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40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成都金沙遗址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测试了成都金沙遗址河流相沉积物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并通过对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和比值特征及其与粘粒、铁游离度和有机质等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微量元素特征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Ba,Cr,Zr,Sr质量分数和Ba/Nb,Rb/Sr,Ba/Sr比值可用于指示沉积物源区环境的变化;龙门山及成都平原地区近3 4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为温暖湿润—温暖潮湿—温和偏干.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分析与前人利用矿物、磁化率和孢粉分析手段的研究结果一致,揭示了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22.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成因及其土壤盐渍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土壤pH值一般都在 8左右 ,属于碱性土壤。土壤含盐量较高 ,其全盐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少。 0~ 10cm土层中的含盐量最大 ,一般在 1~ 45gkg- 1之间。弃耕地土壤阳离子主要以K 、Na 、Mg2 、Ca2 为主 ,各阴离子在三层土体中的含量为Cl- >SO2 -4>HCO-3 >CO2 -3 。经相关分析表明 ,弃耕地土壤全盐量与Cl-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p <0 0 1) ,其次为Mg2 和Ca2 (p <0 0 5) ,而与HCO-3 呈负相关 ;Cl- 与Mg2 和Ca2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p <0 0 1) ,与CO2 -3 和SO2 -4呈弱的正相关 ,而与HCO-3 呈负相关 ;从而进一步说明 ,柴达木盆地弃耕地土壤为氯化物盐化土。柴达木盆地弃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 ,0~ 3 0cm土层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为 11 46gkg- 1;全氮、全磷的含量极低 ,全钾的含量较为丰富。示范试验结果分析认为 ,柴达木盆地荒漠绿洲土地退化及土壤盐碱化的发生与当地自然条件和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3.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及其环境学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是衡量重金属元素迁移性和生态影响的关键参数,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中有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部目前进行的新一轮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使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受到进一步的重视。本文评述国际上基于化学和基于生物学两种对生物有效性概念理解及其分歧,评价各种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发生的背景、应用范围和优缺点。物理化学法和土壤生物学评价法是两类主要的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经常使用的包括化学总量预测法、化学一步提取法、顺序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唐南膜平衡法)、植物指示法、微生物学评价法等。各种方法间往往相互独立,尚未形成被一致接受的方法,从而影响了生物有效性在风险评价和污染治理等工作中的应用。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实现土壤学、化学和生物学的融合,将评价方法统一化和标准化,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对比性,同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提高调查质量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4.
林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生态因子,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森林燃烧剩余物属性及其生态学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地球生物圈对林火干扰的响应过程,对科学制定植被经营、林火管理措施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中综述森林燃烧剩余物的国内外研究进程,阐述燃烧剩余物的主要成分,介绍林火对燃烧剩余物关键地球化学特征的已知影响,并从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方面总结燃烧剩余物在火烧迹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
用搜索法集成耕地分等与环境评估成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耕地分等和地化评估成果应该集成”的前提下,针对集成过程中的权重确定问题,该文提出权重搜索法,以最小二乘法计算集成结果的误差,并通过分析误差的变化趋势,确定耕地利用等和耕地环境健康等的权重取值范围。其中,考虑到等级数量对误差变化的影响,在数据基础不变的前提下,改变等间距,设计了3种等级划分方案,进行集成和误差分析。最后,该文以吉林西部某县为研究区,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地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耕地质量综合等级评价中,耕地利用等权重的合理取值范围为[0.7,0.9],采用不同的等级划分方案进行集成,集成成果能够反映区域耕地质量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6.
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沾化冬枣产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系统研究了沾化境内表层土壤元素的分布特征、组合特征及剖面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沾化地区表层土壤形成的地质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沾化地区在接受黄河冲积物之后还受到了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受黄河冲积物、湖泊湖积物及人为污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境内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27.
沾化冬枣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对冬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土壤的地球化学性质对冬枣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对调查区内表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环境与冬枣品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区内土壤营养元素中的Cd、Ni等重金属元素对于冬枣的营养成分影响较为明显。[结论]根系土中的B、Mn、MgO、Cd、Zn、K2O等对冬枣果实中Cr、Hg元素的富集起较大作用,可通过改善施肥方法对冬枣根系吸收重金属的过程进行干预,以降低有害元素在冬枣果实中的富集。  相似文献   
28.
通过辽河流域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由影响土地肥力、环境健康质量的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隶属度函数模型及累计曲线法对辽河中下游平原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质量状况较好,良好以上等级土地占研究区的89.78%,其中优质级土地占0.66%,优良级土地占63.16%,良好级占25.96%,中等级土地占10.06%,差等级土地极少,仅占0.16%。  相似文献   
29.
通过监测研究区域208个监测点位表层土壤重金属Cd、Hg、As、Pb、Cr、Cu、Ni、Zn的含量,并以此为基础获得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基线值,以及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基线值相对于本底值的变化累积情况,以此来判断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受人为活动的扰动程度。采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对累积频率统计方法,分别获得基于这两种方法的重金属环境基线值及偏差,以两者的平均值作为研究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环境基线值。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监测点位表层土壤重金属Cd、Hg、As、Pb、Cr、Cu、Ni、Zn分别有17.3%、1.0%、4.3%、0.0%、2.4%、3.8%、1.9%、0.0%的监测点位超出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限值,分别有26.9%、26.0%、29.8%、17.3%、16.8%,20.2%、28.4%、21.6%的监测点位较区域本底值均有不同程度累积;基于标准化方法和相对累积频率统计方法两种方法获得的重金属Cd、Hg、As、Pb、Cr、Cu、Ni、Zn的环境基线值平均值分别为0.22、0.09、13.34、30.7、82.0、29.7、38.0、89.1 mg/kg,相对偏差为0.5%~12.0%;土壤中重金属Cd、Hg、As、Pb、Cr、Cu、Ni、Zn的环境基线值较区域本底值的累积指数分别为1.5、1.2、1.0、1.1、1.0、1.0、1.0、1.0、1.0,重金属Cd的环境基线值较区域本底值有轻度累积,说明土壤重金属Cd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干扰,但影响程度较小,Hg有轻度累积的风险,As、Pb、Cr、Cu、Ni、Zn无明显累积。  相似文献   
30.
对渭河流域野外实地详细调查,在渭河中游发现了具有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根据地层学对比和OSL测年,确定渭河流域在3200-2800aB.P.发生了特大古洪水事件。对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SWD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各化学元素和氧化物的变异系数大,元素数据分布较为分散;Fe2O3、Al2O3、Ba、Cr、Cu、V、Rb含量高于S0和L0,SiO2、Zr含量低于S0和L0;化学元素粒度效应表明,SWD粒径小、粘粒强,是在滞流环境的水动力条件下沉积而成;通过气候指标Rb/Sr和Ba/Sr分析,认为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的3200-2800aB.P.的特大古洪水事件,是在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之际,因夏季风减弱、气候系统不稳定、降水变率较大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