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8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农户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单元,当前急需理解农户的环境影响,并依此为依据找寻缓解环境压力的对策。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以生态足迹作为测度环境影响的指标,利用入户调查资料,基于成分法核算了农户的生态足迹,对比分析了汉、藏、回族地区农户的环境影响,并利用STIRPAT模型分解了各因素对农户环境影响的作用。研究发现:(1)甘南州农户的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张掖市与临夏州,其中甘南州农户的人均草地足迹远高于张掖市与临夏州,而张掖市农户的人均化石能源地足迹远高于甘南州与临夏州; (2)3个地区农户对耕地影响的差距均较小,但对水域、林地、草地影响的差距都较悬殊; (3) 农户的家庭规模、富裕水平、受教育程度、非农化水平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驱动因子,扩大家庭规模、提高富裕水平将加剧对环境的影响,而提高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及非农化水平将减缓对环境的影响,但它们引起的环境影响变化速度均低于其自身的变化速度;(4) 民族属性对农户的环境影响具有显著作用,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现有样本数据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  相似文献   
72.
2008年8~9月间,对甘肃张掖市黑河流域甘肃黑河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经鉴定计有昆虫12目、159科、605属,包括天敌昆虫共计897种,珍稀昆虫11种。  相似文献   
73.
张掖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张掖绿洲1998-2007年土地利用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综合探讨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子对耕地、建设用地变化驱动方向和大小表现出差异性;其次,主分量驱动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向和大小也不同,即对于耕地面积的变动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都是负向驱动,而对于建设用地面积变动都是正向驱动;相同驱动因素的影响敏感性也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74.
以张掖市为研究区域,在借鉴国内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PSR模型,结合2001—2012年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建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张掖市2013—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2001—2017年的安全警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张掖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压力系统的警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的警度呈下降趋势,2013—2017年的压力系统将逐步由"中警"转变为"重警",状态系统将基本维持在"中警"水平,响应系统将处于"无警"状态;2001—2017年,张掖市土地生态安全警度呈略有下降态势,2013—2017年的预警指数将处于0.46左右,警度将处于"中警"状态。  相似文献   
75.
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价比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张掖市为研究区域,将2000年作为基准年对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肃南为最脆弱地区,甘州区属于中等脆弱地区,高台、民乐属于较不脆弱地区,临泽、山丹属于最不脆弱地区。在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对策。对调整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本文通过对张掖市1981年、1990年、1996年及2003年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研究区产生了一系列的水文水资源效应。首先,随着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大,地表年耗水量从1980年的6.78×108m3增加到1999年的9.21×108m3,导致正义峡的下泻水量逐年减少,下游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其次使区内的蒸发格局发生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较大的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年蒸散量呈下降趋势;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强度较小的山丹县、民乐县和肃南县年蒸散量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再次,由于城镇用地及工农业用地扩展,导致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被超量开采,结果使地下水位降低,泉水溢出量减少;与此同时,工业、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的污染物使水质急剧恶化,给绿洲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77.
张掖黑河湿地资源现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简介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提出了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对策,以期对张掖黑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78.
利用多种来源的不同专题空间数据,运用特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以GRID(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在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对张掖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实现了环境评价结果全空间区域的定量表达。对张掖市土地用途管制分区进行了划定,并提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生态适宜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叠加分析的方法,可以比较综合地了解区域环境背景的整体特点及其差异,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张掖市土地适宜性空间分布及其区域分异特点。  相似文献   
79.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道树作为城市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其选择应用,在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行道树的选择和应用还关系到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等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张掖市普遍采用的行道树种的调查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阐明城市行道树选择应用的方法,提出了改变当前现状,丰富我市城市行道树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0.
本文在分析张掖城市(北郊)湿地区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湿地管理办法》所规定建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要求的条件,提出了建设建设思路、目标、原则,重点对建设措施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张掖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顺利建设国家张掖城市(北郊)湿地公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