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4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林业   171篇
农学   218篇
基础科学   174篇
  465篇
综合类   866篇
农作物   112篇
水产渔业   261篇
畜牧兽医   221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18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与寄主植物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及寄主植物来源,利用性诱捕器监测了其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并以雄蛾翅的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标记鉴定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始见期在5月底,第1代终见期在9月中旬。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越冬代和第1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主要以C4植物为寄主,以C4植物为寄主的种群占所有种群的比例分别为72.19%~97.71%和95.18%~100%;2014年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之间越冬代和第1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以C3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无显著差异,2013年公主岭和2014年沈阳的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期之间以C3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差异显著。研究表明,东北地区以C3植物为寄主的亚洲玉米螟种群较少。  相似文献   
992.
以新玉15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春播和麦后复播青贮玉米(复播1期,6月30日播种;复播2期,7月10日播种)在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光温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的群体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5 615、17 615、14 671 kg·hm-2,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鲜重产量53 988、67 251、68 327 kg·hm-2;复播青贮玉米生育期明显缩短,光合有效辐射和≥10℃积温较春播少;复播1期苗期、穗期、灌浆期均处于最适温度范围之内;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的LAI峰值为5.01、5.72、6.36,总光合势分别为2.45×106、2.84×106、3.37×106m2·d-1·hm-2。复播青贮玉米的产量潜力主要在于大口期之前生育期优越的光温资源条件,且大口期之前干物质积累速率较春播快。  相似文献   
993.
994.
XUE Jie 《干旱区科学》2015,7(6):765-777
Reliable estimation of the mass-flux profiles of aeolian sediment is essential for predicting sediment transport rates accurately and designing measures to cope with wind-erosion. Vertical mass-flux profiles from seventeen wind-erosion events were re-evaluated using five typical models based on observed data obtained from a smooth bare field at the southern frin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onential-function model and the logarithmic-function model exhibited the poorest fit between observed and predicted mass-flux profiles. The power-function model and the modified power-function model improved the fit to field data to an equivalent extent, while the five-parameter combined-function model with a scale constant(σ) of 0.00001 m(different from the σ value proposed by Fryear, which represented the height above which 50% of the total mass flux occurred) was verified as the best for describing the vertical aeolian sediment mass-flux profiles using goodness of fit(R2) and the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 values to evaluate model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relationships among model parameters, the modified power model played a prominent explanatory role in describing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the observed data, whereas the exponential model played a coordinating role.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vertical profiles could not be extrapolated using the five selected models or easily estimated using an efficient model without field observations by a near-surface sampler at 0 to 0.05 m.  相似文献   
995.
岛礁水域海藻场食物网基准生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礁海域海藻场是近岸浅海重要的湿地生境之一,其所在水域的食物网往往较开阔水域复杂,而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来揭示其独特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规律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在利用该技术之前,往往需选择恰当的基准生物以更准确地阐释海藻场食物网各阶层的营养关系。为此,于2014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浙江省枸杞岛海藻场选取4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蝾螺(Turbo petholatus)、角蝾螺(Turbo cornut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和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为实验对象,利用多元方差分析检验其δ~(13)C和δ~(15)N值的种内(间)时空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评估其作为基准生物的可行性。结果显示,4种底栖动物的δ~(13)C和δ~(15)N值受其食性和栖息地环境的影响,呈现不同程度的时空差异,发现带偏顶蛤和角蝾螺的δ~(13)C和δ~(15)N值相对更为稳定,因此可分别作为浮游和底层营养关系的基准生物。本文结果可为我国在东海岛礁水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阐明围堰池塘内海草——大叶藻的生态功能并为将其引入刺参池塘养殖提供理论基础,对大叶藻区和裸露砂质底质区的温度、溶氧进行了比较测定,对刺参及其食物组成的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并与邻近自然海域草场系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春夏季大叶藻区底部温度比裸露砂质底质区温度低约0~0.33°C;0~25%的低大叶藻盖度下,海草区和裸露底质区溶氧差异不显著,50%~100%的中高盖度下,海草区表层溶氧显著高于裸露底质区,高约0.12~0.62 mg/L,底层溶氧低于裸露底质区,约0~0.38 mg/L;春季末,该海草环境下的刺参δ13C和δ15N比值分别为–15.27‰和8.11‰,具有与相邻自然草场系统中刺参明显不同的同位素特征值(–20.12‰和10.95‰)。混合模型的分析表明,其食物组成中来自大叶藻的贡献约为13%~52%,高于底栖硅藻(4%~49%)、悬浮颗粒有机物POM(23%~39%)以及附着生物(0~22%)。而邻近的自然草场中,来自POM和褐藻海蒿子的食物贡献最大,0.95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CI)分别为24%~54%和1%~53%,而海草丛生大叶藻的贡献为0~27%。本研究表明,大叶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夏季池塘底部水温,增加水体溶氧,同时为刺参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这在池塘组成相对简单的环境下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7.
