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64篇
林业   7篇
农学   14篇
  1篇
综合类   26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54篇
畜牧兽医   35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本实验对比研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和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消化酶活性差异。两种鱼各挑选9尾体重100g左右的鱼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检测肝胰脏、前肠、中肠及后肠中的脂肪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作为无胃鱼,两种鱼肠道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其中前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后肠具有较高的蛋白质消化能力。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青海湖裸鲤具有较高的脂肪和糖类消化能力,而花斑裸鲤具有较高的蛋白质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2.
在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基础饲料中添加中性蛋白酶,添加量分别为0.00%、0.05%、0.1%、0.15%、0.2%和0.25%,研究添加后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消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1%~0.25%的中性蛋白酶,吉富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添加0.1%~0.2%的中性蛋白酶,显著提高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量为0.1%~0.15%时,肝胰脏蛋白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为0.15%时,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综合鱼体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等各项指标,吉富罗非鱼饲料中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以饲料的0.1%~0.2%为宜。  相似文献   
153.
为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水平膨化饲料对大规格草鱼生长、体成分、肠道消化酶和血清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398.6±5.9)g的大规格草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水平分别为C31P30、C34P28、C37P26、C40P24、C43P22、C46P20、C49P18的7组膨化饲料,养殖周期为16周。实验结果显示,各饲料组草鱼成活率(SR)差异不显著,随着蛋白质水平的下降、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下降趋势,蛋白质效率(PER)呈升高趋势;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肠体比(ISI)、肌肉和肝脏粗脂肪(CF)含量均有随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随着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蛋白质水平下降,各组间草鱼肌肉粗蛋白质(CP)含量无显著差异;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呈升高趋势,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高于46%和40%时,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显著升高。肠道胰蛋白酶(PRS)和淀粉酶(AMS)活性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脂肪酶(LPS)活性呈升高趋势;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及谷草转氨酶与丙转氨酶(GOT/GPT)比值都随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升高和蛋白质水平下降而呈升高的趋势。本实验结果显示:当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高于37%、蛋白质水平低于26%时,将显著影响草鱼的生长,饲料中高碳水化合物水平将导致鱼体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以及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54.
前期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适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为进一步优化BFT养殖模式,本研究设置3个实验组:BFT模式下EM菌添加组(BB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添加组(BI组)和BFT对照组(B组),以均体重(1.60±0.50)g的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探讨BFT模式下外源添加益生菌对养殖动物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益生菌添加组异育银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B和BI组的增重率分别提高了216.70%和184.04%,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41.18%和125.49%,BB和B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益生菌添加组(BB组和BI组)的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P0.05)。益生菌添加组间,BB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BI组(P0.05),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高于BI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益生菌添加组肠道肌层厚度和黏膜下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P0.05),BB组异育银鲫肠道黏膜皱襞高度和皱襞间质宽度与BI和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下外源添加益生菌可以更好地促进异育银鲫生长。  相似文献   
155.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胰腺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酵母水解物添加量分别为0%、1%、3%和5%,配制4种等氮等脂(42.5%粗蛋白和8.5%粗脂肪)的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1.86±0.02)g的凡纳滨对虾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5%酵母水解物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该组饲料系数(FCR)最低(P0.05)。对虾全虾粗蛋白含量随饲料中酵母水解物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5%酵母水解物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5%的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了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P0.05)。各处理组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3%酵母水解物添加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酵母水解物添加组的对虾肠道皱襞高度和皱襞宽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5%添加组的微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3%~5%的酵母水解物能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消化吸收以及改善肠道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6.
为研究羽毛肽粉替代鱼粉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5%、10%、15%、20%羽毛肽粉,饲喂初始体重(25±2)g试验鱼60d。结果表明,试验黄颡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添加水平为10%时,增重率达到最大值117.48%。当添加水平为15%、20%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摄食总量随着羽毛肽粉的添加水平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时,摄食总量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随着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增加呈升高趋势,5%添加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羽毛肽粉在20%添加水平内对瓦氏黄颡鱼幼鱼体蛋白质、灰分、脂肪、水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试验黄颡鱼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随羽毛肽粉添加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5%添加水平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试验黄颡鱼肠胰蛋白酶活力与肝胰腺蛋白酶活力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当添加水平达15%时,肠胰蛋白酶活力与胰胰蛋白酶活力比值显著下降(P0.05);不同添加水平羽毛肽粉对试验黄颡鱼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5%羽毛肽粉添加组的肠、肝胰腺脂肪酶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羽毛肽粉添加组与对照组(P0.05);羽毛肽粉添加水平至10%时,肠脂肪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15%时,肝胰脏脂肪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羽毛肽粉添加组瓦氏黄颡鱼肠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20%添加组5%、10%添加组对照组,各组间肝胰腺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可以适量添加羽毛肽粉,添加水平在10%以内时,可以显著提高瓦氏黄颡鱼摄食量,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57.
