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8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522篇
林业   332篇
农学   275篇
基础科学   617篇
  1656篇
综合类   1898篇
农作物   144篇
畜牧兽医   209篇
园艺   180篇
植物保护   48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9篇
  1953年   10篇
  1952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满足在同类土地利用方式下测量大量土壤水分状况的需求,选择重庆四面山人工针叶混交林地、天然针叶混交林地和农耕地等3种土地利用方式,在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压力膜仪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基础上,分别采用Brooks-Corey模型、Gardner模型和van Genuchten模型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筛选出适用于特定土地利用方式的模型,用于模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Brooks-Corey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差异,在3个模型中拟合精度最差.Gardner模型对不同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拟的判别系数R2均大于0.97;van Genuchten模型对农耕地0~20,20~40,40~60 cm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拟的判别系数R2均在0.92以上.Gardner模型适用于林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模拟,van Genuchten模型适用于农耕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模拟.  相似文献   
992.
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森林水文学、土壤物理学和土壤水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以模拟林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林地土壤的入渗、径流和水分再分布过程。模型是在IBM386上建成的。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测定采用了双环入渗器配以多层张力计的野外实地土壤水分再分布法。  相似文献   
993.
用压力膜仪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田间实地观察不同深底土壤水吸力变化动态和覆盖种麦条件下的水吸力变化,结果表明,徐淮黄潮土地区水分供应特性受大气降水和蒸散所制约;水分供应年动态可分为春季干旱期、夏季过湿期、秋季蒸发期和冬季冻结期等4个时期;水分动态变化由底土到表土加快;覆盖种麦条件下土壤水吸力的变化与对照相比,表现为前低中高、后平的特点,反映了覆盖种麦的节水效果主要在小麦生长前期。  相似文献   
994.
榆中县北部半干旱地区地处甘肃省中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年降水量400 mm左右,而春季降水多以10 mm以下的微量甚至无效降水为主,不利于春播和出苗.  相似文献   
995.
地下滴灌灌水设计参数对土壤水分分布影响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能模拟地下滴灌系统水流二维运动的HYDRUS-2D计算机模型在不同的地下滴灌灌水设计参数条件下,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简便、快速、灵活,不受试验条件限制。模拟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土壤初始含水率、滴头出流量、滴头埋深等均是影响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96.
土壤水分含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及维管束系统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含量不同的栽培务件下对4种类型稻的维管束系统分化结果和维管束系统与农业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分不足对稻秆及秆中维管束的影响是相互的:稻秆的发育情况影响了维管束变化,同时维管束的变化影响了稻秆的发育,最终影响营养物质从根部、叶部向籽粒运输.从而使结粒数、稔实率、千粒重、产量下降。4种生态型水稻维管束系统与一次及高次枝梗数目、结粒数、千粒重等有类似的相关性.而且水分不足时反应出相同的结果。说明土壤水分对维管束系统的分化有很大的影响,水分不足将使维管束面积变小.推管束比增大.从而使产量变小。  相似文献   
997.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对2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林木蒸腾、林地蒸发及土壤径流等项目进行了研究和测定。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落叶松人工林对大气降雨的截留损失总量为229.5mm,占同期降雨量的1/3;林木蒸腾是土壤水分输出的主要形式,土壤径流以壤中流和地下径流为主,地表径流很少发生;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量不足5%,土壤水分的输入与输出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98.
温室效应加剧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带、种植制度、作物生产、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分、病虫害、气候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因应气候变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沟垄集雨种植是西北旱作农田广泛运用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旱作沟垄集雨种植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施肥配置,进一步提升其增产效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进行了连续5年的田间定位施肥试验。试验玉米栽培采用集雨沟垄栽培技术,设置4个施肥水平处理:无肥对照 (CK),低肥 (N 150 kg/hm2、P2O5 75 kg/hm2),中肥 (N 300 kg/hm2、P2O5 150 kg/hm2),高肥 (N 450 kg/hm2,P2O5 225 kg/hm2)。在玉米生长关键期,取0—200 cm深土壤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调查了玉米产量。  【结果】  无论缺水年、平水年还是丰水年,随施肥量的增加,农田耗水量、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均呈提高趋势,高、中、低水平施肥处理的农田耗水量较CK分别平均提高了8.8%、7.7%和5.3%,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显著 (P < 0.05) 提高了38.3%、35.8%和31.2%。在各年份,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从四叶期到抽雄吐丝期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而在收获期,各施肥处理土壤含水量均显著 (P < 0.05) 低于CK,高、中、低水平施肥处理分别平均降低24.7%、24.2%和17.7%。综合来看,中肥处理5年平均籽粒产量最高 (11.4 t/hm2),产量变异系数最小 (12.9%)。在丰水年,低肥处理玉米产量及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高肥和中肥处理,而在平水年和干旱年,中肥处理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结论】  在半干旱地区,施肥量对沟垄集雨种植模式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受制于降雨量。在丰水年,较低的施肥量 (N 150 kg/hm2、P2O5 75 kg/hm2) 即可获得理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在平水年和干旱年,中量施肥水平 (N 300 kg/hm2、P2O5 150 kg/hm2) 获得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高施肥量 (N 450 kg/hm2、P2O5 225 kg/hm2) 会造成土壤水分的大量消耗。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自然降雨对干化土壤水分恢复的有效性,有利于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加强干化土壤水分管理,促进土壤干层得到有效恢复。在陕北米脂试验站设置野外地下大型土柱,通过2014—2019年连续定位监测降雨、土壤含水率状况,分析自然降雨对干化土壤水分恢复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从深层干化土壤水分恢复角度考虑,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降雨可以分为3种类型:表层入渗快速蒸发型、浅层入渗缓慢蒸发型和深层入渗补给型。其中深层入渗补给型降雨为有效降雨,该类型雨量>26 mm,能够对深层干化土壤产生有效水分补给。2014—2019年发生深层入渗补给型降雨仅16次,累积雨量791.8 mm,降雨次数、降雨量的有效率分别为4.64%和35.19%。(2)月尺度条件下,降雨量(P月)与逐月入渗深度(Z逐月)、月累积入渗深度(Z累积)均呈二次函数关系变化,Z逐月=-0.0102P月2+3.955P月-6.7335(R^2=0.9639),Z累积=-0.0003P月2-0.1331P月+191.71(R^2=0.9208)。(3)年尺度条件下,2014—2019年雨量分别为187.6,391.6,590.8,337.6,342.4,400.0 mm,降雨逐年引发的入渗深度依次为160,220,400,260,260,120 cm,累积入渗深度依次可达180,220,400,700,1000,1400 cm。研究结果对揭示自然降水恢复干化土壤机理,加强土壤干层人工蓄水保墒技术,合理选择保墒措施,以及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