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5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红菇子实体抗氧化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初步研究红菇抗氧化性能及其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探讨红菇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方法:采取不同的喂养方式对4组(即对照组、红菇组、甲醛组和综合组)小鼠进行处理,经过相同时间的处理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然后进行比较。结果:红菇组小鼠血清中MDA的含量相对于对照组明显下降;综合组小鼠血清中SOD的活性和GSH的含量相对与甲醛组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而MDA的含量与甲醛组相比呈显著的下降趋势。结论:红菇子实体提取液中存在某些抗氧化的成分,减轻了自由基对抗氧化系统的攻击,极大地维持了抗氧化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2.
探讨了广东封开的一种野生可食性红菇―美红菇(RussulapuellarisPr.)[1]摇瓶发酵培养条件对菌丝体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红菇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8℃,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为7.0,最适装液量为50mL/250mL三角瓶,最适摇床转速为180rpm,接种量在(4~10)mL/100mL的范围内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不显著,最适培养时间为84h。  相似文献   
123.
在大理金光寺、楚雄化佛山和昆明筇竹寺3个研究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分别设置样地,对红菇科真菌进行详细调查,共采集713份红菇科真菌标本,分属于71种,其中红菇属49种,乳菇属22 种曰共有食用菌49种,药用菌17种,毒菌10种曰按不同月份、林龄、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海拔、坡向、坡度及腐殖质厚度对红菇科真菌的物种数、子实体数、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菇科真菌的生态分布与月份、林龄、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显著相关,而坡向、坡度和腐殖质厚度对红菇科真菌的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4.
红菇子实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方法提取水溶性多糖,从中分离纯化了3个组分(R1、R2、R3),研究其对多种敏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组分R1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能够抑制细菌,其中对革兰氏阴性菌抑菌活性强于革兰氏阳性菌,对酵母和霉菌无抑制效果;而R2无抑菌活性,R3抑菌活性弱。组分R1对各供试菌株的最小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mg·mL-1,藤黄微球菌10mg·mL-1,蜡样芽孢杆菌5mg·mL-1,枯草芽孢杆菌10mg·mL-1,大肠杆菌1.0mg·mL-1,铜绿假单胞菌1.25mg·mL-1,痢疾志贺氏菌1.25mg·mL-1;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较宽的pH适用范围,在80℃处理30min和pH6~10都能维持很好的抑菌活性;其抑菌作用方式是杀菌,对菌体无溶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5.
广西浦北六万山椎林的红菇及其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浦北六万山椎林出产的主要商品红菇(Russulasp)进行了调查,描述了其形态特征,考察了其生态环境。经鉴定,被当地群众称为“红椎菌”的应为葡酒红菇(Russula,vinosaLindbl),属于菌根性食用菌(EdibleMycorrhizalFungi)。  相似文献   
126.
红菇,又名美丽红菇、鳞盖红菇。它是一种野生稀有菇品,分布于辽宁、江苏、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每年夏秋季群生或单生于林中腐殖地上。红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有药用功效。  相似文献   
127.
对鳞盖红菇(RussulalepidaFr)与正红菇(RussulavinosaLindbl)子实体的粗蛋白、水溶性粗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以正红苗为对照,对鳞盖红菇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菇所测成分相近,且均属于安全食用菌。  相似文献   
128.
对广西浦北六万山椎林的出产的主要商品红菇(Russulasp)进行了调查,描述了其形态特征,考察了其生态环境,经鉴定,被当地群众称为“红椎菌”的应力葡酒红菇(RussulavinosaLindbl)属于菌根性食用菌(EdibleMycorrhizalFungi)。  相似文献   
129.
为探究红色红菇Russula rosea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及物种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或平板分离的方法对其子实体及菌根根际土壤进行分析。高通量方法分析结果,红色红菇生境中真菌种类覆盖5门,15纲,54目,75科,157属,其中绝对优势属红菇属Russula和金孢菌属Chrysosporium的占比分别为80%、2.3%,2个优势真菌R.rosea与Chrysosporiu spp.呈负相关关系;细菌种类覆盖3门,6纲,11目,20科,104属,其中绝对优势属杜檊氏属Duganell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别占32%、20%,且Duganella sp与Pseudomonas sp属于正相关的功能群。此外,从R.rosea子实体上分离到3株真菌,从其根际土壤鉴定到4株真菌和2株细菌。研究为红菇的人工分离培养,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