为探索枯草芽孢杆菌替代抗菌素应用于鲤幼鱼饲料的可行性,在对照组(G0)基础上分别添加黄霉素4 mg/kg(G1)、喹烯酮125 mg/kg(G2)和枯草芽孢杆菌300 mg/kg(G3),饲喂平均体质量为24.39 g的鲤幼鱼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枯草芽孢杆菌对鲤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并可显著提高血清中溶菌酶(LSZ)以及降低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P0.05),而两种抗菌素的促生长效果不显著(P0.05),但黄霉素可显著提高后肠蛋白酶、脂肪酶以及肝胰脏淀粉酶的活性(P0.05),而喹烯酮的促消化作用不显著(P0.05),两种抗菌素均可显著提高LSZ的活性(P0.05),黄霉素还可显著降低GOT和GPT的活性(P0.05),喹烯酮可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P0.05)。与抗菌素组相比,枯草芽孢杆菌在提高后肠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方面显著高于黄霉素(P0.05),其整体促进消化酶活性作用优于喹烯酮。此外,其碱性磷酸酶(AKP)及SOD活性显著高于黄霉素组(P0.05),GOT和GPT活性显著低于喹烯酮组(P0.05),得出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提高鲤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并可显著影响其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可以替代这两种抗菌素应用于鲤配合饲料中。  相似文献   
158.
为了确定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幼胆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采用摄食生长试验探讨了饲料中脂肪水平(3%、6%、9%、12%和15%)对海胆幼胆存活、生长、消化酶和热胁迫后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共进行96 d。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6%饲料脂肪水平组海胆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中间球海胆消化道中脂肪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淀粉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胃蛋白酶活力有下降趋势(P0.05);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热胁迫后海胆体腔液中抗氧化酶活力,其中热胁迫2 h后,12%脂肪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最高,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热胁迫6 h后,海胆体腔液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最高值出现在6%脂肪组,且高于12%和15%脂肪组。研究表明,6%饲料脂肪水平时中间球海胆幼胆的生长速率最快,6%~12%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显著提高热胁迫后海胆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9.
为了揭示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明确绿僵菌经消化道侵染东亚飞蝗的作用机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经绿僵菌IPPM202及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处理后,不同时间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IPPM202处理后10 d内,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类胰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逐渐上升;但两种解毒酶的变化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加入两种抑制剂后,总体上抑制了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和两种解毒酶的活性,降低了菌株IPPM202的侵染力,其中,甲苯磺酰基-L-氨基联苯氯甲基酮(tosyl-L-phenylalanine chloromethyl ketone,TPCK)作用较对脒苯基甲磺酰氯(4-amidino phenyl methane sulfonyl fluoride,APMSF)更加显著,使各种酶活力降低至与对照无差异水平。本研究对于揭示绿僵菌在中肠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对真菌侵染的免疫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0.
菊黄东方鲀当年鱼种养殖阶段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池塘养殖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鱼种生长及肠组织中消化酶活性随生长的变化,2012年5-11月进行室外养殖试验,池塘面积0.2 hm2,水深1.5~2.0 m,鱼苗体长1.2~1.5 cm,放养密度为22.5 万尾/hm2,试验用海水盐度5~15,水温为15~35℃,pH 8~9;测定当年鱼种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长、体质量、肝重、肠长等生长指标,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其肠组织主要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幼鱼体长、体质量与养殖天数均呈指数相关(L=27.07e0.0088t, W=1.0982e0.0262t);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增长相关(W=3×10-5L3.1070),且为异速生长。不同生长阶段菊黄东方鲀肝体比、比肠长、肥满度的变化显著(P<0.05);肝体比随生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变化范围为4.15%~20.23%;比肠长则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变化范围为0.97%~2.33%,不同生长阶段肥满度变化为3.99%~5.11%。菊黄东方鲀肠组织碱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生长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最大值均出现在养殖40 d(83.11 U/mg与3.13 U/mg);酸性蛋白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最小值(0.34 U/mg)与最大值(0.86 U/mg)分别出现在113 d和166 d;脂肪酶活性随生长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菊黄东方鲀鱼种的生长与养殖条件的改变存在密切关系;肝体比、比肠长等与鱼的发育及营养摄入存在一定关系;肠组织不是生成蛋白酶和淀粉酶的主要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