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2篇
  免费   606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林业   1542篇
农学   254篇
基础科学   49篇
  959篇
综合类   3801篇
农作物   217篇
水产渔业   780篇
畜牧兽医   949篇
园艺   184篇
植物保护   444篇
  2024年   188篇
  2023年   509篇
  2022年   489篇
  2021年   466篇
  2020年   398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382篇
  2015年   330篇
  2014年   387篇
  2013年   449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444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长丰鲢夏花培育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长丰鲢苗种培育池塘浮游植物共有5门31种(属),其中绿藻门占总种类数的1/2以上,培育期间浮游植物的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的趋势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营养水平的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组成、优势种、生物量等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一般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密度等会随着营养物质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苹果(Malus pumila)园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尼龙袋法将新鲜的白三叶覆盖和埋置到苹果园中,分别在白三叶降解1、3、6个月时,利用Biolog微平板法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均可使苹果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提高(P0.05),微生物的多样性除6个月外显著增加、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显著降低(P0.05),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覆草处理大于埋草,同时,白三叶降解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返园方式间主要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有差异,而导致不同降解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差异的主要是糖类。说明在苹果园覆盖和埋置白三叶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而覆盖白三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埋置白三叶。  相似文献   
103.
在传统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从群丛分类的必要性出发,综述了传统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对群丛的定义及其划分方法,即在群丛的划分中主要依据群落中不同层片的优势种或特征种;但是在利用传统植物群落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确定群丛的特征种(组)时需要人为确定;同时,论述了当前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主成分分析(PCA)等数量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单位的对应关系不能达到协调一致,无法判断是否划分到了群丛的水平.最后提出了群丛划分方法的展望:数量方法是基础,特征种(组)是及其数量特征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4.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大量的草地资源。研究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可对维持草地生态及了解祁连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了祁连山默勒镇3种类型草地 (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0~10 cm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对上述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碳、含水量和硝态氮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和人工草地(P<0.05)。2)3地共测得有效序列1022446条,以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OTU聚类均值分别是4917、5233、5075条。3)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3地间差异不显著,Chao1指数表现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P<0.05)。4)在门水平上,3地均以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主要类群;在属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类型草地细菌富集类型不同。5)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祁连山地区小生境内3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5.
放牧对草甸草原土壤水热状况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土壤水热状况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生长季平均土壤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放牧对群落3个组份[羊草(Leymus 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杂类草]生物量和相对优势度产生影响。其中,羊草地上生物量和优势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线性降低,而贝加尔针茅和杂类草的生物量与优势度均在中度放牧处理下最高。土壤含水量与羊草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与杂类草生物量负相关,而与贝加尔针茅生物量间的关系极弱。本研究为完善放牧优化理论,揭示放牧在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过程中的梯度效应提供了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线索,为草地放牧优化管理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姚喜喜  才华  李长慧 《草地学报》2021,29(z1):128-136
为探究封育和放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封育13年和连续放牧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封育和放牧对植被群落状况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显著提高了群落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1);封育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总氮(Total nitrogen,TN)、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P<0.01);封育显著降低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1)。总之,封育虽增加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养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研究建议针对封育13年的高寒草甸进行适当的放牧以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  相似文献   
107.
围栏封育是恢复高寒草甸退化的重要措施,连续11年对青海玉树州高寒草甸监测样地进行围栏封育,研究对其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为89.44%,在2011年最小,为72.17%;群落平均株高和物种数均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89 cm和17.44种;高寒草甸各个生物量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牧草鲜重、可食牧草鲜重、牧草干重和可食牧草干重在2013年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08.33、655.56、360.96和309.79 g,较围封第1年分别增加2.07倍、3.53倍、1.41倍和2.49倍;可食牧草比例在封育第8年达到最大值,为89.74%.相关性分析发现,围栏封育年限与物种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牧草鲜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围栏封育能提高高寒草甸的生物量,而封育年限过长并不利于高寒草甸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8.
对西藏当雄县3种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下的高寒沼泽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碳氮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3种放牧管理模式下的高寒沼泽植物群落总盖度差异不显著,而优势物种藏嵩草的高度和盖度差异显著;放牧管理对沼泽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放牧利用显著降低了高寒沼泽湿地群落优势物种藏嵩草的高度和盖度,其优势度也显著降低,使得高寒沼泽逐渐退化。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依次降低。同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寒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也显著降低,且高寒沼泽表层土壤碳氮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通过对比分析,冬季放牧是当前西藏高寒沼泽较好的放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青海省高寒牧区常见的9种多年生牧草单播2年后耕层0~15cm土壤理化(pH、容重(BD)、有机碳(SOC)、全氮(TN)、无机碳(C)及微生物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和群落代谢功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只有在种植披碱草2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与其他草种相比,种植披碱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试验在每年施肥1次的情况下,土壤氮含量仍然偏低,说明此区氮素被过度利用,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每年增施氮肥数量、频率以及时间上应加强管理。通过对不同牧草种植区土壤各因子的聚类分析,发现贫花鹅观草、无芒雀麦、紫野麦草和扁穗冰草之间相似度较高,表明其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较为接近,故在大面积种植的时候可根据牧草地上生物量/质量的高低进行选择性播种。从土壤质量方向考虑,种植杂花苜蓿、红豆草和西北羊茅不利于土地的改良。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质量退化、花生连作障碍问题,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章古台试验站进行田间定位实验,设置玉米(Zea mays L)-花生(Arachis hypogaea)-玉米轮作(L1)、花生-玉米-花生轮作(L2)、玉米连作(YL)和花生连作(HL)4种种植模式,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测定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结果表明:L1和L2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丰度、细菌群落丰度、真菌群落丰度、放线菌群落丰度均显著高于YL和HL。主成分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L1和L2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微生物各菌群丰度呈正相关;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与土壤总PLFA含量正相关。综上,轮作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变化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累积的驱动因素。花生-玉米轮作种植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缓解花生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