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9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林业   170篇
农学   232篇
基础科学   83篇
  362篇
综合类   980篇
农作物   115篇
水产渔业   86篇
畜牧兽医   350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10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在红椎种子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采用不同方式清水浸种和ABT3号生根粉溶液浸种,营养土用红壤、火烧土、泥田土、谷壳、家禽粪、牛大便、钙镁磷等不同配置,经过一定时间发酵形成轻基质营养土,进行了容器育苗技术试验,结果显示:应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浸种的种子育苗平均发芽率,比应用清水浸种的种子育苗平均发芽率提高4.1%,轻基质容器育苗1年生的苗木,应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浸种育苗生长的苗木生长量平均高度、径粗、冠幅,分别比应用清水浸种育苗生长的苗木生长量平均苗高大11.23%、径粗12.50%,苗冠大6.12%。  相似文献   
72.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方式对鄄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芍药产区采集新鲜的芍药根,采用去皮后蒸煮不同时间和不同时间蒸煮后去以及蒸煮后不同温度干燥的加工方法,HPLC检测芍药苷含量,确定鄄白芍最佳初加工方法,同时考察了不同部位芍药苷含量的差异。结果:蒸煮后去皮的芍药苷含量大于去皮后蒸煮的含量,最佳初加工工艺为煮制45分钟后去皮,烘干温度60℃。不同根部鄄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变化为芍药头>须根>主根;不同纵切面芍药苷含量变化为白芍韧皮部>白芍外皮部>白芍木质部。不同器官中芍药苷含量变化为根>叶>茎>花。结论:鄄白芍的最佳初加工方式为煮45min后再去皮,60℃烘干。芍药头中芍药苷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升温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变态时长、形态表型和血液参数的影响,在水温为21、23、25和27℃条件下,测定了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变态完成期时的变态时长、身体大小、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的比值)的变化。结果显示,21 ℃组和23 ℃组的变态时长显著长于25 ℃组和27 ℃组(P < 0.05);体重、体长以及体重与体长的比值都在21 ℃组最高,25 ℃组最低,但均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 > 0.05)。水温对血液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以及N/L的比值均无明显影响(P > 0.05)。升温可加速黑斑侧褶蛙蝌蚪的变态过程,但不影响各型白细胞所代表的天然免疫能力和应激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74.
以陕西、宁夏、甘肃、青海4省7个种源地红桦种子为对象,测定各种源地红桦种子的千粒重、形态特征及在不同温度(30℃、25℃、20℃、15℃)和不同光照(无光照0 h、半光照/半黑暗12 h/12 h、全光照24 h)条件下的萌发率与萌发特性,并与千粒重、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千粒重大小为:凤县>泾源>宁陕>礼县>洛南>太白>湟中,洛南县、太白县和湟中县红桦种子的千粒重与其他种源存在显著差异;25℃为红桦种子最适萌发温度。在15℃下,各种源红桦种子几乎不萌发。25℃下,各种源红桦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光照和光照时长都可以显著提高红桦种子的萌发率。全光照(24 h)下各种源红桦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半光照/半黑暗(12 h/12 h)和全黑暗(0 h)条件;红桦种子萌发率与种子的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46<0.05),与种源的海拔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04<0.01);红桦种子萌发率与种源的年日照时长(P=0.064>0.05)和年降雨量(P=0.93>0.05)都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2015—2017年新疆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完善新疆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的相关数据,为多重耐药病源菌的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检测了2015—2017年新疆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的流行情况、耐药特性及耐药基因携带率。对经选择性培养基和特异性PCR鉴定的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通过琼脂稀释法进行环丙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同时采用PCR方法测定耐药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中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从不同动物中共分离获得162株鼠伤寒沙门菌,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宠物(犬和猫)、猪、羊、牛和鸡;药敏试验显示,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四环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80.0%,未检出对阿米卡星和磷霉素耐药的耐药菌株。从不同动物源分离的162株鼠伤寒沙门菌中有159株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占98.1%;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均以CIP-AMP-TET-FFC-SMZ 5耐谱型为主。经耐药基因分析,不同动物源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基因检出率为6.8%~97.4%,未检出blaSHV、qnrD、rmtB和mcr-1基因。综上,鼠伤寒沙门菌在新疆不同动物中流行率高,耐药现象严重,多重耐药菌株较多且耐药基因携带率高,部分不同动物源菌株间具有相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应加强畜牧业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进而控制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6.
为评估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繁殖性能和育苗效果,分别采用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品系(雌体≥150 g,雄体≥210 g)、“长荡湖1号”A系(雌体≥200 g,雄体≥310 g)、“长荡湖1号”B系(雌体≥250 g,雄体≥360 g)及超大规格品系(雌体≥300 g,雄体≥400 g)作为亲本进行土池生态育苗试验,比较了各品系的抱卵蟹获得率、亲本孵化率、育苗期间的投饵量、幼体变态速度以及大眼幼体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1)各品系越冬后的抱卵蟹获得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降低,抱卵蟹成功孵化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同样呈降低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各品系投饵量在幼体培育期间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溞Ⅴ期最高,日投饵量约为75 g/m2;与之相反,幼体蜕皮周期在幼体培育过程中呈现出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溞Ⅲ-Ⅳ期蜕皮周期最短,仅为5~6 d。(3)除了个别产量异常的池塘外,各品系单蟹产苗量及饵料系数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提高,且各品系大眼幼体淡化率差异较小,均在90%左右。结果表明,虽然大规格品系在...  相似文献   
77.
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海南、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福建、浙江沿岸,向北可达长江口。2003年5月9日在黄海北部(北纬39°35′01″,东经122°51′50″),由于渔业生产误捕的中华白海豚,是迄今为止该种发现的最北记录,笔者报告了对该海豚的外形和内脏器官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78.
采用异亲鸟孵化与机器孵化2种繁殖方法对白马鸡种卵孵化的出雏率、种卵失重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异亲鸟孵化成功率达87%以上,机器孵化的出雏率为85%;发育正常的白马鸡种卵在孵化器内正常孵化失重率变化不大,在13%左右;无发育能力的白马鸡卵在孵化器内正常孵化失重率变化较大,在11%~17%之间变动。在白马鸡人工孵化过程中种卵选择是孵化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9.
桂香18号是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从广西凌云白毫茶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的新品种,用其原料与不同茶类国家级对照种进行制作绿茶、乌龙茶、黑茶的适制性对比试验,并与其亲本及国家级对照种进行感官审评对比。结果表明,桂香18号继承了母本适制性广的优良特性,产品品质独特,制作的各种茶类产品品质优,花香突显,其中绿茶、红茶品质均优于母本对照种和国家级标准对照种;乌龙茶品质与国家级乌龙茶标准对照种相当,优于母本对照种;黑茶品质与母本相当,优于广西六堡茶(黑茶)标准对照种。为今后推广该品种适制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文章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保护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各组分进行研究,对比分析黑土型保护地有机质含量、活性有机质、缓性有机质和惰性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哈尔滨市蔬菜保护地土壤有机质总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活性有机质、惰性有机质和缓性有机质在0~20 cm土层积累较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形态有机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在各个层次土壤中各形态有机质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现阶段性变化,在一时间段内受施肥种类、用量、种植方式的影响表现出随着年份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一定年限后有机质含量有减少趋势,种植多年后含量会低于大田土壤;蔬菜保护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以缓性有机质的含量最多,其次为惰性有机质,活性有机质最少,其中活性有机质与有机质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