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3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693篇
林业   1291篇
农学   320篇
基础科学   181篇
  2701篇
综合类   3392篇
农作物   224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582篇
园艺   176篇
植物保护   255篇
  2024年   221篇
  2023年   610篇
  2022年   544篇
  2021年   478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459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598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486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金融发展已经成为现今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问题。文章将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与金融交互性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2.
为促进区域低发展转型、完善补偿理论体系、实现中和目标,采用排放系数法和生态承载指数法,以陕西省为例,开展2010—2018年土地利用净排放核算,探究陕西省土地利用净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生态承载能力差异,并以各地区每年盈余(占用)指标量状况为基础,识别出补偿行为过程中的支付区与获补区,测算出陕西省各地区补偿额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陕西省土地利用净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增长速度在2014年后逐渐放缓,排放总体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陕西省生态承载能力表现为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的特点,且南北差距在不断扩大;在整个研究期间,榆林市、渭南市、西安市是补偿行为中最主要的支付区,商洛市、安康市、汉中市是主要的获补区;陕西省补偿总额度总体在不断提升,增长速率也在逐年提高,不同地区的增长速率不一致,其中,榆林市补偿额度占比最高且增长速率最快。因此,加快构建省内各市之间补偿机制对我国实现“双”目标、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该文综述了河流水体有机的研究状况,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河流其有机含量及来源均存在显著差异;水温、土壤有机质的侵蚀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均会对河流水体有机的输出通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4.
为解决减量施肥造成北方寒地水稻肥料供给不足和产量低的问题,以纳米增效剂为材料,采用仪器快速检测和植株常规测定分析方法,研究纳米添加的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纳米添加的常规施肥模式(SM-A)、减施氮肥10%(SM-B)和减施氮肥20%(SM-C)对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以SM-B增幅最大,SM-A次之,SM-C最小;SM-A、SM-B和SM-C增加经济效益分别为563.56、1374.20和-1391.08元/hm 2,以SM-B增效值最高。本研究表明,SM-B能改善生育期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植株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是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减量施肥安全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究干旱区不同降雨模式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释放的影响,为精确估算干旱区生态系统土壤释放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为例,通过人工增雨和改变降雨频率来模拟全球气候变化,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释放量进行长期野外监测。[结果]降雨能够刺激藻结皮覆被区土壤呼吸速率迅速大幅度提升,并在1 h内达到峰值,12 h左右降至较低水平。但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不断增大,土壤再湿润后所产生的呼吸脉冲逐渐减弱,最后1次降雨与第1次相比土壤呼吸峰值降低了40%~60%。在降雨后16 h累积释放量、总释放量都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降雨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其对土壤释放量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就单次降雨而言,低频率、大雨量的降雨事件所引起的释放量明显高于高频率、小雨量的降雨事件。但总降雨量一致的情况下,则是高频率的小降雨事件所释放的总量最高,其次为低频率的大降雨事件,正常降雨频率下最小。[结论]气候变化所引起的降雨量增加和降雨频率的变化将会增加藻结皮覆被区的排放量,在预测收支时,也应将藻结皮的排放量变化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6.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模拟实验区样地采集表层(0-10 cm)和下层(10-20cm)两层土壤样本,设置NH_4NO_3、NH_4Cl、KNO_3三种氮肥类型以及5 gN·m~(-2)·yr~(-1)、10 g N·m~(-2)·yr~(-1)、20 gN·m~(-2)·yr~(-1)3种施氮浓度梯度,通过26 d室内恒温矿化培养试验,测定温室气体CO_2释放速率和累计释放量,研究模拟氮沉降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矿化影响。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的累积矿化量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加,培养初始阶段的增长速率较快,前10 d土壤累积矿化量约占整个培养期内总矿化量的50%左右,而后逐渐减慢。外源氮添加促进了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的累积矿化量,上下层土壤实验处理较对照分别增加7.60%~68.60%、6.75%~67.24%,铵态氮(NH_4NO_3、NH_4Cl)均表现为中氮组(41.39%、68.60%)高氮组(27.02%、53.69%)低氮组(13.78%、7.60%),硝态氮(KNO_3)表现为高氮组(66.12%)低氮组(49.05%)中氮组(32.10%)。较高或较低氮浓度下,硝态氮对有机矿化的促进作用强于铵态氮,但在中氮组中NH_4Cl处理组有机平均矿化量最高,达1411.82μg/g soil。下层土壤中,NH4Cl实验组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施氮量下均最高,有机平均矿化量分别为666.90μg/g soil、797.28μg/g soil、834.98μg/g soil。各处理土壤表层有机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P0.05),即表明上层土壤有机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7.
