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0篇
  免费   599篇
  国内免费   700篇
林业   1335篇
农学   322篇
基础科学   195篇
  2732篇
综合类   3502篇
农作物   227篇
水产渔业   132篇
畜牧兽医   602篇
园艺   178篇
植物保护   264篇
  2024年   223篇
  2023年   616篇
  2022年   547篇
  2021年   484篇
  2020年   399篇
  2019年   464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468篇
  2016年   563篇
  2015年   510篇
  2014年   639篇
  2013年   616篇
  2012年   549篇
  2011年   505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14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于国家长远发展而言,碳汇林是较为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国家造林效率,还能对环境进行优化,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此时,碳汇林造林技术显得极为重要,技术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加以重视,保证能够增强碳汇林造林力度,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2.
本主要针对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进行研究,肯定了造林对陆地碳汇变化的联系,详细阐述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3.
对20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的疏伐,伐后郁闭度分别为0.4(T1),0.5(T2),0.6(T3),0.7(T4),0.8(T5),后在其林下套种肉桂(Cinnamomum cassia),形成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研究其不同混交模式林分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碳素含量大小排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土壤层,分别为(475.96±13.59)、(469.64±2.41)、(443.34±2.04)、(425.94±2.03)、(21.10±0.35)g/kg。乔木层中马尾松各不同处理平均碳素含量排序为T1T4T3T5T2;肉桂平均碳素含量大小排序则为T2T4T1T3。在5个不同处理中,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序列均表现一致:乔木层土壤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碳储量随着林分郁闭度增加而增加,而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土壤层碳储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5个不同处理中,以马尾松纯林的碳储量高于其它4个不同混交;马尾松肉桂以1∶5.4比例混交时,总碳储量在混交林中最大,达117.32t/hm2,且乔木层大于纯林,林分固碳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4.
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和根系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常和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相关。为了解贺兰山地区土壤有机碳状况,2011年对贺兰山东麓青海云杉(Picea crassfoli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下土壤和根系取样,测定了各自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油松和灰榆林林下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4.12g/kg、17.83g/kg和15.32g/kg,林下根系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69.12g/m2、532.17g/m2和242.68g/m2,林下土体(土壤和根系)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7.58kg/m2、9.55kg/m2和4.00kg/m2;林下根系有机碳占林下土体有机碳的比重为4.94%~6.0%。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下土壤碳储量高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油松林下碳储量略低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灰榆林碳储量仅为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的36.7%。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其林下土壤是贺兰山地区重要的有机碳库。  相似文献   
55.
碳金融发展已经成为现今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问题。文章将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与碳金融交互性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6.
为促进区域低碳发展转型、完善碳补偿理论体系、实现碳中和目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和碳生态承载指数法,以陕西省为例,开展2010—2018年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核算,探究陕西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碳生态承载能力差异,并以各地区每年碳盈余(占用)指标量状况为基础,识别出碳补偿行为过程中的支付区与获补区,测算出陕西省各地区碳补偿额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增长速度在2014年后逐渐放缓,碳排放总体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陕西省碳生态承载能力表现为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特点,且南北差距在不断扩大;在整个研究期间,榆林市、渭南市、西安市是碳补偿行为中最主要的支付区,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是主要的获补区;陕西省碳补偿总额度总体在不断提升,增长速率也在逐年提高,不同地区的增长速率不一致,其中,榆林市碳补偿额度占比最高且增长速率最快。因此,加快构建省内各市之间碳补偿机制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该文综述了河流水体有机碳的研究状况,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河流其有机碳含量及来源均存在显著差异;水温、土壤有机质的侵蚀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均会对河流水体有机碳的输出通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8.
为解决减量施肥造成北方寒地水稻肥料供给不足和产量低的问题,以纳米碳增效剂为材料,采用仪器快速检测和植株常规测定分析方法,研究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模式(SM-A)、减施氮肥10%(SM-B)和减施氮肥20%(SM-C)对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以SM-B增幅最大,SM-A次之,SM-C最小;SM-A、SM-B和SM-C增加经济效益分别为563.56、1374.20和-1391.08元/hm 2,以SM-B增效值最高。本研究表明,SM-B能改善生育期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植株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是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减量施肥安全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组成,选择林龄48 a生的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不同林分密度林内枯落物。结果表明:(1)研究区枯落物储量为10.71~19.54 t·hm~(-2),其中半分解层储量为5.90~11.92 t·hm~(-2),未分解层储量为4.81~7.63 t·hm~(-2)。(2)各林分密度枯落物储量为1 800株·hm~(-2)900株·hm~(-2)500株·hm~(-2)1 100株·hm~(-2)。枯落物厚度为2.40~4.72 cm,其中半分解层厚度为0.67~1.80 cm,未分解层厚度为1.73~2.92 cm。(3)各林分密度枯落物含水率均表现为未分解层小于半分解层,枯落物含水率为林分密度500株·hm~(-2)1 800株·hm~(-2)900株·hm~(-2)1 100株·hm~(-2)。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干旱区不同降雨模式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为精确估算干旱区生态系统土壤碳释放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为例,通过人工增雨和改变降雨频率来模拟全球气候变化,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碳释放量进行长期野外监测。[结果]降雨能够刺激藻结皮覆被区土壤呼吸速率迅速大幅度提升,并在1 h内达到峰值,12 h左右降至较低水平。但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不断增大,土壤再湿润后所产生的呼吸脉冲逐渐减弱,最后1次降雨与第1次相比土壤呼吸峰值降低了40%~60%。在降雨后16 h累积碳释放量、总碳释放量都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降雨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其对土壤碳释放量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就单次降雨而言,低频率、大雨量的降雨事件所引起的碳释放量明显高于高频率、小雨量的降雨事件。但总降雨量一致的情况下,则是高频率的小降雨事件所释放的总碳量最高,其次为低频率的大降雨事件,正常降雨频率下最小。[结论]气候变化所引起的降雨量增加和降雨频率的变化将会增加藻结皮覆被区的碳排放量,在预测碳收支时,也应将藻结皮的碳排放量变化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