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7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以'红阳'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花青素含量的变化及环剥结果枝和喷施ABA对果实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5日红阳猕猴桃果实中已检测出花青素,7月27日-8月22日花青素含量增长速度最快,9月4日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环剥结果枝能显著增加果实花青素含量,且在环剥宽度为结果枝直径1/3~1/1范围内增幅随环剥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喷施ABA也显著增加果实花青素含量,且在500~3 000 mg·L-1范围内,处理浓度越大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52.
《饲料工业》2019,(14):18-23
试验旨在评定饲粮中添加陈化玉米对生长猪的营养价值影响。选择平均体重为(33.00±0.95) kg的健康"DLY"三元杂交猪40头,按照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陈化玉米组两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对照组饲喂含60%新玉米的饲粮,陈化玉米组用陈化玉米等量替代新玉米。试验分为30 d的生长试验和12 d的消化代谢试验,总计42 d。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陈化玉米组对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陈化玉米组对生长猪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极显著提高了10.10%(P<0.01),对灰分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降低了36.63%(P<0.01);③与对照组相比,陈化玉米组对生长猪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极显著的提高了9.85%、10.09%、6.58%、16.17%、14.78%、12.00%、7.45%和5.56%(P<0.01),对谷氨酸、丙氨酸和胱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了3.48%、4.11%和4.71%(P<0.05),对异亮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有提高的趋势(P=0.071);④与对照组相比,陈化玉米组对生长猪的饲粮表观消化能和代谢能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使用60%的陈化玉米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干物质、粗脂肪、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以及饲粮表观消化能和代谢能的影响不显著,但能极显著提高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53.
通过新疆喀什地区3种典型植被环境(红柳区、灌木区、胡杨区)采集的土样分析,研究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及影响该地区土壤微生物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并分离、筛选出其中的优势菌株.结果表明,微生物的总数为红柳区>灌木区>胡杨区;细菌数量远大于放线菌及霉菌的数量;红柳区细菌数量最多,占3个采样点细菌总数的69.35%,其次为灌木区、胡杨区;3个采样点的放线菌数量相近;红柳区及灌木区霉菌数量最多,均为胡杨区霉菌数量的2倍;同种植被条件下,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大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植物根部表面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是其周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1.5~11.0倍.分离出的优势菌株经Biolog自动鉴定系统及16S rDNA鉴定结果:XJ-H、XJ-DH、XJ-ZH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XJ-QT和XJ-R为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XJ-BZ为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 stutzeri).  相似文献   
54.
为探究牦牛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案,本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土壤、牧草和动物组织矿物质元素含量,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及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血液参数、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疾病发生区土壤和牧草硒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区域(P<0.01);患病牦牛血液、肝脏和毛发硒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患病牦牛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牦牛(P<0.01);患病牦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_3)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血清丙二醛(MDA)、游离甲状腺素(FT_4)、甲状腺素(T_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牦牛(P<0.01)。通过注射0.1%亚硒酸钠和5%维生素E的复方灭菌溶液对患病牦牛进行治疗,治疗组牦牛血液硒含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因此,推测牦牛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是土壤和牧草硒缺乏所引起,以上结果在牦牛缺硒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长猪基础饲粮组成对磷酸氢钙(DCP)和磷酸二氢钙(MCP)中磷的全肠道真消化率(TTTD)的影响。试验1选用10头平均体重为(30.4±1.8)kg的生长猪,按照10×8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含有5个DCP添加水平的玉米-豆粕型和含有5个DCP添加水平的小麦-豆粕型饲粮,进行8期消化试验;试验2选用10头平均体重为(30.9±1.5)kg的生长猪,按照10×8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含有5个M CP添加水平的玉米-豆粕型和含有5个MCP添加水平的小麦-豆粕型饲粮,进行8期消化试验。每期消化试验包括5 d的饲粮适应期和2 d的粪便收集期。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总粪磷排泄量极显著高于小麦-豆粕型饲粮(P0.01),小麦-豆粕型饲粮的全肠道可消化磷含量和磷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ATTD)极显著高于玉米-豆粕型饲粮(P0.01)。饲粮添加DCP和MCP线性增加总粪磷排泄量、全肠道可消化磷含量及磷的ATTD(P0.01)。2)通过使用线性回归法,测得生长猪采食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对DCP中磷的TTTD分别为82.33%和82.88%,生长猪采食玉米-豆粕型和小麦-豆粕型饲粮对MCP中磷的TTTD分别为85.88%和84.62%。由此可见,生长猪基础饲粮组成对DCP和MCP中磷的TTTD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6.
