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林业   74篇
农学   293篇
  122篇
综合类   486篇
农作物   77篇
水产渔业   92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172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31.
小麦抗白粉病种质的创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和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经AFLP分析,确定抗白粉病种质均含有一段簇毛麦的DNA。  相似文献   
32.
由于缺乏传统遗传标记,花生遗传连锁的报道极为罕见,迄今未发表经典的遗传图谱。发展稳定可靠的AFLP标记,将为基因分型应用于新品种保护、良种保纯、杂种鉴定和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研究在建立适合花生AFLP分析的DNA提取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花生AFLP分析的技术方案。AFLP分析结果表明,6个花生杂交亲本间存在一定差异。四对引物共计扩增出307条长度不同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60条,占总条带数的52.1%。本研究筛选获得了多态性程度高的杂交亲本,为进一步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3.
富士苹果AFLP体系的优化及其在鉴定早熟芽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富2号’苹果为材料,采用优化的AFLP技术对其早熟芽变与母株进行初步研究,筛选了64对引物,其中43对引物扩增结果理想,共产生了2,700条带。有4对引物在芽变与母株之间产生了7条差异片段,主要集中在350~800 bp之间。研究表明早熟芽变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同时也说明利用该体系对苹果芽变进行分析和鉴定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4.
棉花铃重AFLP标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陆地棉铃重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大铃≥5.4g,小铃≤1.7g),构建大小铃两个近等基因池.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两基因池进行分析,64对引物组合共产生3840条稳定、清晰扩增带.五条扩增带在两基因池间呈现多态性,其中四条差异带出现在大铃基因池,编号分别为LB-1、LB-2、LB-3和LB-4;一条出现在小铃基因池,编号为SB-1.模板浓度梯度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酶切模板浓度对AFLP结果影响较小.利用稍作修改的CTAB法提取的棉花DNA可用于AFLP分析.  相似文献   
35.
为了最终实现对籼稻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TLs)精确定位 ,用一个包含 1 31个系的籼 /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F6∶7)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含由 1 1 3个水稻探针、2 8个小麦探针揭示的 1 6 0个RFLP标记和由 5个PstⅠ /MseⅠ引物组合揭示的 78个AFLP标记。群体的杂合性比率接近期望值 ,表明该群体具有正常的遗传结构。在 6个染色体区域观察到标记的偏分离 ,表明即使在亚种内群体中也可能发生标记的偏分离。本图谱的总长度为 1 4 35 8cM ,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6 38cM。由于采用了一套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 (RGP)的RFLP标记 ,使本图谱能与RGP图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个图谱上的共同标记所覆盖图谱总长度几乎相同 ;在水稻 1 2条染色体中的 9条表现完全的连锁保守性。此外 ,水稻的第 1号染色体与小麦的第 3组染色体具有很强共线性。但是 ,两个图谱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 1S、1L、4L和 8L 4个染色体臂上发现 4个小倒位 ;除第 5号和第 6号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1 9个新的位点。籼稻亲本间在染色体臂 2S、7S、1 0L和 1 1S 4个区域的RFLP多态性很低或没有 ,从而导致籼稻图谱在这些区域呈现空白。在这个籼稻图谱中 ,未检测到第 1 1号和 1 2号染色体间的重复性。还就稻属在基因组进化中的染  相似文献   
36.
桃果实非酸/酸性状SCAR标记的转化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筛选到的与桃果实非酸/酸性状紧密连锁的3个AFLP标记特异片段序列信息, 设计特异引物BFPA1/A2、BFPB1/B2和BFPC1/C2。3个特异引物在‘京玉’桃、‘美味’油桃及其正反交F1代69株群体中的PCR检测结果表明: 引物BFPB1/B2在果实性状表现为酸的后代个体中扩增出分子量大小为158 bp的特异条带, 且根据特异片段AT-CTA199不同部位设计的引物都能稳定扩增, 只是片段大小有所差异;特异扩增检测F1群体分离结果与原先AFLPAT/CTA标记完全一致, 表明AFLP标记已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该SCAR BFPB1/B2标记与D基因的连锁距离为2199 cM。利用SCAR BFPB1/B2标记对‘大久保’桃ב兴津’油桃的F2群体60株个体的果实非酸/酸性状进行检测, 基因型与表型性状符合率为96.7% , 并且表现为共显性标记。特异引物BFPA1/A2和BFPC1/C2的扩增多态性条带在亲本及后代中消失。  相似文献   
37.
Seedlessness is a desirable trait in citrus and has been an important breeding objective. In this study, we employed the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technique to find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seedless trait in the Ponkan mandarin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After screening with 72 primer pairs, 5 AFLP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that put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arget trait. Their association was also tested by analyzing the AFLP profile from pooled individual accessions. The five fragments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and BLAST searches showed that four of the markers had high homology to functional genes, providing some promising information that may aid in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eedlessness in citrus. Based on the sequence information, eight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eventually fragments AFLP-2 and AFLP-5 were successfully converted into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markers. Thus, the markers detected could be useful for accelerating citrus breeding programmes by enabling early screening for seedlessness mutations us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相似文献   
38.
梨抗黑星病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梨黑星病抗性遗传规律并为梨黑星病抗性育种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新苹梨(梨黑星病抗性品种)×雪花梨(梨黑星病易感品种)的杂交后代为试材,进行了田间自然感病和棚内接种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Tanak et Yamamota)病菌后的抗性调查,并进行了AFLP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表明,棚内接种梨黑星病菌后,杂交后代抗感分离规律符合双假测交的遗传规律;研究建立的AFLP分子标记体系可以用于梨黑星病的抗性基因标记,并初步找到了与梨黑星病抗性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9.
运用AFLP技术估计毛白杨及其杂种毛新杨的遗传杂合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以毛新杨 (Populustomentosa×P .bolleana)无性系TB0 1×毛白杨 (P .tomentosa)无性系LM5 0的回交子代 12 0株随机个体为材料 ,利用扩增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AFLPs)标记技术研究毛白杨及其杂种毛新杨的遗传平均杂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30对不同的AFLP引物组合能够检测到毛白杨的遗传平均杂合水平范围为 9 10 %~ 30 19% ,平均为 18 71% ;而毛新杨的遗传平均杂合范围为 1 39%~ 2 0 31% ,平均杂和水平约为 8 4 7%。因此 ,对于分离群体亲本杂合度来说 ,毛白杨平均杂合度为毛新杨的 2 2 1倍。  相似文献   
40.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分离培养和鉴定土壤微生物只能反映极少数微生物的信息,种类只占土壤微生物种类总数的0.1%~1%,分子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土壤微生物的鉴定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着重阐述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意义及目前的采用分子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尤其以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分析方法更为精确和快速,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