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Eberthart和Russell提出的稳定性分析模型,参照温振民等的高稳系数(HSCi)法对2008年、2009年2年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统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洛单668玉米杂交种产量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其适宜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种植,对提高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土壤镉吸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土壤镉吸附的机理和土壤pH、有机质含量、粘粒矿物类型及含量、土壤溶液中竞争性阳离子、共存阴离子、土壤温度等土壤性质对土壤镉吸附的影响;总结了土壤镉的吸附量随土壤pH增加、温度升高及有机质、铁锰氧化物和粘土矿物含量增加而增加的机理;竞争性阳离子的存在抑制镉的吸附,土壤溶液中共存阴离子对镉吸附的影响取决于阴离子种类和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53.
为探究不同LED光质对辣椒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以黑暗处理为对照,采用LED白光、红光和蓝光分别对辣椒(Capsicum annum L.)P1833的采后果实进行处理,并对果实质量和硬度、辣椒素类物质、维生素C、氨基酸含量等商品性和风味营养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LED白光处理可显著降低辣椒果实中的辣椒素类物质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P<0.05);LED红光处理的辣椒果实质量和硬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LED蓝光处理果实辣椒素类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显著高于LED白光和红光处理,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白光处理(P<0.05)。此外,LED蓝光处理辣椒果实中的总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儿童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达到或接近对照的2倍,且人体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对照和其他光质处理。综上,LED白光能够延缓辣椒果实褪绿,LED红光可保持果实商品性,LED蓝光在增加果实氨基酸营养价值方面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团聚体和密度联合分级方法,旨在揭示长期耕作对表层土壤团聚体内密度颗粒组分SOC及TN的影响,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农田土壤碳氮提升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长期试验位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区,开始于1999年,共设4个处理:少耕无覆盖(RT)、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传统翻耕(CT)。于2013年7月采集0—10 cm土层样品,首先通过干筛法筛分>2、1—2、0.25—1和<0.25 mm粒级团聚体,之后利用颗粒密度分组,将团聚体有机质分为轻组有机质(LF)、粗颗粒有机质(cPOM)、细颗粒有机质(fPOM)和矿质结合有机质(m-SOM)。【结果】(1)15年保护性耕作(包括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与CT相比,NT和SM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2.9%和21.8%,TN含量分别提高了35.2%和42.3%。不进行秸秆覆盖的少耕处理(RT)对SOC和TN无显著影响。(2)不同耕作措施改变了团聚体质量组成及其内部SOC和TN含量。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1—2 mm和0.25—1 mm粒级的干筛大团聚体含量,相对地,降低了>2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NT和SM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团聚体的SOC和TN含量,与CT相比,团聚体SOC平均提高了8.5%和9.5%,尤其对>1 mm粒级团聚体SOC含量提高幅度最大;团聚体TN平均提高了12.2%和24.1%,尤其对<0.25 mm微团聚体TN含量提高幅度最大。(3)fPOM和m-SOM组分对团聚体SOC和TN的贡献最大,对SOC的贡献率分别为27.3%—45.1%和25.0%—52.6%;对TN的贡献率分别为23.5%—34.7%和42.2%—64.3%。不同有机质组分对耕作的响应不同,cPOM和fPOM组分最为敏感。与CT相比,NT和S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所有粒级团聚体的cPOM和fPOM的SOC和TN含量,尤其对>2 mm团聚体cPOM和<2 mm团聚体fPOM的SOC和TN含量提升幅度最大。【结论】长期免耕和深松提高了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尤其提高了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碳氮含量,有利于土壤碳氮的长效累积,是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值得推荐的耕作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牡丹切花衰老过程中花瓣萎蔫脱落的生理机制,为更好地开发牡丹切花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 ‘洛阳红’牡丹为试材,分别用去离子水(CK)、20 µL·L-1乙烯拮抗剂可利鲜(AVB)、20 µL·L-1乙烯释放剂乙烯利(CEPA)处理1 h时及20 µL·L-1可利鲜预处理1 h后再用20 µL·L-1乙烯利处理1 h(AVB+CEPA),然后插入去离子水进行单枝瓶插,观测不同预处理的生理效应。利用显微镜观察花瓣离层细胞形态,通过拉力试验测定瓶插过程中花瓣抗脱落力,运用生理生化手段测定乙烯与生长素代谢、离层水解相关酶活性和PsETR1、PsCTR1、PsEIN3、PsERF1、PsYUCCA10、PsPIN1、PsPME1PsPG1PsBG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牡丹‘洛阳红’切花花瓣基部有明显的离层结构;AVB预处理明显推迟了切花乙烯跃变出现的时间,乙烯释放峰值降低34.9%(P<0.05),提高了花瓣的抗脱落力,降低了花瓣基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和PsPG1、PsBG1表达量,延缓了牡丹切花的衰老进程,显著延长了切花的瓶插寿命;外源CEPA明显加快了花瓣内源乙烯的释放速率,提高了生长素氧化酶(IAAO)、PG和BG活性,加快了切花花瓣的离层细胞的衰老,减小了花瓣的抗脱落力,从而促进了花瓣的萎蔫脱落;AVB+CEPA复合预处理瓶插寿命和最佳观赏期与对照组相差不大,CEPA能够部分抵消AVB的生理效应。【结论】对乙烯敏感型切花牡丹‘洛阳红’,内源生长素参与了乙烯促进花瓣离层细胞脱落的过程,控制乙烯是改善其切花瓶插品质的基础途径。  相似文献   
56.
密度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适宜种植密度(60000株/hm2)和增加密度(60 000+ 15 000株/hm2)对夏播玉米洛玉8号、郑单958灌浆特性的影响,以借助密度调控灌浆,实现夏玉米高产和源库协调.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由60 000株/hm2增加到75 000株/hm2,郑单958籽粒干质量增加量减小,日增量也减小,最终产量增加3....  相似文献   
57.
对洛阳王城公园6种国外牡丹的花期进行观测,基本掌握了这几个牡丹品种花期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和季相变化规律,为科学管理和花期预报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甘薯病毒病害SPVD抗性鉴定方法及产量损失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建立规范、有效的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抗性鉴定方法,于2011—2012连续两年,利用田间人工嫁接病毒接穗的方法对12个甘薯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和产量损失测定。结果显示,嫁接接种后,接穗成活率接近100%,12个品种都有不同程度发病,病情指数在51.0~95.2之间;感染SPVD的甘薯植株叶绿素含量降低、蔓长缩短;单株薯块产量损失范围在55.1%~97.8%之间。研究表明,供试的12个甘薯主栽品种感染SPVD后均可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且田间人工嫁接病毒接穗是一个有效的SPVD抗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59.
北方冬小麦品种(系)节水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中国北方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品种(系)进行产量、收获指数、WUE、抗旱指数、冠层温度等指标和一些农艺性状的测定与分析,以评价参试品种的节水抗旱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参试品种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于参试品种对水分的敏感度不同,产量增加幅度也不尽相同。充分灌溉、自然降水与干旱胁迫处理洛旱6号产量均最高,分别为6 316.20 kg·hm~(-2)、2 538.75 kg·hm~(-2)、1 119.75 kg·hm~(-2)。充分灌溉处理周麦24对水分最为敏感,产量较自然降水处理增加44.12%;自然降水处理开麦20对水分最敏感,产量较干旱胁迫处理增加201.47%。通过产量、抗旱指数与灌浆期的冠层温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产量与灌浆期的冠层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相关系数最高为-0.908。抗旱指数与灌浆后期的冠层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0.453,与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2、-0.366。  相似文献   
60.
介绍了河南省杨树资源、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并针对其杨树产业发展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