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94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43篇
  399篇
综合类   23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51.
走马岭隧道通过方斗山背斜可溶岩地区。岩溶发育强烈。在分析隧址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详细论述隧址区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和特征,岩溶水补、径、排条件及化学特征,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2.
贵州喀斯特区野生葛藤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喀斯特区葛藤Pueraria lobata群落野外样地调查,分析其组成类型中16个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①生态位宽度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葛藤,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异叶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粉枝莓Rubus bifioru,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②葛藤在喀斯特石漠化生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强;③各种对的生态位相似比例为0~1不等,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差异较大;④16个种群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生态位完全重叠,各种群间利用资源的差异性显著,表明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并不明显,显示葛藤群落不稳定;⑤群落主要树种生态位重叠基本上是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越大,与其他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的机会越大,反之则越小.但在本研究发现,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未必高.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发展葛藤做饲料具有较大前景,但必须加大刈割等人工干扰措施,方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3.
欧李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引种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适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栽种的欧李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对4个引进欧李品种的适应性、花期、坐果率和植株高度等进行观察,在室内对其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欧李3号、欧李4号、欧李5号和内蒙1号4个欧李品种均能在贵州正常生长并安全越冬,栽植成活率分别为93.5%、91.5%、90.0%和92.5%。2)欧李3号、欧李4号和欧李5号的平均坐果率分别为39.2%、43.4%和29.4%,平均植株高度分别为105.7cm、102.1cm和52.2cm。3)欧李3号和欧李4号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总含量分别为2 870mg/100g和3 647mg/100g;维生素B12含量分别为0.29mg/kg和0.26mg/kg。4)欧李4号的植株高度、开花量、平均坐果率等均优于欧李3号和欧李5号,但欧李3号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长状况最好,在开花期和挂果期对欧李3号进行疏花、疏果,并注重水、肥管理,密度控制和修枝,可促进果实良好生长。结论:引进的4个欧李品种均适宜在贵州种植,而且欧李3号、欧李4号和欧李5号的表现均较好,可在贵州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4.
我国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全面展开,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将继续是评估石漠化治理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为了对监测和评价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文献为基础,综述了自1996年起有关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相关研究存在以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有喀斯特地区、省(自治区)、县(市)、乡镇、示范区、小流域、社区等不同单元尺度,但缺少以行政村为单元尺度的评价研究,不利于将政府所实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与生态恢复的衔接。2)研究目的多样,主要有现状描述、原因解释、效益监测、预测预警和为区域规划提供依据等,但以现状描述和效益监测目的为主。3)研究者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时一般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指导下进行,在代表社会、经济等发展指标时缺乏机会均等等原则的指导。  相似文献   
55.
为了探明不同树种枯落叶的持水性能,为喀斯特地区造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了喀斯特50种阔叶树种不同特征枯落叶的持水性能.结果表明:1)除纸质叶片外,其余特征枯落叶的最大持水率均以半分解状态大于未分解状态,纸质、有表皮毛叶片未分解与半分解状态最大持水率的差异不显著,革质、无表皮毛则差异显著.2)平均最大持水率大小顺序为纸质叶片(340.77%)>有表皮毛(292.27%)>无表皮毛(249.73%)>革质(229.46%).3)未分解与半分解枯落叶持水量在0~2 h增加最快,2~6 h增加缓慢,6h后趋于稳定,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4)枯落叶吸水速率在前0.25h最大,1h左右时明显减缓,4h后趋于稳定,与浸水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5)枯落叶最大持水率大于300%的多为纸质和具有柔毛的枯落叶,小于200%的几乎全为革质枯落叶.结论: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叶片为纸质和具有柔毛的树种进行种植,以充分发挥其持水功能.  相似文献   
56.
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华林  龙翠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87-3990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槽谷、漏斗、坡地3种典型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对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中,槽谷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其次是漏斗森林,而坡地森林物种多样性最低;3种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中,漏斗森林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其次是槽谷森林,坡地森林养分含量最少;相关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7.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58.
对重庆武隆岩溶区五个土壤剖面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其粒度参数、粒度曲线、结构参数散点图等与各种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样品的粒度特征与河流相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坡积物等物质的粒度特征差异较大;与黄土高原红粘土、黄土古土壤、镇江下蜀土的粒度特征存在相似性,但仍有一定差异;与贵州碳酸盐岩上覆堆积物的粒度特征有较为一致的特性.根据五个土壤剖面的粒度特征推测,其沉积过程中溶蚀作用占主导,与先前风化形成该土层的原岩层性质有关,并有一定风成成因,同时还与坡面流水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59.
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区土壤矿质元素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保护区土壤矿质元素钙、镁、硅、铁、铝、锰的空间变异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区土壤矿质元素存在空间上的异质性。从半变异函数的模型拟合来看,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均小于25%的标准,表明变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主导因素。Kriging等值线图显示,在不同的坡位出现了高值区和低值区,硅、铁和铝在中上坡出现高值区,而钙、镁和锰在中下坡出现低值区,这6个指标在研究区域均出现围绕1~3个中心点聚集分布出现高值或低值区,说明气候、母质、地形和微地貌对喀斯特原生林区土壤矿质元素空间变异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0.
喀斯特山区退耕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喀斯特山区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以中度石漠化样地和自然恢复松林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分析探索了其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与土壤养分的协调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坡耕地退耕还林5~8 a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在土壤中的含量明显提高,最低含量已达60%以上,粒径多集中在5~2 mm,且有向大粒径明显转化的趋势.通过对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显示,>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及速效钾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7~0.97;与碱解氮、全磷相关性不显著.在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过程中,适当考虑种植对土壤磷素返还作用明显的植物,避免人为干扰,将有利于退耕地林木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