高山树线交错带是高海拔地带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土壤有机库及其稳定性在生态系统变化中具有显著指示作用。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土壤不同活性有机进行连续分级分离,研究土壤有机不同组分在海拔环境梯度下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结果表明,高山树线交错带土壤有机主要集中在物理分级组分(≥0.02 mm),且粒径越大有机含量越高,即主要以颗粒态有机形式存在,占比均高于98%;在<0.02 mm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有机采用化学分级分离,这部分有机占比低于土壤总有机2%,且主要以腐殖质(胡敏素)形式存在(占土壤总有机0.6%~0.8%),腐殖质占有机比例远低于一般土壤;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总量上升,颗粒态有机(物理分级组分)比例升高,胡敏素类腐殖质比例下降。因此,川西高海拔树线交错带的高寒土壤有机,主要以不稳定有机(POC)形式存在,随着温度上升(海拔降低)将导致土壤矿质化和腐殖化加剧,有机总量下降,土壤不稳定性组分(物理分级组分)降低,土壤稳定性(腐殖化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58.
不同原料好氧堆肥过程中碳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畜禽粪便(牛粪和羊粪)为主料,添加不同作物秸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为辅料在堆肥过程中的转化特征及腐殖质组分的变化规律,采用条垛式好氧堆肥研究了不同原料组合(T1:牛粪+玉米秸秆;T2:牛粪+小麦秸秆;T3:羊粪+玉米秸秆;T4:羊粪+小麦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总有机(TOC)、可溶性有机(DOC)和腐殖酸含量的转化特征以及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的TOC含量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下降,至堆肥结束时T1~T4处理的TOC含量分别下降了22.1%、21.5%、23.6、23.7%;DOC含量也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降低,至堆肥第15天时降低至最低,T1~T4处理分别降低至6.57、5.47、4.73 g·kg-1和4.93 g·kg-1,但不同处理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以牛粪为主料的T1和T2处理在第10天以前几乎无变化,而以羊粪为主料的T3和T4处理从一开始就迅速下降至最低值,至堆肥第15天时T1~T4处理的降幅分别为32.4%、36.5%、51.8%和39.3%;总腐殖酸(THA)含量的增加始于堆肥的第10天,第15天时达到最高值,最高值分别为25.5%、22.5%、29.8%和30.0%,整个堆肥过程中T3和T4处理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P<0.05)。随堆肥过程的推进,游离腐殖酸(FHA)含量逐渐降低,堆肥结束时降幅为7.6%~18.0%; HA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增幅为65.4%~197.8%,堆肥过程提高了胡敏酸态。T3和T4处理的FHA和HA含量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始终高于牛粪组合T1和T2处理。FA含量随堆肥进程推进逐渐下降,至堆肥结束时降幅为44.9%~54.9%。羊粪中较高含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HA可能是堆肥产品中THA和HA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以牛粪为主料的堆肥配料中适当加入羊粪可以提高堆肥产品的腐殖酸含量和胡敏酸态。  相似文献   
59.
应用辽宁省森林资源林地变更数据,采用蓄积量-生物量转换模型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含率,对辽宁省主要树种的储量和密度进行估算,并分析不同林种的储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林的储量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经济林,其中防护林占比达66.7%;储量针叶林<阔叶林,密度阔叶林<针叶林。人工林储量为用材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薪炭林>经济林,其中用材林占比达58.3%;其次是防护林(38.2%);储量针叶林>阔叶林,密度是针叶林>阔叶林。全部森林资源储量中,防护林与用材林占全部林种的95.1%,用材林的密度比较大,而经济林的密度最小。  相似文献   
60.
系统而准确的页岩气储层参数评价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测井资料的连续性建立有效的页岩气储层参数测井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了页岩气储层的测井曲线定性识别标准,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页岩气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模型,并通过岩心分析资料对部分解释模型加以校正,完成了S1井的页岩气储层识别、总有机质量分数、储层物性、含气量以及地质和测井岩石脆性的评价,并借用岩心分析资料加以验证。实际结果表明,该页岩气测井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对页岩气储层参数进行评价,可以为该地区后期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测井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