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6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123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1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辽阳市文圣区东京陵乡高营墙村草莓种植面积达千亩以上,平均亩产4000公斤,亩产值6万元,亩效益5万元,已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优特产业。他们在生产中不断摸索总结高效栽培经验和技术,现将他们对草莓生理病害的症状观察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心叶日灼症1.症状指植株中心嫩叶在初展或未展之时叶缘急性干枯死亡,干死部分褐色或黑褐色。由于叶缘细胞死亡,而其他部分细胞迅速长大,所以受害叶片多数像翻转的洒杯或汤匙,受害叶片明显变小。  相似文献   
42.
杨树与叶锈菌互作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菌系Gl052和Sb052分别接种抗病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与感病太白杨(P.purdomii)叶片,对叶肉细胞核进行荧光染色观察及基因组DNA Ladder条带检测,初步探讨杨树与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寄主细胞程序性死亡进程.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川杨受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后有过敏性坏死现象,DNA Ladder检测发现有降解的DNA小片段,染色观察发现接种0.5 dpi细胞核开始发生变化,3~4 dpi细胞核裂解,7 dpi细胞核消失,表现出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在DNA电泳图谱上观察到明显的梯状DNA条带.感病品种太白杨受该叶锈菌侵染后未检测到降解的DNA小片段,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也未明显变化,未明显表现出PCD特征.  相似文献   
43.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柱花草胚胎发育过程中内珠被、胚柄及胚乳细胞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上述胚珠和胚体的结构成分在胚胎发育进程中相继发育然后程序性地死亡。胚珠受精作用发生后,内珠被的内表皮细胞发育形成珠被绒毡层。原胚时期,珠被绒毡层外侧的内珠被细胞退化。球形胚时期,珠被绒毡层退化。鱼雷形胚时期,胚柄退化。扩大生长胚时期,胚乳细胞退化。内珠被、胚柄及胚乳细胞的发育和程序性死亡均与不同发育时期胚的营养物质供应和形态建成相关。  相似文献   
44.
美洲黑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化进程的超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化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黑杨导管形态的建成可划分为初生壁的延展、次生壁的构建与穿孔板的形成等3个时期。初生壁的延展是导管分化的初始阶段,导管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质及其细胞器贴壁分布。次生壁的构建是导管分化的关键阶段,次生壁物质的沉积在导管液泡膜破裂之前即已开始,此时导管分子内细胞器结构清晰,其中高尔基体及其分泌小泡最为丰富,说明高尔基体与次生壁物质的合成及运输密切相关;导管分子液泡膜裂解后,次生壁物质沉积极为迅速,伴随次生壁物质的合成,导管分子细胞质解体,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表现出程序化细胞死亡(PCD)的典型特征。穿孔板的形成是导管分化的终极阶段,在导管次生壁形成时,相邻导管分子的端壁上不发生壁物质的积累,而且在次生壁构建后期,端壁上的壁物质降解,最后残余的端壁断裂形成穿孔板。美洲黑杨次生木质部导管的分化阶段彼此相继有序地进行,其中次生壁构建的启动是导管分子不可逆分化的临界期,随后的分化阶段是一种典型的PCD过程。  相似文献   
45.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既包括财产分割、债务清偿等实体性法律制度,也包含通知、公告等程序性法律制度。因此,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的过程中,必须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妥善处置合作社的财产及债权债务,最大限度地保护合作社成员利益和合作社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一方面。在合作社合并、分立时,要重点解决合并、分立后的债权债务的承继主体。  相似文献   
46.
从细胞程序化死亡角度综述了拟南芥模拟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植物模拟病斑突变体在没有明显的逆境、损伤或病原物侵害时,能自发地形成坏死斑,并可能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对模拟病斑突变体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植物细胞发育与凋亡、植物防御和抗病机制等。  相似文献   
47.
细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PCD)是多细胞有机体正常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和谐的程序性死亡能使胚胎发育成其最终形态。同时,它还在移除病变细胞或受病毒感染细胞,以及保持成体细胞数目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PCD具有明显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特征,例如细胞膜变化、细胞收缩、核膜破坏和DNA降解等。有证据表明动物和植物中均存在细胞程序性死亡,尽管植物中没有动物细胞凋亡相关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48.
花药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绒毡层作为花药壁最内层的特殊体细胞,与小孢子母细胞以及花药发育后期的小孢子直接相互作用,在花粉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花药绒毡层发育到一定阶段,绒毡层细胞需要经过一个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降解过程为小孢子的发育提供营养和物质保证,而且绒毡层细胞降解的提前或者延迟都将导致雄性不育。近年来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已相继克隆到了一些与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的基因,使人们对绒毡层的降解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旨在综述花药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9.
植物抗病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  梁军  张星耀 《林业科学》2008,44(2):143-149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由某些特定基因调控的,在细胞生长发育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生物学过程,伴随着细胞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特征.其中,植物过敏性反应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表现为植物在不亲和病原菌侵染下受侵细胞及邻近细胞的快速死亡,从而导致病原菌生长受抑制,HR过程对于植物抗病性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抗病过程中的PCD和HR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病理学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抗病过程中PCD及HR的研究进展,重点对植物HR特征、可能的信号传导因子、检测方法、产生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林木抗病中的PCD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0.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普遍存在于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是由基因调控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植物PCD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植物PCD的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特征和检测方法以及植物PCD的酶和信号分子的调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