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8篇
  免费   505篇
  国内免费   515篇
林业   3055篇
农学   439篇
基础科学   383篇
  737篇
综合类   3462篇
农作物   376篇
水产渔业   156篇
畜牧兽医   512篇
园艺   389篇
植物保护   32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516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707篇
  2011年   649篇
  2010年   530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75篇
  2007年   520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贵阳花溪古茶树遗传进化的SN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对贵阳花溪古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遗传进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古茶树样品的重测序数据,获得了1 656 258个SLAF标签,古茶树样品平均测序深度为24.21x,其中多态性的SLAF标签有462 897个,共得到283 376个高一致性的群体SNP标记.从基于SNP标记获得的进化树可以看出,来自相近地方的古茶树在进化树上基本上处于相近位置,但是花溪古茶树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PCA)获得了与进化树一致的结果.群体结构分析可清晰地把古茶树资源分为乔木型和灌木型2个类群.乔木型古茶树位于进化树下部,而灌木型古茶树处于进化树上部,表明茶树是由乔木型向灌木型进化的.  相似文献   
992.
喜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其次生代谢物因含有一种重要生物碱而闻名。为了宣传这种珍贵喜树资源及推广应用,以湖北国营通城县黄袍林场为对象,简要介绍了黄袍林场喜树的木本资源生长特征、种子园、育苗及推广应用情况。希望引起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和研究,提高对这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的保护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3.
青冈栎混交林生物量及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南永顺43年生青冈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木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乔木层生物量和林下植被层生物量,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测定样品碳素含量,对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栎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20.03t/hm~2,各组分单位面积生物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林分单位面积碳储量高达389.43t/hm~2,其中植被层和土壤层分别为249.02,140.41t/hm~2。林分内青冈栎、栲树和杉木单株平均蓄积分别为0.156 1,0.2912,0.296 0m~3,单株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3.85,99.15,97.90kg。青冈栎属于生长速度较慢但木材密度大的树种,单株平均蓄积仅有栲树和杉木的单株平均蓄积的1/2左右,但其单株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却比栲树和杉木的单株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要高,表明树种碳汇能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树种生长速度的快慢,这对今后生态公益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4.
苹果树体氮含量与氮累积量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富士"苹果树为试材,对树体生物量及不同器官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月26日至4月30日,树体和树冠的生物量变化较小,4月30日以后迅速增加;3月26日至7月30日,根系生物量几乎没有变化,7月30日以后快速增加。果树新生器官(果实、叶片和新梢)中氮含量均表现为物候期前期较高,中后期较低;成龄器官(枝、干、根系)中氮含量呈"V"字变化。3月26日到4月30日,器官建造时树体氮累积量逐渐增加;4月30日到7月30日,树体氮累积量稳定变化;7月30日至1月15日,树体氮累积量明显增加。年周期内不同时期各器官中氮累积量差异较大,树冠氮累积量始终高于根系。  相似文献   
995.
