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4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整理明清时期(1368-1911)关中地区干旱灾害史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Origin 8.5,Matlab等软件,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有193年发生干旱灾害,共计274次,平均每2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中度旱灾、重度旱灾、特大旱灾分别发生了92次、124次、36次和22次;季节变化上,干旱灾害存在单季、两季、三季和四季连旱,主要以单季旱和两季连旱为主。年际变化上,干旱灾害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368-1411年)、第三阶段(1552-1611年)和第五阶段(1652-1771年)属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1412-1551年)、第四阶段(1612-1651年)和第六阶段(1772-1911年)属干旱灾害多发期。空间变化上,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和铜川分别发生了215次、189次、183次、172次和175次,以西安地区发生的频次最高。周期变化上,干旱灾害有8 a,23 a,44 a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11 a周期及其倍数相对应。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与小冰期内气候冷暖次级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偏冷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偏暖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低。该研究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规律提供新的认知视角,为人类社会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以常见景观植物黑麦草为试验材料,探究6种不同光照强度对水培黑麦草萌发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系统Ⅱ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为300μmol·m~(-2)·s~(-1)时水培黑麦草萌发及生长最好,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为93%、23.67%、57.28和211.58,根长、芽长分别为3.04 cm和4.01 cm,该光强下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光强处理(P0.05),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0.71、0.27 mg·g~(-1)和0.98 mg·g~(-1);随着光强的增强,最大荧光(Fm)、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00μmol·m~(-2)·s~(-1)光强下Fm、Fv/Fm和PIabs值都达到最大;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曲线(OJIP)受光强影响较大,以I点差异较显著,对OJIP曲线进行标准化后差异较小;OJIP曲线参数分析表明PSII供体侧在6组光强下无显著差异,随着光强增强,单位反应中心吸收(ABS/RC)、捕获(TRo/RC)和传递(ETo/RC)也随着增强,但单位反应中心热耗散(DIo/RC)减小,PSII受体侧在500μmol·m~(-2)·s~(-1)条件下电子传递受阻。  相似文献   
103.
暴露度理论是分析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桥梁。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作为主要干扰因素,选取杭州城市边缘区所辖街道为基本单位,以距市中心距离、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建设用地比重、最大斑块指数6方面指标构建暴露度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值法对杭州市城市边缘区暴露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杭州市城市边缘区暴露度总体分布规律并非是从城东向城西逐渐递减,而是呈现出高、中、低3个等级相间排列的现象;(2)结合当前杭州市社会经济数据,发现空间分异状况、城市系统体制转换阶段差异对杭州市边缘区的暴露程度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