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3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81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136篇
  722篇
综合类   525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85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6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济南泉域岩溶水质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洪海  章程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242-244,249
地下水是岩溶地区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也是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由于岩溶含水层的本质脆弱性,岩溶水资源在人类活动胁迫下极易蜕变。以20世纪50年代末的地下水化学状况为背景值,结合近2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济南泉域岩溶水质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近20年来,地下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水质的区域性、阶段性变化与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东郊岩溶水质最差,且无污染物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市区和西郊。伴随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变化,地下水质从间接补给区、直接补给区到泉水排泄区,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依次升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泉域东部大辛河流域,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地下水污染物的浓度也渐次升高,且愈往下游污染物浓度增幅愈大,显示出与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的密切相关性。因此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人类活动对下水的污染,对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济南“泉城”景观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川南丘陵区近30 a来土壤养分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川南丘陵地区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和时间变化特点,为该区域的土壤质量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方法]基于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1982—2011年川南丘陵地区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1)研究区5种土壤指标中,有效磷的变异系数最高,其余指标变异系数在22.18%~37.03%,属中等程度变异。(2)结构分析表明,1982年时土壤养分的块基比为25%~75%,属中等变异,结构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其都有影响;到了2011年,各指标空间自相关性变弱,人为因素占主导作用。(3)克里格插值显示,研究区近1/2区域土壤氮素偏高,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高等级及以上面积分别占39.26%和47.94%;磷素虽略有上升,但有52.68%的区域有效磷含量在5mg/kg以下,属严重缺磷;钾素含量在中上等级区域面积减少,大部分在中下水平,甚至出现了极低水平。[结论]经过近30a土地利用后,整体上研究区土壤养分北高南低,且呈重氮,轻磷,忽钾的态势,研究区以南要注意控制氮肥的输入,补充磷、钾肥。  相似文献   
93.
According to the yearly maximum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SSC)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the rive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more than 300, 20–300, and less than 20 kg/m3.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from subhumid to semiarid climates, and covered by a thick loess mantle. Neighboring on the desert areas to the northwest, the surface material of the Loess Plateau exhibits some marked areal differentiation in grain size and forms three zones covered by sandy loess, (typical) loess and clayey loess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Controlled by these physico-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grain size of river-transported sediment shows som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at small water discharge or SSC, the grain size of suspended sediment abruptly decreases to a minimum with increasing water discharge or SSC. At water discharge of more than ca. 40 m3/s or at SSC of more than ca. 40 kg/m3, the grain size increases with water discharge or SSC.During the low-stage season, the relatively clear baseflow may scour the coarse bed materials, so the suspended sediment is relatively coarse. In the rainy season, rainstorm runoff washes out fine loess materials to the river, making suspended sediment fine. During relatively strong rainstorms, there often occur hyperconcentrated flows at SSC of more than 300 kg/m3. The relatively coarse grains could then remain suspended in the mixture of water and fine suspended sediment.  相似文献   
94.
石羊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概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及分析方法,概算了石羊河流域河流基础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输沙需水量、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和下游地下水合理补给需水量。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河流系统基础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458 6×108m3,约占流域地表水资源来水量的16.93%;输沙需水量为5.30×108m3;流域湖泊湿地需水量为1.53×108m3,下游地下水补给需水量为1.758 6×108m3。生态环境需水量整合后,适宜的生态需水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36.49%~48.60%。  相似文献   
95.
长江流域及其西南诸河城市水土保持的经验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以来 ,长江流域及其西南诸河的城市水土保持发展很快 ,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制定科学规划 ,明确防治目标 ;加强领导 ,搞好部门配合 ;广泛宣传 ,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配套法规 ,依法行政 ;加强监督 ,严格执法 ;多方投入 ,建设秀美家园。同时 ,城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投资环境改善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世纪长江流域的城市水土保持将抓好示范带动 ,认真总结提高 ,以依法编报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 ,全面推进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  相似文献   
96.
三工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形成与环境分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景观格局是地貌格局、土壤格局、水资源格局、植物分布格局及生产力格局等的综合。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三工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形成、分布及其环境分异特征 ,讨论了景观格局与环境分异的相互关系 ,最后阐明了三工河流域山地、绿洲和荒漠景观格局的形成及所处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7.
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粘壤土和粘土为主;土壤容重适宜,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良好,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强。退化生态系统(裸地)的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减弱。提出评价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性的主要指标,并得出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灌丛+弱度侵蚀、森林+轻微侵蚀〉荒草+泥沙淤积、旱地+中度侵蚀〉裸地+强度侵蚀。  相似文献   
98.
川中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结合的方法,对川中丘陵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菜地、林地和荒草地)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在5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水田〉林地〉菜地〉旱地〉荒草地;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水田〉菜地〉旱地〉林地〉荒草地;土壤全磷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菜地〉旱地〉林地〉水田〉荒草地。  相似文献   
99.
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土壤侵蚀监测、评估、预报和治理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珠江流域43个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方法,小波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流域降雨侵蚀力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值的分布范围为1 858.0~14 656.6 MJ·mm/(hm2·h),平均值为7 177.1 MJ·mm/(hm2·h),与多年平均降雨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952,P0.01),空间分布规律与多年平均降雨基本一致,即总体上均呈从东到西逐渐递减的规律,被统计站点的降雨侵蚀力随着经度增加而增加,但随纬度增加而减少;流域年、季节、汛期和非汛期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均没有发生显著的突变,其中春、秋两季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其余时间段呈上升趋势;珠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雨侵蚀力呈上升的趋势,其中韶关站点上升显著,沾益站、风山站、河池站、百色站、柳州站、融安站和桂林站的冬季降雨侵蚀力同样上升显著,这些地区面临的水土保持压力较大;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主周期为3.8 a,且存在2.0~7.0 a的振荡周期。研究结果可为珠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农业和生态保护,灾害控制等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0.
闽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构建适用于闽江流域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情景设置法,分别模拟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过程,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参数率定的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评价指标R2>0.9,NSE>0.8,|PBIAS|<10%,符合模型径流模拟要求,在闽江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相比闽江流域现状土地利用情景,耕地储备、建设开发情景下流域年均径流量分别增加12.41%,22.89%;植被恢复、分区调控情景下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少4.09%,1.61%,林地和草地类型能有效减缓地表径流,减小径流年际变化量,而耕地、建设用地类型产流作用明显;(3)结合涵养指数值及丰、枯水期月均径流模拟结果分析,研究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类型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功能显著,耕地和建设用地类型径流调节能力较差,但前者水源涵养能力相对优于后者;(4)以"闽西北区合理开发耕地,保护森林,闽东北区推广坡度工业"为依据设置的分区调控情景,既能有效减缓与调节流域径流,又能保证区域粮食产量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为闽江流域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