2014年5月和9月,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胃含物分析法,比较研究了不同增养殖模式下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的饵料特征差异,以期探讨增养殖魁蚶可能的食物来源。结果显示,魁蚶的δ~(13)C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5月,筏养区魁蚶的δ~(13)C值明显低于9月,底播区则表现出相反趋势。5月,两种增养殖模式下魁蚶的δ~(13)C和δ~(15)N值均无明显差异;9月,筏养区魁蚶的δ~(13)C、δ~(15)N值均显著高于底播区。以浮游植物为主的颗粒有机物是筏养区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其贡献率可达61.0%~62.9%,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37.2%~39.0%);而底栖微藻则是底播区魁蚶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贡献率达到51.7%(5月)和72.5%(9月)。胃含物分析结果显示,魁蚶主要滤食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曲舟藻属(Pleurosigma)、菱形藻属(Nitzschia)和舟形藻属(Navicula)种类。底播模式下魁蚶胃含物组成与底栖微藻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可达85.30%(5月)和77.20%(9月),表明魁蚶对水体中的微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浮游性较弱、且易于下沉的硅藻或底栖硅藻类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魁蚶筏式养殖和底播增殖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紫花苜蓿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其遗传转化的研究。以陇东、阿尔冈金以及甘农4号紫花苜蓿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体细胞胚胎和丛生芽再生途径对于紫花苜蓿再生周期及频率的影响。并通过利用不同外植体、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以实现对这两种再生途径的进一步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三个苜蓿品种中,甘农4号的再生效果较好,下胚轴的再生频率较高,在愈伤诱导阶段添加2 mg/L 2,4-D、1 mg/L KT,胚状体诱导阶段添加1 mg/L KT、0.5 mg/L NAA可以达到较好的再生效果;在培养基中添加1 mg/L 6-BA、1 mg/L TDZ,则直接诱导丛生芽的效果最好;对比发现,丛生芽再生途径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其再生时间仅10周,是紫花苜蓿再生体系建立的一种可选方式。  相似文献   
999.
为探明弧菌总数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对大西洋鲑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弧菌总数和水质参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系统监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弧菌总数与水质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法模拟了关键水质参数随机性变化对弧菌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化学需氧量(COD)对弧菌总数有显著影响(P0.01)。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温度,COD,盐度和弧菌总数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弧菌总数对数值=–7.24+0.355×COD+0.323×温度+0.129×盐度(R2=0.694,P0.01)。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验证了温度,COD,盐度和弧菌总数动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OD与弧菌总数的动态变化最为相关(R2=0.756),COD是大西洋鲑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促进弧菌生长的最大风险因素。为了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对大西洋鲑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弧菌总数和水质参数进行了12个月的测定,并将S–T模型的预测值与本研究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模型与观测数据基本吻合(P0.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法可以作为大西洋鲑循环水养殖系统快速评估弧菌数量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黄烷酮衍生物分子结构与杀菌活性的关系,本文以34种黄烷酮衍生物的杀菌活性为指标,以量子化学计算软件PCLIENT提取化合物的初始分子描述符,经高维特征筛选以及多轮末尾淘汰进行特征选择,获得了14个重要分子描述符,并基于保留描述符构了建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获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最后基于支持向量机非线性解释体系,对保留分子描述符的作用进行解析,各描述符对影响黄烷酮衍生物的杀菌活性的重要性依次为SssO > MATS6e > SeaC2C2aa > EEig04d > EEig03x > C-028 > R7v+ > L2e > X4A > Mor25m > G1m > Mor17m >BEHv1 > RDF045m,为指导黄烷酮类杀菌剂的合成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