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8篇
  28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9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0 毫秒
61.
为了解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环境修复中的作用机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研究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池塘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微生物制剂前后,试验塘上覆水样品中细菌的DGGE优势条带无明显变化,细菌群落组成没有明显差异,提示微生物制剂对试验塘上覆水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影响很小。相对而言,施用过微生物制剂的池塘相对于对照池塘其细菌群落结构发生的变化较大;泼洒EM菌原粉3 000 g/hm2加芽孢杆菌原粉750 g/hm2的试验塘沉积物中细菌群落2 d内发生了较大变化,之后相对稳定,对照池塘和泼洒EM菌原粉3 000 g/hm2加光合细菌原粉1 500 g/hm2的试验塘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组成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62.
舟山近岸海域虾类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及其变动趋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虾类数据,用渔获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种群变动趋势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1种,隶属于8科15属;数量分布春秋季变化明显,总体而言秋季多于春季,调查海域北部多于南部。(2)不同季节优势种与常见种差异较大。与以往调查相比,小型虾类取代大型虾类成为优势种。(3)底层温度和盐度对舟山近岸海域虾类渔获量分布无明显影响,但按深度分类分析,虾类渔获量随水深变化呈现差异。(4)ABC曲线显示,渔获量曲线和丰度曲线交错,表明调查海域虾类群落受人类影响强烈,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生态敏感度高。因此,舟山近岸海域虾类生物资源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演替,主要渔获呈现小型化、低产化趋势。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31种),其次为鱼类(28种)和软体类(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54种)南部海域(32种)中部海域(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4.
针对当前海洋信息资料管理方式的特点,在深入分析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等信息特征的基础上,基于SuperMap平台开发了海洋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高效的信息编辑、查询和更新等功能,为南海区海洋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5.
陈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55-18956,18978
综述了内陆水域水产养殖负载量的研究概况,并对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对负载量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6.
智利竹筴鱼是一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对其生活史关键过程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根据2006年5-8月在智利公海采集的智利竹筴鱼样本,利用其中963尾智利竹筴鱼耳石对其年龄进行了鉴定,估算了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关系以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并分析了智利竹筴鱼耳石重量(OW)与年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最大年龄9龄,最小年龄2龄,样本年龄组成以4龄为主(71.5%)。智利竹筴鱼叉长体重方程参数a、b分别为0.000 03和2.801 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为738.4 mm,k为0.107,t0为-1.08。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关系(r=0.74,P<0.001),表明耳石重量可用于智利竹筴鱼年龄鉴定。  相似文献   
67.
珠江口水域秋季刺网的渔获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9月使用3种不同结构(单片、双重、三重)和不同网目尺寸(40 mm、50 mm、60 mm)的刺网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海上捕鱼试验,并从多样性和相异性两方面探讨了珠江口水域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3种刺网的渔获种类数、尾数和质量都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减少;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1 000的优势种有所差异,但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是共同优势种。针对珠江口渔获个体大小悬殊的特点,分别以个体数和生物量为基础计算了该水域的多样性指数,t检验结果显示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欧氏距离法(Euclidian 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网目刺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较高,而同一网目刺网差异性较低。从提高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其生态稳定性来看,控制网目尺寸是当前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8.
利用Visual Basic结合ActiveX组件MapX对渔业调查水域进行采样点智能规划的技术、方法和开发流程进行了介绍.所生成的模块能提供以网格为单元对渔业调查水域进行科学规划,实现各调查样区的无缝联结.该系统操作简便,突出了专业特色,节省了购买和学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成本.该模块被应用于太湖水质调查中,通过与用户交互自动生成以网格为单元的采样点及相应的地理坐标参数,为解决传统采样点布设方法中缺乏地理坐标界定的缺陷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在后期渔业水域调查数据统计中,亦可利用该系统对空间数据和水域调查数据进行管理与统计,自动生成和输出基于调查数据空间分布的专题图.  相似文献   
69.
由于福建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岸海域开发利用的不断升级,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罗源湾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人为环境压力,包括生境的破坏、港口活动、城镇生活废水、工农业废水排放、人工养殖等.综合评价罗源湾生态质量状况,为研究区受到的人为扰动和污染强度的分级评价提供依据,在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修复和管理的相关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欧盟水框架指令中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体系为参照,结合我国的近岸海域监测项目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同时建立了罗源湾专属的生态要素和物理化学要素参考基准值,基于“One-out all-out (OOAO)”原则(即所有要素中的最低等级作为综合评价的等级)对罗源湾的生态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与人为环境压力分布的一致性分析,对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进行验证.建立的参考基准值中,部分指标的参考基准值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或标准有着一定的差异,说明目前我国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不合适.综合评价结果中,罗源湾9个站位中1个站位等级为“良”,其余8个站位及海域平均状况等级都为“中”,存在明显的污染和人为扰动,生态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对评价结果的验证表明,除个别站位外,评价等级基本与人为环境压力一致,说明调整后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罗源湾专属参考基准值以及基于“OOAO原则”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较客观地评价研究区域的生态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Assessing base cation [calcium (Ca2+), magnesium (Mg2+), potassium (K+)] fluxes is necessary for determining ecosystem stabi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Osinovka River catchment located on the Khamar‐Daban Ridge, South Baika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precipitation (more than 1700 mm per annum).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ecosystem components such as atmospheric deposition, soil exchange pool, minerals, vegetation,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to the total base cations flux were evaluated, combining the strontium isotope approach and budget study. Results show the leading role of atmosphere in ecosystem supply with base cations. The atmosphere contributes 48% of total base cations flux, and its contributions to plant‐available nutrition pools of both organic and mineral horizons are equal to 50%. This makes the vitality of vegetation, to a great extent, dependent on the stability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