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3篇
  60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Wheat germ flour (WGF)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functional food ingredient with high nutritional value. In this study, WGF was applied in steamed bread-mak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steamed bread (CSB).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wheat flour with WGF at levels of 3%, 6%, 9% and 12% (w/w)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ends and their steaming performance. Falling number (FN) values of composite flours ranged from 199 to 223 s. Viscosity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flour mixed with WGF had higher pasting temperature and lower viscosities. Dough rhe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farinograph and extensograph. The addition of WGF diluted the gluten protein in dough and formed weak and inextensible dough, which can be studi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alysis. CSB made with WGF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volume, specific volume and higher spread ratio. The sensory acceptability and physicochemical quality of CSB were improv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 low level of WGF (3% and 6%). However, results showed that a high level of WGF over 9% is not recommended because of unsatisfactory taste. As a whole, addition of appropriate level of WGF in wheat flour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SB.  相似文献   
32.
广西旱地作物主要金龟子种类及其发生动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3年, 通过挖土调查和太阳能诱虫灯系统调查了广西各地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种类及其种群动态。统计结果表明, 全区共采集到金龟子4个科56种, 发生盛期为4月底至7月上旬; 各地发生种类和时期不同, 主要优势种为深绿异丽金龟、红脚异丽金龟、异丽金龟和桐黑异丽金龟, 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6月中旬至8月上旬、5月中旬至6月中旬、5月中旬至6月下旬。  相似文献   
33.
严重水分失衡状态下四照花蒸腾表面的削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斐  山本晴彦 《林业研究》2009,20(4):337-342
应用RGB图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日本山口市街区生长的四照花(Comus kousa Buerg.)对2007年夏季干热多风的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许多四照花叶尖叶缘出现焦枯,清晰的暗棕色防护带显示在焦枯的叶片上。这些防护带逐渐从叶尖向叶基退缩直到成功控制焦枯为止,且留下许多不成功的防卫痕迹。焦枯的叶片呈现鲜明的逻辑斯蒂函数式变化趋势。依据气象数据分析,四照花叶片退缩型焦枯几乎与干燥峰值期同步。这表明在干燥度突然升高期间,极端的水分亏缺诱发了四照花的防卫反应,从而保护其余部分免于进一步的失水。像素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07年8月底四照花样树通过局部叶片退缩型焦枯减少了40.2%的叶面积。相比之下,鉴于上半年雨量充足,2008年,相同的样树只有13.2%叶面积减少。不管怎样,四照花的确削减了蒸腾表面积,并且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蒸腾表面减少方式。既不同于落叶也不同于地上部枯死。依据脱水过程的分析,四照花在突然的干热胁迫下叶尖始发的干缩和叶片防卫反应的共同作用被认为是其蒸腾表面削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4.
Heating with gas can reduce air pollutant emission and therefore becomes a new sort of peak load heat source. To study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we adopted a newly built combined heating system and simulated its pollutant dispersion for centralized and distributed peak heating. The simulations were based on the improved regulator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guidelines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he model developed an algorithm for infill wind direction simulation and exported pollutant contours for comparison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is related not only to the pollution emission quantity per quantificational heating, but also to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 resource in the gas fired boilers. The centralized peak heating has comparatively small environmental impact; for distributed peak heating, the more concentration of gas fired boilers distribution is applied, the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impact will be. In addition, the optimum setting proportion of gas fired boilers should be between 0.2 and 0.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相似文献   
35.
利用PE-173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8种来源的高山红景天块根粉末进行分析,以红外指纹图谱的共有峰率、变异峰率为计算指标,分析样品相对原生境野生植株样品的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建立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产地相近的H1与H4之间具有较高的共有峰率(88.89%)和较低的变异峰率(12.50%);种质来源地不同、倍性相同的H5与H3通过相同的生境栽培,共有峰率仅为22.22%;种质来源地相同、倍性不同的H5与H6共有峰率达到71.43%;不同种源、不同倍性、相同生境的H6与H8红外图谱的相似度为57.14%。  相似文献   
36.
宋伟  张明 《粮食储藏》2014,(2):28-32
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15℃、20℃、25℃、30℃)储藏的粳稻谷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峰值粘度变化进行监测(储藏时间为180d,测定周期为30d),结合动力学分析方法,在研究储藏条件对粳稻谷品质影响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品质变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且温度越高,下降得越快,在温度为30℃、25℃、20℃、15℃条件下储藏180d后,粳稻谷过氧化物酶残余活力依次下降至16.74%、23.85%、38.35%、40.17%;峰值粘度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温度越高,上升的趋势越明显,在30℃条件下储藏180d后,峰值粘度上升至3495cP,而在温度为25℃、20℃、15℃条件下储藏的粳稻谷样品,峰值粘度依次上升至3307cP、3262cP、3018cP。粳稻谷过氧化物酶活性、峰值粘度的预测模型依次是:lnAt=-e-31007.16/RT×t+4.6052、lnAt=-e-24467/RT×t+7.7337。动力学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在1%~12%之间,可以对储藏期间粳稻谷品质变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7.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发育典型黔南平塘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13年三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3S"技术手段,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对研究区不同研究时期土地利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平塘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综合指标从2000年的24.819上升到2013年75.181,主要由于平塘县生态本底极其脆弱敏感,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大规模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生态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39.
采用Field Spec4(美国ASD)的便携式光谱仪对科尔沁5种典型沙丘植被的光谱曲线进行测量,并对其特征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1)5种典型沙丘植被黄柳(Salix gordeje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麻黄(Herbal ephedrae)、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的光谱形态大致相同。根据原始光谱差异和多个光谱特征参数可以区分植被类型。"红边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冷蒿(0.99%)小叶锦鸡儿(0.68%)黄柳(0.59%)麻黄(0.58%)差巴嘎蒿(0.56%)。2)对差巴嘎蒿不同季节光谱反射率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得知,随植被生长期推移,差巴嘎蒿呈现出"双峰"和"红移"现象,但该现象并不明显。由于研究区在7月份出现持续干旱,植被缺水严重,导致差巴嘎蒿的"红边位置"在7月6日出现微小浮动,显现两个"红边平台"。3)分析不同覆盖度下差巴嘎蒿的光谱特性,差巴嘎蒿的导数光谱呈现"双峰"特性,且当覆盖度大于40%时,"红边位置"与覆盖度并无直接联系,但"红边斜率"与覆盖度呈正比关系。对不同覆盖度下差巴嘎蒿光谱可见光波段的连续统去除,得到吸收深度随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大,吸收峰面积随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对覆盖度敏感性参数比较可知,研究该地区差巴嘎蒿覆盖度变化优先考虑吸收峰面积。因此,基于植被高光谱特性的分析,对于今后利用遥感监测沙丘植被长势、植被分类识别及反演植被覆盖度等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0.
马晓旻  夏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23-6026,6044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重叠的毛细管电泳谱图中的相关组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毛细管电泳谱图噪声水平的增大,2种神经网络模型定量分析重叠的毛细管电泳谱图中相关组分的能力下降;随着毛细管电泳谱图总分离度的增大,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定量分析重叠的毛细管电泳谱图中相关组分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