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6篇
  6篇
综合类   182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基于Web的黄瓜病害诊断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了基于Web的黄瓜病害诊断系统,用户在输入病害症状信息的过程中不必进行数字的选择和输入,只需在相似症状上打勾,以实现专家系统源信息需求最简化的目标。该系统以产生式规则作为知识表示方法,采用数值诊断与RBR规则推理相结合的推理机制,应用病害可信度来判断诊断结果准确性,引入症状示病数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唯一性,提高了单纯使用数值诊断法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42.
气候、生态、播期、品种是影响2004年山西省玉米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药剂拌种、土壤处理、杀虫灯诱杀、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是苹果免套袋栽培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也是苹果收益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生产中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且应用的面积也很少。为了提升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以20%华碘抗胁迫生态膜、5%香芹酚和0.5%几丁聚糖三种药剂为试材进行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通过免套袋苹果喷施七次病虫害绿色防控药剂及常规化学防治药剂,对比了病虫害不同防控方法对叶片生长、苹果果面色度、单果重、果实品质、病虫害危害率及农药残留的影响,研究了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效果。结果表明,处理1和处理2均对病虫害危害率的影响显著,病叶率分别降低26.09%和31.03%,虫叶率分别降低76.74%和51.61%;均不影响苹果果面色度,也均对苹果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均无显著影响。处理1对苹果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均极显著,分别高出61.430 g和1.875%,但对叶片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相反,处理2对叶片生长的影响显著,百叶厚、百叶鲜重、百叶干重分别高出10.88 mm、16.44 g和6.80 g,但对苹果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对红富士苹果实现农药无残留。本试验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五次、减少使用量40.34%。20%华碘抗胁迫生态膜、5%香芹酚和0.5%几丁聚糖三种药剂“三合一”作为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绿色果品生产的有效途径,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可以使苹果免套袋栽培进一步达到生态环保、产品绿色安全的效果。之后会进一步试验研究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加大示范面积,争取大面积在免套袋苹果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中国枣果实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枣果实生长发育及采后贮藏期病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采前枣果有9种病害,病原菌涉及到9个属真菌和4个属细菌。贮藏期枣果有4大类病害,但病原菌隶属12个属真菌。同一种病害不仅由单一病原菌侵染所致,而且往往是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引起的,因而给田间和贮期综合防治造成了一定困难。最后,提出了枣果病害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5.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技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孔明 《农学学报》2018,8(1):44-47
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1700余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一体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趋于严重。化学农药是目前中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主要手段,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控制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与再猖獗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防控科技,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是中国植物保护科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其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重大病虫害种群演替规律的影响,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的植保新理论、新方法与新产品,绿色防治关键技术与产品,化学农药精准施药和残留检测追溯技术,智能化植物保护装备,以及区域性病虫害绿色可持续控制模式等。  相似文献   
46.
朱玉梅 《农学学报》2016,6(11):23-26
为了快速准确地掌握棉花虫害发生趋势,提高虫情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采用Apriori算法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对棉花上的3种害虫棉铃虫、棉叶螨、棉蚜的发生趋势进行综合分析。通过Apriori算法寻找出了气候因素与棉花三大害虫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到棉花害虫的发生种类、发生期及发生量。联规则数据挖掘技术,在处理大量农业信息数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Apriori算法在棉花病虫测报工作中将是一项新的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黔东南州有机蓝莓园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黔东南州有机蓝莓园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促进蓝莓有机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方法]于2013~2015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有机蓝莓园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特点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共发现害虫种类6目26科148种,其中黑腹果蝇、大窠蓑蛾、越橘巢蛾和金龟子幼虫(蛴螬)为主要害虫;病害种类有7种,包括真菌病害4种、病毒病2种和生理性病害1种,其中真菌病害有蓝莓根腐病、蓝莓灰霉病、蓝莓枝条枯萎病和蓝莓叶枯病,病毒病害有蓝莓枯焦病毒病和蓝莓花叶病毒病,生理性病害为蓝莓红叶病。该园主要病虫为害蓝莓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导致植株萎蔫、枯死或脱落。[结论]研究结果为黔东南州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以黄淮地区为例,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包括:秸秆还田为小麦纹枯病重发提供了充足菌源;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小麦赤霉病由偶发病害变为常发病害;蜗牛由次要虫害变成主要虫害;新发虫害二点委夜蛾危害加重。同时提出了农业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49.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益,保障稻米品质安全,通过采用重大病虫监测,运用高效、低毒农药和“一喷多防”“一药多用”“治前控后“ 技术措施,在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等4种病虫防控减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的防控减化技术区能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农药品种数量减少7种,防治次数减少1~3次,农药折纯使用量减少46.10%~93.84%,产量增加2.23%~8.81%,经济效益明显。开展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是实现了对水稻重大病虫害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0.
A participatory epidemiological (PE)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Turkana pastoralists in Turkana South District, Kenya,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ncidence of livestock diseasess and their impact on livelihoods. A sub-location was used as the sampling unit. A sub-location is the smallest administrative unit and is occupied by clusters of families (called adakars) that share common grazing patterns. A total of 32 sub-location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the study. At least one focus group discussion involving more than 10 people was held with each adakar. In addition,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involving local leaders and animal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were conducted before or after the group sessions. PE techniques that were used with the stock owners include participatory mapping, relative incidence scoring, proportional piling, disease impact matrix scoring, seasonal calendars and probing. The methods used were pre-tested in four sub-locations that were excluded from further study.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goats, with median score of 33 (10th and 90th percentiles of 25, 44, respectively) and sheep, median score of 20.5 (15, 26) were perceived to be the most abundant livestock species while goats (median score of 32 [21, 56]) and camels (median score of 22.5 [11, 33])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livelihoods of the pastoralists. For goats, the overall relative incidence scores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 contagious caprine pleuropneumonia (CCPP) and mange were 23.5% (15, 34), 25% (21, 45) and 20% (19, 28), respectively. The respective median scores for case fatality rates were 66% (45, 76.5), 62.5% (25, 100) and 73.2% (21.4, 85.7). Disease impact matrix scores indicated that mang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 of goats. Mange (range: 28–32%) and pox (range: 16–38%) were perceived to be the most prevalent diseases in camels. Livestock movements, limited access to veterinary services and stock theft were identified as ke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high prevalence and persistence of these disea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strategies that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these diseases given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nomadic pastoralism and insecu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