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6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706篇
林业   359篇
农学   683篇
基础科学   230篇
  745篇
综合类   2976篇
农作物   423篇
水产渔业   295篇
畜牧兽医   1396篇
园艺   217篇
植物保护   58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423篇
  2012年   577篇
  2011年   646篇
  2010年   575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大孔隙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但尚未有研究者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其空间结构。以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区的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大孔隙为研究对象,将图像处理技术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形态学和生态学角度量化分析土壤大孔隙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大孔隙形状、空间结构复杂程度高,空间分布格局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聚集分布趋势,且深层土壤的大孔隙组成较表层单一,其中草地最明显,大孔隙发育程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为:草地、果园、农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孔径范围的大孔隙所形成的优先路径的连通性、导水性和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孔径范围[5.0 mm,∞)、[2.5 mm,5.0 mm)、[1.0 mm,2.5 mm)、(0,1.0 mm),农地和果园孔径范围[1.0 mm,2.5 mm)、[2.5 mm,5.0 mm)、(0,1.0 mm)、[5.0 mm,∞);将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与土壤大孔隙位置密度分布、大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指标进行对比,并与以往研究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方法进行比较,所得结果相同,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从生态学的角度完善了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弥补了目前基于物理化学方法在大孔隙结构理论分析的不足,进一步揭示了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形成和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2.
刘林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129-17131
[目的]对蓖麻毒素分子量、等电点和氨基酸序列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以内蒙古通辽地区所产蓖麻哲蓖2号为对象,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毒性检测等免疫学技术对其毒素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试验中所用蓖麻毒素的等电点为6.49,分子量为61.9kD,其氨基酸序列与网上公布序列相比,A链有22个位点发生变异,B链无变异;小鼠口服LD50为5.0mg/kg,腹腔注射LD50为4.6μg/kg,淋巴细胞IC50为3μg/ml。[结论]该研究为深入了解蓖麻毒素生物学性质提供依据,同时为不同产地蓖麻毒素毒性及其他性质的差异比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3.
韩岗  马婧  陶士珩  张羽  杨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08-18410
从KEGG数据库中获得厚壁菌门下的18种细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重建了这18个物种的发育树以及祖先的氨基酸序列,得到了18个现存物种及其祖先物种的氨基酸组成偏好情况。结果表明,现存物种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有偏好,而在祖先蛋白质中也存在着氨基酸偏好的现象。对于每一种氨基酸,各物种的使用偏好不完全相同。研究结果为今后透彻地研究厚壁菌门细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王雯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77-21879
黑井古镇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建筑文化及精神文化。基于黑井古镇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黑井古镇自然景观、总体格局、人工建筑的总体景观特征,同时揭示出黑井古镇"千年盐都"的历史地位。从黑井古镇的自然环境空间,人工建筑(包括街巷、建筑、节点)空间,精神文化空间3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古镇的空间形态以及给人的感受。这将对认识黑井古镇,研究明清时期商业重镇的建设及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深入研究汽车碰撞严重程度与碰撞变量的关系,在进行了基本物理量对汽车碰撞剧烈程度影响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碰撞车辆作用质量、碰撞车总车速和碰撞车总动量为碰撞变量,应用数学方法,研究了它们对汽车碰撞严重程度的影响规律,可为汽车碰撞事故的分析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6.
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研究了淀粉共生蛋白对淀粉酶解性质的影响。对洗淀粉过程中影响蛋白含量的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用SDS溶液和蛋白酶进一步除去淀粉中的蛋白质成分,然后对制得的含氮量不同的淀粉样品进行酶解。试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能有效地去除淀粉共生蛋白,而淀粉共生蛋白有助于淀粉的水解。  相似文献   
107.
新牧一号苜蓿MvP5CS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耐盐分子机制,为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依据,通过同源克隆和RT PCR技术克隆了新牧一号杂花苜蓿(M.varia Xinmu 1)的MvP5CS基因, MvP5CS全长2 148 bp,Genbank登录号为:EU371644。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在盐胁迫下MvP5CS基因表达明显上调,说明 MvP5CS与苜蓿的耐盐性相关。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MvP5CS基因成功转入烟草(Nicotiana tabacum),盐胁迫下转MvP5CS基因T1代烟草萌发率和根长均高于非转基因烟草。表明新牧一号苜蓿P5CS基因能够提高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解北亚热带次生毛竹林降雨分配功能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影响林分降雨分配各因素的灰关联度值.揭示了降雨分配过程中的主导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9.
采用RT—PCR技术从日本大耳白兔的脾脏组织克隆出兔的Toll样受体基因3(命名为。TLR3),并对其mRNA在兔的17种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RTLR3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登载的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TLR3序列(登录号:NM_001082219)相似性为100%;兔的胸腺、脾脏、睾丸等14种组织中检测出TLR3 mRNA的转录产物,而在骨骼、胃和皮肤中未能发现。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兔TLR3与人、野猪、牛、猫、褐鼠等动物的同源性最高,为80%-85%;与原鸡同源性次之,为61%;与草鱼、绿河豚等同源性在45%~48%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兔TLR3与马的亲缘关系最接近,与猪、人/绵羊、牛、猩猩/猫的亲缘关系依次渐远,与鼠的亲缘关系最远。可见,TLR3在不同种属动物及不同组织中所起的作用具有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0.
The last step of ethylene biosynthesis in higher plants is to convert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ACC) to ethylene by ACC oxidase (ACO). In our investigation, a cross-introns genomic DNA gene encoding ACC oxidase, PsgACO, was isolated from Paeonia suffruticosa. It revealed that PsgACO (FJ855434) has 1281 bases, containing four exons and three introns, encoding 312 amino acids. The four exons stretched from 1 to 105, 217 to 434, 592 to 925 and 1000 to 1281 bases. A splicing junction sequence of all the exon-introns conformed to the GT-AG rule in the cross-intron genomic DNA sequence of the ACO gene. PsgACO showed high homology to many characterized ACC oxidases both at the nucleic acid and amino acid levels. As well, twelve amino acid residues were conserved among many ACOs from other species. A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amino acid of ACOs is quite conserved among the different eudicots. The 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both the tree peony and herbaceous peony are quite isolated taxa. Bioinforma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ACO is 35.29 kD, with a theoretical pI of 5.25. It is a non-secrete, stable hydrophilic protein, located in the cytopla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