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3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5篇
  129篇
综合类   17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1.
施根吉 《蜜蜂杂志》2008,28(4):44-44
[通讯员 胡元强 报道]2008年2月28日~3月1日,中国蜂产品协会高茂林会长、骆尚骅副会长到浙江省桐庐、江山调研雪灾后蜂场蜂群春繁情况,并慰问在一线工作的蜂农.  相似文献   
312.
《广西园艺》2008,19(5)
红肉蜜柚90%以上种植在丘陵山地上,因此果园土壤绝大多数为红壤,约占80%以上,少量为砖红壤和黄红壤。红壤由酸性岩、中性岩、沉积岩等各种岩石风化而成,所处部位年平均气温16~20℃,≥10℃年活动积温5200-7000℃,年降雨量1600-2000mm。由于所处的地形部位较开阔,阳光充足,植被较好,因而土层深厚,一般都在1m以上。  相似文献   
313.
《长江大学学报》2010,7(2):114-114
2010年3月25日,200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召开,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胡明毅教授主持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研究及其应用”项目、石油工程学院黄志强副教授主持的“特殊井固井设计与分析系统开发”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两位教师作为获奖项目代表荣登领奖台。  相似文献   
314.
《四川林业科技》2010,(6):I0003-I0003
古蔺县是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辗战之地,位于长江中上游,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片红色热土曾经饱受干旱、  相似文献   
315.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土壤中的硒含量受基岩的控制,研究土壤中硒的分布情况,对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开阳地区红粘土剖面的结构、颜色、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研究,提出红粘土层可划分为两层:底部为暗紫褐色粘土,含有很高的Se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顶部为紫红色粘土-灰黄色粘土,Se元素以及其它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较低。基岩是红粘土剖面中硒元素的物质来源,其是土壤中硒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另外,Fe含量、pH值、有机质也是微量元素包括硒元素、稀土元素富集的重要的控制因素,硒元素在铁质层和红粘土底部超常富集,这两层中硒含量分别是中国土壤硒平均含量的14.35倍和34.78倍。  相似文献   
316.
为了解重庆碳酸盐岩地区耕地土壤镉(Cd)的含量特征,在南部碳酸盐岩地区采集131个耕地土壤样品,并在非碳酸盐岩地区采集162个耕地土壤样品作为对照,分析测定土壤Cd含量及pH,基于地统计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法对土壤Cd污染状况、潜在生态风险以及对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地区耕地土壤Cd平均含量为0.571 mg/kg,明显高于非碳酸盐岩地区(平均含量为0.305 mg/kg),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 15618—2018)相比,碳酸盐岩地区耕地土壤Cd含量有48.1%的点位超过风险筛选值,非碳酸盐岩地区耕地土壤Cd样点超标率为29.6%,呈不同程度的Cd富集。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耕地土壤Cd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分布于南川区中部水江镇、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及南部金山镇地区,并呈现出强至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耕地土壤Cd的非致癌风险总指数HQ小于1,危害可忽略;致癌风险CR略大于10-6,在尚可接受的水平。碳酸盐岩地区成人和儿童3种暴露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高于非碳酸盐岩地区,且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经口摄入是...  相似文献   
317.
Trace element (T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contents in red soils from the Dongting Lake area of China were determined to understanding the provenance and weath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d soils. The results showed similar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mong red soils from the Dongting Lake area, Xiashu loess from Zhenjiang, loess and the Pliocene red soil from the Loess Plateau. These patterns implied a similar provenance from dust-storms, except for red soil R5 which formed by bedrock weathering and had significant light REE (LREE) enrichment and heavy REE (HREE) depletion due to longer weathering periods and higher intensity of weathering. Trace element, especially the Rb/Sr and Li/Ba ratios, and REE, especially the LREE/HREE ratio and δEu could trace weathering intensity. Higher Rb/Sr, Li/Ba, and LREE/ HREE ratios and negative Eu anomalies were present in the red soil from the Dongting Lake area. The weathering intensity was in the decreasing order of R5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 red soil from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ncluding reticulate red soil, weak reticulate red soil, and homogeneous red soil formed by dust storms) > Xiashu loess from Zhenjiang > Loess-paleosol and Pliocene red soil from the Loess Plateau. Variations in the TE and REE contents of soil c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to study the provenance and the weathering intensity.  相似文献   
318.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化学固定修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丽洁  张瑜  刘德辉 《土壤》2009,41(3):420-424
本文研究糠醛渣、磷矿粉、风化煤3 种修复剂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化学固定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糠醛渣、磷矿粉、风化煤3 种修复剂都可一定程度地降低复合污染土壤中的Cu、Zn、Pb、Cd含量,其中以风化煤降低土壤有效态Zn、Cu的效果较好,在风化煤添加量为80 g/kg时土壤有效态Zn的含量降低了37.22%,土壤有效态Cu的含量降低了31.22%;磷矿粉处理修复Pb的效果比糠醛渣、风化煤好,在磷矿粉添加量为80 g/kg时,土壤有效态Pb的含量降低了23.79%;3 种修复剂都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在磷矿粉添加量为40 g/kg时,土壤有效态Cd的含量降低最显著,较对照降低了83.09%.在本试验条件下,3 种修复剂对4 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Cd 较好,其次是Zn,对Pb的修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19.
针对黄土高原气候特征以及露天矿区复垦土壤存在的土壤土体松散、抗蚀能力弱、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乏等问题,利用风化煤为修复介质,通过室内模拟分析试验,研究了种植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后,冻融交替作用和水分状况对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风化煤对露天煤矿复垦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各个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能够促进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的改善,团聚体百分含量最大达到95.80%,较对照增加1.20%;脲酶活性最高达到0.181(NH4-Nmg·g^-1·24h^-1),较对照增加88%。土壤水分状况对复垦土壤性质影响显著,含水量10%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含水量5%和15%的处理,适当的水分条件,对改良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历冻融交替作用后,施用风化煤对紫花苜蓿种植区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均有显著的良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施用风化煤可有效促进矿区土壤的结构改良及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320.
坡面氮素流失的坡度和雨强效应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研究坡面径流和壤中流中全氮(TN)的流失特征,探索坡度和雨强对TN流失的影响,以风化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定坡度(5°,8°,15°,25°)和降雨强度(60,90,120,150mm/h)作为可变量,采用原状土搬迁的方式,在室内设计的径流槽上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试验降雨时长为坡面径流产流后90min,壤中流水样收集延续直至无出流为止。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TN流失浓度在产流初期快速下降,随雨强的减小或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产流后期浓度趋于稳定且差距不大。(2)壤中流TN流失浓度均明显高于坡面径流,其流失过程规律为"上升—下降—略有上升—平稳",总体上随雨强的减小或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坡面径流和壤中流的TN流失量均随雨强或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壤中流是坡面TN流失的主要途径,流失比例可达91.26%~99.61%。坡面径流中TN流失量占坡面TN总流失量的比例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4)雨强、流量与坡面径流、壤中流TN总流失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坡度只与壤中流TN总流失量呈显著正相关。(5)在雨强90mm/h与120mm/h之间存在一个临界雨强,超过这个临界雨强,坡面径流TN流失量及其占总流失量的比例都会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