离心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泵内部流场和隔舌区压力脉动特性。对不同旋转时刻的内部流动进行分析,发现当流量小于0.75倍额定流量时,叶轮中发生了旋转失速,并且由于隔舌附近逆压梯度较大,当叶轮流道通过隔舌处时会发生"固定失速"的流动现象。对旋转失速条件下蜗壳上的压力脉动进行分析,发现蜗壳隔舌处的压力脉动幅值最高,沿着流动方向依次减小。当旋转失速发生以后,蜗壳上的压力脉动幅值约为非失速工况下的2~3倍,并随着流量减小,压力脉动主频幅值增大。在旋转失速初始阶段,隔舌区"固定失速"对压力脉动的影响较弱,旋转失速的影响占主导,蜗壳上的压力脉动主频为0.5倍叶频;而当流量进一步减小至0.25倍额定流量时,隔舌区的"固定失速"对压力脉动的影响作用增强,削弱了旋转失速的作用,蜗壳上靠近隔舌区的压力脉动主频为叶频,而远离隔舌区的位置受"固定失速"影响较小,旋转失速的影响占主导,主频仍是0.5倍叶频。该研究结果可为离心泵机组运行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高压处理玉米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高压处理玉米淀粉的结晶度。研究结果表明:随压力和含水量的增加,高压处理玉米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峰值下降,峰形逐渐消失,结晶度下降,糊化度增加。在700MPa时处理干淀粉,未能使淀粉晶体结构破坏,说明高压处理玉米淀粉糊化的本质也是通过水合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4.
The efficacy of three abundant organic wastes: poultry manure (PM), cattle slurry (CS) and sewage sludge (SS) for the reclamation of burnt soils was evaluated. A forest soil, previously furnace-heated in order to simulate exposure to a high-intensity wildfire, was labelled with nitrogen-15 (15N)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N derived from the organic waste to the burnt soil and vegetation. Four treat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heated 15N-labelled soil: an unamended control soil (S) and three waste amended soils (S+PM, S+CS and S+SS) at a dose waste of 167mg total N kg–1 soil. Lolium perenne was grown in all the pots for 3 months. In each treatment the phytomass produced and its N cont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following order of treatments: S+PM S+CS > S+SS S. The percentage of plant N derived from the waste was similar in the S+PM (22.8%) and S+CS (24.0%) treatments,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SS treatment (16.5%). At the end of the 3 month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available N reserves (phytomass N+soil inorganic N) in the control soil accounted for 51.5–71.5% of those in the S+PM, S+CS and S+SS treatments, whereas the yield of the plants was only 13.4–29.8% of that in the manured soil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dition of organic wastes, particularly PM,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and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soil ash layer. They also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N was not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plant growth in the control soil, which, moreover, did not show evidence of a shortage of macronutrients, i.e. phosphorus, potassium, calcium or magnesium.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as occurs in heat-sterilized soils, phytomass production in the control-heated soil could have been inhibited by the heat-induced production of phytotoxic compounds, their negative effects being microbially or chemically suppressed by the addition of organic wastes. Received: 3 March 1997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超高压处理及加热处理对羊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该文以崂山奶山羊乳为研究对象,通过氯仿-甲醇法和碱催化法分别对乳脂肪进行提取和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方法分析在100、200、300、400 MPa超高压条件和65℃/30 min、75℃/15 min、90℃/1 min、煮沸加热条件下羊乳中各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超高压处理,羊乳中的短链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而经加热处理羊乳中的短链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01)。经超高压处理羊乳中C6:0、C8:0和C10:0含量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C12:0、C14:0含量显著增加(P<0.01),C16:0变化不显著(P<0.05),C18:0含量显著降低(P<0.05);C18:1含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C18:2和C18:3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C20:4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而经加热处理羊乳中C10:0含量显著升高(P<0.01);C12:0、C14:0和C16:0含量也均显著升高(P<0.05),C18:0含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C18:1、C18:2、C18:3含量均显著降低(P<0.001,P<0.05,P<0.001),而C20:4为检测出来。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能够更好的保持羊乳中脂肪酸的含量及组成,进而为超高压技术和加热处理在乳品中的应用及羊乳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包气带水气二相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设计并建立了一维和二维实验装置,通过水的入渗来驱动气相流动从而营造出水气二相流的流场,并通过监测水的累积入渗量和湿润峰前进情况及流场内各监测点气体的压力变化来研究水气二相流。本实验采用压力传感器并设计了气压自动采集系统来监测并记录一维及二维土柱中气体的压力变化,在土柱的底部出气口,用带阀门的微量流量计来控制并调节气体的出流速率。在一维入渗实验中,我们发现在控制气体出流的情况下水的入渗速率比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有所减少。在控制气体出流的实验中,水的入渗速率对应于气体的出流速率有对应的变化,并且总是较气体出流速率大。在二维实验中我们发现,水的入渗速率及空气的压缩程度均为在垂向较为横向大。此外,我们还得到了不同时刻空气压力的等值线图,通过空气压力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在供水槽与出气口之间的连线的直线方向上,空气的流动最强烈。  相似文献   
997.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蒸发量计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蒸发量的计算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典型点裸地、棉花地和芦苇地设立了 3个试验点 ,并利用陶管负压计TDR等仪器 ,获取各试验点不同深度土壤的土水势和含水量 ,应用定位通量法计算土壤水蒸发量。结果表明 ,观测期 ( 2 0 0 2年 9月 )棉花地蒸发量为 85 4mm ,裸地为 60 6mm ,芦苇地为 49 0 4mm。对计算结果以及芦苇地计算蒸发量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生态过程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区域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数学模型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揭示区域生态压力的现状和进行区域横向比较具有良好效果,但是缺乏历史纵向比较。景观生态背景值,是在综合了区域特定历史时期景观生态本底值和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景观生态背景值作为景观生态压力评价的坐标起点,结合区域中主要的生态过程,通过对变化中的景观生态类型、格局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偏离程度来评价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评价结果不仅能较明确地说明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现状的性质,同时清晰地揭示出人为因素对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与性质。  相似文献   
999.
食品高压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介绍了高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最新发展,评述了食品高压加工技术的优点与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液压检测中流量测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国内外流量检测的现状,介绍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流量测试装置,并对该电感插入式流量传感器的原理、电路、标定方法和YC-A型液压测试仪的流量测定电路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