试验选用27头体重20 kg左右健康的长×约二元杂交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9头,均饲喂添加铜250 mg/kg、锌430 mg/kg的饲粮,分别在屠宰前0(对照组)、15 d和30 d停用高铜高锌.观测各组猪生长性能和猪肉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不停用对照组相比较在屠宰前30 d停用高铜高锌饲粮不影响猪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屠宰指标及猪肉品质,相反还降低猪肉的滴水损失和铜、锌含量.因此,在屠前30 d停止使用高铜高锌不会影响猪的生长,可有效地减少肉中铜、锌的残留.  相似文献   
57.
非豆科植物根际联合固氮作用广泛存在于水稻、玉米等根际,在农作物节肥增产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施氏假单胞菌A1501是一株分离自水稻根际的模式联合固氮菌,接种该菌对水稻和玉米均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根际固氮与促生效果的关系,利用突变型泌铵固氮菌株(1568/pVA3)和转基因氮高效利用玉米品系共同构建高效固氮体系,并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促生及生物固氮量评价。播种60 d后对玉米生长量和微生物固氮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固氮施氏假单胞菌接种后氮高效利用和对照玉米品系的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不接种对照,但是固氮菌接种对氮高效利用玉米和对照玉米的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氮高效利用玉米接种1568/pVA3菌株后,植株生物量较施肥处理提高25.5%,全氮含量较不接种对照增加39%,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生物固氮量为0.8 g·株-1;接种野生型后植株生物量较施肥处理提高24.8%,生物固氮量为0.64 g·株-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固氮菌尤其是泌铵工程菌与氮高效利用玉米建立联合固氮体系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固氮量和植株生物量,据估算每公顷可节省化肥约23%,而对照体系为7.5%。  相似文献   
58.
锶、铯、铀对5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0、0.1、0.5、1.0、2.5、5.0、7.5、10.0 mmol/L的硝酸锶(Sr)、硝酸铯(Cs)和硝酸铀(U)对向日葵、大豆、油菜、玉米和黄瓜进行发芽试验,研究核素对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为植物修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核素对植物种子发芽有不同影响,抑制影响的大小依次为U> Sr> Cs.核素、核素浓度、植物及其互作对种子发芽率影响非常显著.不同植物对核素的反应不同.玉米种子发芽率对Sr、Cs、U的反应不敏感.向日葵、油菜和黄瓜发芽率随Sr和Cs及其浓度的变化很小,但随U浓度变化很大.大豆发芽率随Sr、Cs、U及其浓度有一个波动变化.一般而言,核素浓度与植物种子发芽率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28 9**),但不同核素和不同植物的相关程度不同.整体而言,核素浓度小于0.5 mmol/L能促进植物种子发芽,大于1.0 mmol/L会抑制种子发芽,Sr,Cs、U对植物种子发芽率影响的浓度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59.
利用X射线对东方百合组织培养形成的不定芽进行慢性照射,观察不同辐照剂量对不定芽脂质过氧化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可引起东方百合不定芽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显著变化。随着辐射剂量的增高,MD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和超氧阴离子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东方百合的CAT、POD、SOD活性多数高于对照,但3种酶活性变化趋势没有表现同步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明条锈病对小麦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田间小麦人工接菌,拟合小麦单穗损失率与顶叶病级的关系,小麦关键期病情与小麦小区损失率的关系,并制定防治小麦条锈病的经济阈值.[结果]小麦产量与小麦关键期病情密切相关,顶叶叶片病级与着粒数、千粒重、株高、小穗数和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