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32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39篇
  133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It is an urgent priority to establish in vivo bioassays for detection of hazards related to fine particles, which can be inhaled into deep lung tissue by human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bioassay for detection of lung damage after particle inhalation, sever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rats using quartz as a typical lung toxic particle. The results of pilot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Days 1 and 28 after intratracheal instillation of 2 mg of fine test particles in vehicle are most appropriate for detection of acute and subacute inflammatory change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BrdU incorporation on Day 1 and the iNOS level on Day 28 proved to be suitable end-point markers for this purpose. An examination of the toxicity of a series of particles was performed with the developed bioassay. Although some materials, including nanoparticles, demonstrated toxicity that was too strong for sensitive assessment, a ranking order could be clarified. The bioassay thus appears suitable for rapid hazard identification with a possible ranking of the toxicity of various particles at single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102.
光散射技术在土壤胶体颗粒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贾明云  朱华玲  李航 《土壤学报》2010,47(2):253-261
由于测试手段的限制,目前对土壤中粒径为0·001~1μm的"超微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效应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散射角和悬液颗粒密度两个方面讨论了光散射技术在土壤胶体研究中的应用条件,探讨了土壤胶体颗粒凝聚动力学机制及形成的聚合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本实验所用黄壤悬液,应用光散射准确测定的散射角范围为90°~135°,初始颗粒密度范围为1·90×10-3~0·119gL-1。(2)在自相关曲线平滑地衰减至基线且散射光强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用光散射技术准确测定土壤胶体颗粒凝聚过程中有效直径、最可几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变化,反映凝聚动力学规律。(3)在298K、90mmolL-1KNO3体系中用动态光散射测得黄壤胶体颗粒凝聚动力学为扩散控制团簇聚集机制,用静态光散射测得形成的聚合体分形维数为1·56±0·02。  相似文献   
103.
针对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养殖池排出水中大量絮状悬浮物难以用常规机械过滤法去除的问题,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滤食性双壳贝类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现场实验测定了它们对鱼类养殖排出水中悬浮物的生物滤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海水流速为100 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80±0.45)cm,湿重(117.0±10.0)g]和贻贝[壳高(6.54±0.26)cm,湿重(29.7±2.4)g]对养殖排出水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40.28~45.30 mg·ind^-1·d^-1[平均(43.40±2.16)mg·ind^-1·d^-1]和6.96~8.87 mg·ind^-1·d^-1[平均(7.66±0.99)mg·ind^-1·d^-1];在实验海水流速为150 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33±0.99)cm,湿重(95.8±31.4)g]和贻贝[壳高(6.39±0.91)cm,湿重(28.0±15.4)g]对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13.68~22.50 mg·ind^-1·d^-1[平均(17.35±4.59)mg·ind^-1·d^-1]和 5.37~5.67 mg·ind^-1·d^-1[平均(5.55±0.15)mg·ind^-1·d^-1]。表明长牡蛎和贻贝两种双壳贝类对半滑舌鳎养殖池出水中悬浮物具备很强的生物滤除潜力,且能吸收和利用悬浮物中的有机质实现养殖废物的生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4.
不同剂型中草药对猪肉品质的改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比了中草药普通粉剂与中草药超微粉剂对猪肉品质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2种剂型中草药对猪的肉质、肌肉营养成分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超微粉剂可以显著增加猪背部脂肪饱和度,改善其品质,并能显著提高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必需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105.
双组分吸附流化床应用到酵母醪液的干燥中,改善了混合物料的流化性能,提高了干燥效率。详细讨论了温度对吸附流化床干燥的影响,以及不同质量混合比物料的流化特性,提出了饲料生产的过程参数。  相似文献   
106.
为了研究ND-VLPs的免疫原性,利用共表达NDV F、HN、NP和M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rBac-F-HN-NP-M感染Sf9细胞,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释放到细胞培养上清的VLPs,免疫60只,18日龄SPF鸡,监测血清中NDV特异性抗体滴度的变化.2周后用相同剂量的VLPs加强免疫.二免后2周以3.16×103EID50的F48E9株强毒滴鼻攻毒.攻毒前,La Sota灭活苗、La Sota 20μg VLP和不同剂量VLPs组(10 μg、20 μg、25 μg)HI效价分别为28.3、28.9、24.1、26.1、26.7;攻毒后,10 μg和20 μg VLP免疫组仅能提供了80%和90%的保护率,但与La Sota灭活苗、La Sota 20 μg VLP一样,25 μg VLP试验组却能够完全抵抗致死剂量的NDV强毒攻击.本试验表明,ND-VLPs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25 μg VLP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能抵抗致死剂量强毒的攻击.ND-VLPs有可能用来研制针对新城疫流行变异株的高效疫苗.  相似文献   
107.
将新城疫病毒(NDV)F48E9株的M、NP、F和HN基因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AGG上,经酶切、PCR鉴定和序列分析,分别筛选出了含有M、NP、F和HN基因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CAGG-M、pCAGG-NP、pCAGG-F和pCAGGHN。纯化后的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单独转染HeLa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到了M、NP、F和HN蛋白的表达。pCAGGM、pCAGG-NP、pCAGG-F和pCAGG—HN重组质粒组合共转染HeLa细胞48h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试验结果表明,NDVF48E9株的M、NP、F和HN蛋白均在HeLa细胞内得到了成功表达,同时证明在该表达系统中F蛋白不足以诱导细胞融合。  相似文献   
108.
细颗粒物质潜入土壤对入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水泥、粉煤灰、黏土土添加物潜入土壤模拟入渗试验,分析了细颗粒物质种类和添加量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物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其阻渗能力为:水泥黏土粉煤灰;细颗粒物质添加量对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添加物改变了土壤孔隙度,影响土壤表层水分运移的部分通道,影响入渗过程。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多级泵内固液两相流规律,搭建了泵内固液两相流可视化测试系统,对清水工况下及输送不同物性参数颗粒时泵能量性能及颗粒运动规律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泵输送固液两相流时的扬程和效率相较于清水工况均有所降低,并且随着颗粒粒径和密度的增加,降幅逐渐增加;与输送清水相比,泵送球形颗粒时的扬程和效率最大分别低了0.32 m和2.92%.导叶流道内不同物性的球形颗粒均有向导叶工作面运动的趋势,且颗粒轨迹长度和颗粒进入导叶时的位置有关,颗粒进入导叶的位置越靠近导叶背面其运动轨迹越长;颗粒密度和粒径越小,颗粒在流体中的跟随性越好,其运动轨迹越光滑;在导叶进口区域,颗粒主要从导叶背面位置进入导叶流道,并且从该位置进入导叶内的颗粒比例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颗粒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颗粒与导叶头部碰撞的概率随着粒径的增加逐渐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0.
解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15):8885-8886
[目的]建立利用差速离心法制备油菜种子微粒体的方法及微粒体蛋白浓度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法。[方法]分别取授粉后47 d的高油酸与低油酸材料新鲜角果,将种子剥出,应用差速离心法提取油菜种子微粒体,采用Bradford法测定种子微粒体蛋白浓度。[结果]离心管底可见沉淀,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范围为0~500μg/ml,回归方程为:Y=0.001 34X+0.064(r=0.996 3),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3.52%、1.55%、0.54%以及7.51%、1.99%、0.68%。油菜种子微粒体总蛋白质含量为高油酸材料406μg/g,低油酸材料335μg/g。[结论]利用差速离心法制备得到高质量油菜种子微粒体蛋白,可为进一步研究油菜种子油酸脱氢酶活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