用最小可检测差异技术评估耕作方式对土壤C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ree long-term field trials in humid regions of Canada and the US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oil depth and sample number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equestration in no-tillage (NT) and moldboard plow (MP) corn (Zea mays L.) and soybean (Glycine max L.) production systems. The first trial was conducted on a Maryhill silt loam (Typic Hapludalf) at Elora, Ontario, Canada, the second on a Brookston clay loam (Typic Argiaquoll) at Woodslee, Ontario, Canada, and the third on a Thorp silt loam (Argiaquic Argialboll) at Urbana, Illinois, USA. No-tillage led to significantly higher SOC concentrations in the top 5 cm compared to MP at all 3 sites. However, N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lower SOC in sub-surface soils as compared to MP at Woodslee (10-20 cm, P =0.01) and Urbana (20-30 cm, P 〈 0.10). No-tillage had significantly more SOC storage than MP at the Elora site (3.3 Mg C ha^-1) and at the Woodslee site (6.2 Mg C ha^-1) on an equivalent mass basis (1 350 Mg ha^-1 soil equivalent mass). Similarly, NT had greater SOC storage than MP at the Urbana site (2.7 Mg C ha^-1) on an equivalent mass basis of 675 Mg ha^-1 soil. However, these differences disappeared when the entire plow layer was evaluated for both the Woodslee and Urbana sites as a result of the higher SOC concentrations in MP than in NT at depth. Using the minimum detectable difference technique, we observed that up to 1 500 soil sample per tillage treatment comparison will have to b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Elora and Woodslee sites and over 40 soil samples per tillage treatment comparison for the Urbana to statistically separ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C contents of sub-plow depth soils. Therefore, it is impracticable, and at the least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to detect tillage-induced differences in soil C beyond the plow layer in various soils.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滴灌水温对骏枣林土壤和树体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新疆南疆地区红枣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新疆南疆地区,以5年生骏枣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水温为对照(CK),探讨不同滴灌水温(10,20,30,40 ℃)对骏枣林下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及枣树各器官(果实、枣吊、二次枝和叶片)全N、全P、全K含量的影响。【结果】(1)20 ℃水温处理可以提高0~10,10~20 cm土层的速效P含量,较CK处理增加32.29%,16.92%;与CK处理相比,10 ℃水温处理可以提高20~40 cm土层的速效N含量和0~20 cm土层的速效K含量,30 ℃水温处理可以提高0~10 cm 土层的速效N含量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P含量,40 ℃水温处理可以提高10~20 cm土层的速效N含量,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CK处理可以提高骏枣叶片的全N、P、K含量和二次枝的全N、全K含量。与CK处理相比,20 ℃水温处理可以提高骏枣果实中的全N、P、K含量及枣吊全N含量和二次枝的全P含量,其中果实中全K含量较CK显著增加了1.13 g/kg,其他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0 ℃水温处理可以提高枣吊的全P、全K含量,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增温水可以提高土壤和树体的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究不同蘸根处理对彰武松造林效果及生长表现的影响,为推动北京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北京市密云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以清水为对照,设置复合微生物菌剂、ABT-3生根粉和两者1∶1混合3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5 a生彰武松造林其成活率、生长量、叶片性状、干物质量以及造林成本影响。[结果]单施ABT-3号生根粉的地径、地下生物量、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本效果最佳;单施复合微生物菌剂的苗高、地径、年均生长量、地上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针叶厚度、针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效果最佳;混合处理的各测定指标均低于单施处理,但高于对照处理。[结论]在北京地区进行彰武松造林实践生产中,除了采用常规抚育管理外,建议合理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它不仅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还可以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加快成林步伐,提高林分品质,最终达到改善北京市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8.
白榆种源的地理变异和基因型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在14个试验点所作46个种源的地理变异和生态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白榆种源间存在着极大的异质性。生长力随纬度方向呈渐变模式,分布区南部黄淮流域的种源生长快,分布区北部各种源生长慢。试验点生境的优劣,对白榆生长影响很大,并存在有一定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因此,根据多点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各种源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参数,为各造林地区选用适宜种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为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食用菌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问题,并通过对食用菌种植成本的控制,达到企业资金的投入获得保障收益的稳定。从食用菌企业内部财务问题与生产投入着手,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建议,确保食用菌企业内部利益上升的同时,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及市场竞争力,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农药防治是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病虫害突发或爆发时具有快速高效的防治优势。茶树叶片表面具有亲水性,常量施药会造成茶叶农残超标、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实现茶树减量施药是减少茶叶农残的有效手段。系统综述了茶树生物特性、茶树病虫害预测诊断及防治方法、茶树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强调提高茶树低容量喷雾的农药有效利用率是实现茶树减量施药的关键。针对目前茶园地面工况复杂及农药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从低容量仿形喷雾机、茶树病虫害喷雾决策及智能终端等六个方面提出茶树病虫害施药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建议,指出低量化、精准化及智能化是未来茶树植保喷雾机械及施药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