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38篇
畜牧兽医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102.
夏立群  张红莲  秦启伟 《水产学报》2012,36(11):1763-1769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是一种重要的鱼类传染性病毒, 可导致石斑鱼死亡率达90%以上, 给石斑鱼的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SGIV ICP46(infected cell polypeptides 46)是一个立即早期基因, 可能参与细胞的生长调控, 并对病毒复制有重要作用。在SGIV ICP46序列中存在一段富含亮氨酸(Leucine, L)的潜在核输出信号(nuclear export signal, NES)。为了深入研究该段NES序列在SGIV ICP46核转运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构建了3个NES缺失的突变体: 仅含NES之前片段的突变体(ΔNESa)、仅含NES之后片段的突变体(ΔNESb)和不含NES的全长片段(ΔNESc), 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观察这些突变体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转染细胞实验结果表明, 野生型EGFP-ICP46重组蛋白可以有效地被输出细胞核, 荧光信号主要分布在胞质区; 相反, NES缺失的EGFP-ICP46-ΔNES重组蛋白不能被有效地输出细胞核, 呈现与EGFP对照相同的泛细胞分布特征。突变实验证明, NES对SGIV ICP46输出细胞核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06.
2017年8月,山东省烟台市某养殖场网箱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突然发病并大量急性死亡。疾病调查显示,养殖海域水温为26℃~28℃;病鱼为4~5月龄,全长为(16.3± 1.6) cm,体重为(156.9±37.0) g;80万尾斑石鲷幼鱼2周内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经济损失惨重。临诊检查发现,病鱼体表无明显损伤,但活力差、呼吸急促。剖检可见病鱼脾肿大、质地脆、易碎,肾糜烂,肝有出血点。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脾、肾造血组织中可见许多直径约为20 μm的肿大细胞,肿大细胞内含有大量直径约为145 nm、呈六边形的病毒颗粒。用过滤除菌的病鱼脾组织匀浆液,腹腔注射感染健康斑石鲷,感染组14 d内累积死亡率达95%。人工感染病鱼表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类似的外观症状,且在脾、肾组织切片中也可观察到大量的肿大细胞及相似的病毒粒子。使用特异性PCR引物,从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均检测到鱼类虹彩病毒的高强度感染。克隆、测序得到了1362 bp的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序列比对显示,该病毒的MCP序列与真鲷虹彩病毒(RSIV) RIE12-1的相应序列完全相同。构建的虹彩病毒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RSIV类群,是RSIV的一个分离株。本研究首次证实RSIV可以导致斑石鲷大规模死亡,研究结果为诊断和防治斑石鲷病毒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7.
把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神经坏死病毒(RGNNV)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RSETA-MCP转化至大肠杆菌(Estherichia 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44.5kD。通过Ni-NTA-Ag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经分析纯度达90%,之后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ELISA效价达1:12800以上。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血清与表达的重组蛋白有较强反应,说明通过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08.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etary manganese (Mn) on growth, vertebrae and whole‐body Mn content of juvenile grouper,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dietary Mn on copper (Cu), iron (Fe), zinc (Zn), calcium (Ca), phosphorus (P) and magnesium (Mg) content of vertebrae and whole body. Seven casein‐gelatin‐based diets were supplemented with 0, 5, 10, 15, 20, 50 and 1000 mg kg?1 of Mn from MnSO4·H2O. Grouper with an initial weight of 12.9 ± 0.4 g were fed to satiation with one of the seven diets for 8 weeks. Growth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etary Mn supplements. Vertebrae Mn increased from 31.7 to 118.1 mg kg?1 dry weight with dietary Mn supplement increasing from 0 to 50 mg kg?1 (y = ?0.0002x3 + 0.0162x2 + 1.3903x + 26.27, R2 = 0.9561, where y is the vertebrae Mn content and x is the dietary Mn content). Whole‐body Mn increased from 2.5 to 7.8 mg kg?1 wet weight with dietary Mn supplement increasing from 0 to 50 mg kg?1 (y = 0.00001x3 ? 0.00107x2 + 0.11054x + 2.24615, R2 = 0.9080, where y is the whole‐body Mn content and x is the dietary Mn content). Dietary M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vertebrae Fe, Ca, P and Mg content, and whole‐body Cu, Zn and Mg content. However, vertebrae Zn and whole body Ca, P were highest in fish fed diet supplemented with 15 mg kg?1 of Mn. Based on this, Mn supplement of 15 mg kg?1 might be the optimum when the basal diet contained 4 mg kg?1 of Mn. Fish fed diet supplemented with 1000 mg kg?1 of Mn did not show any gross abnormality or change in feeding behaviour, but Mn contents of vertebrae and whole body were as high as 695.1 mg kg?1 dry weight and 42.5 mg kg?1 wet weight, respectively. Also, whole body F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Mn supplement was up to 1000 mg kg?1.  相似文献   
109.
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遗传多样性(genetics diversity)又称基因多样性(genes di-versity)。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更是评价自然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通常所说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种群内不同个  相似文献   
110.
从患“红脖子病”甲鱼体分离到虹彩病毒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深圳某甲鱼场患“红脖子病”的甲鱼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于15~30℃能在CO、FHM、CK、GCK等细胞中增殖,其中在CO细胞中的滴度最高。最适复制温度为25~30℃,此时2dCPE可在90%以上。在感染病毒的CO细胞单层上覆盖琼脂后2~3d能形成直径1~1.5mm的空斑。病毒对氯仿、pH3、pH9敏感,DNA抑制剂(IUDR)能抑制其复制过程,提示该病毒为有囊膜的DNA病毒。病毒提纯后经负染电镜观察,可见到大量直径120~160nm的有囊膜的球形颗粒,放大后呈多面体。在感染病毒的细胞切片中,可见到六角形的病毒颗粒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并可见到病毒从细胞膜获得囊膜。以上结果提示该病毒属虹彩病毒科,建议命名为甲鱼虹彩病毒(STIV)。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病毒对甲鱼有中等毒力,与传染性胰坏死症病毒(IPNV)、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大马哈鱼呼肠孤病毒(CSV)在血清学上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