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篇
  11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镰刀菌属真菌能产生多种色素,色素功能具有多样性。为充分挖掘镰刀菌属的色素资源,研究了温度、光照条件和培养基pH值3种因素对非致病尖孢镰刀菌1262菌株和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oc-am菌株产色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H7的培养基上培养时,1262菌株可产生紫红色色素,在pH7的培养基上培养时,1262菌株产生少量或者不产生色素。培养温度和光照条件对1262菌株色素的产生影响不大;尖孢镰刀菌甘蓝专化型菌株Foc-am,黑暗条件下不产生色素,光照下可产生橙色色素,而培养基的pH值和温度对其色素的产生影响不大。结果说明,尖孢镰刀菌的不同种产色素条件有差异,改变培养条件可使不产色素的镰刀菌产生色素,这为寻找新的色素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2.
[目的]考察磷化氢-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法测定其对烟草甲虫卵的杀灭效果。[方法]使用仓外磷化氢发生器对帐幕烟箱中的烟草甲虫卵采取磷化氢-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法杀虫,测定不同磷化铝使用量和不同熏蒸时间条件下烟草甲虫卵的死亡率,同时测定帐幕空间和烟箱中心磷化氢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结果]帐幕温度在(27±2)℃,RH(45±5)%时,磷化铝在1.5 g/m~3的使用量下,有效密闭96h,对烟草甲虫卵有较好的杀灭效果。磷化氢-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杀虫效果随熏蒸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磷化铝用量的提高对杀虫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帐幕空间和烟箱中心磷化氢浓度在较短时间内即达到峰值,在帐幕气密性良好的情况下可缩短整体熏蒸时间。[结论]该法可靠,可用于烟仓中烟草甲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3.
[目的]筛选出番茄青枯病菌的拮抗细菌,为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番茄青枯病发病田块中的无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拮抗细菌,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生理生化的测定和16S rDNA系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地位,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其防效.[结果]从湖南省张家界市采集的番茄田土壤在NA培养基中分离出104株细菌,有6株细菌对青枯病菌有拮抗活性,其中1株拮抗菌菌株88号对青枯病病原菌有较强拮抗效果,抑菌圈达7.2 mm,其发酵液温室盆栽防效达96.4%,该菌株初步认定为伯克氏属(Burkholderiasp.).[结论]菌株88号在防治番茄土传病害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4.
选用13对SSR引物对2012年从湖南桃江水稻抗稻瘟病鉴定中心病圃中丽江新团黑谷(广谱高感稻瘟病品种)上分离的10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表明,在0.76的相似水平上100个菌株被划分成24个宗谱,其中L04和L16为优势宗谱,分别含有13个和10个菌株,各占总菌株数的13%和10%;有5个宗谱分别含菌株68个,共占总菌株数的35%;另17个宗谱分别含菌株18个,共占总菌株数的35%;另17个宗谱分别含菌株14个,共占总菌株数的42%。说明该病圃中的稻瘟病菌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5.

2012年在湖南醴陵市油菜黑霉病果上经镜检和病种分离检出链格孢(Alternaria spp.),其后检测了36个品种的种子带菌情况,华湘油12号带菌率最高(51%)。经rDNA-ITS序列分析,分离菌分属芸薹生链格孢(A. brassicicola)和芸薹链格孢(A. brassicae)两个种。华湘油12号带菌率最高(66%),且全为芸薹生链格孢,而芸薹链格孢以常油杂61为最高(15%),未检测到萝卜链格孢(A. raphani)。禾盛油868种子上未检测到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206.
抗青枯病转群体感应猝灭基因烟草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具有猝灭青枯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功能的aac基因构建高效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烟草,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植株57株。经PCR及RT-PCR检测,筛选得到30株阳性转基因再生苗,并证实了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且在转录水平上得到表达。转基因植株苗期抗青枯病试验表明,16天后转基因烟草较对照植株病情指数降低了51,相对病情指数为56.5%。  相似文献   
207.
采自湖南地区的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样品经单斑分离后,根据已经报道的PMMoV序列基因保守区设计6对简并引物,采用片段重叠法和RACE方法扩增、克隆获得一个全长为6 356bp的湖南分离物(PMMoV-HN1,登录号:KP345899)全基因组序列,编码4个蛋白,分别为126kD蛋白(70~3 423nt)、183kD蛋白(70~4 908nt)、28kD蛋白(4 909~5 682nt)和17.5kD蛋白(5 685~6 158nt),5′-非编码区(5′-UTR)和3′-非编码区(3′-UTR)分别含有69和198个碱基,其中5′-UTR存在一个序列为m7G5′pppG的甲基化核苷酸帽子结构。一致性分析发现PMMoV-HN1与PMMoV其他分离物的核酸一致性为94%~99%,编码的氨基酸一致性为94%~99%。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MMoV-HN1分离物与中国首次报道的PMMoV-CN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是国内报道的第二例PMMoV全基因组序列。  相似文献   
208.
为筛选兼具速效性与持效性的柑橘木虱防治药剂,选择6%阿维·噻虫嗪微乳剂、30%噻虫胺悬浮剂、34%啶虫脒·毒死蜱乳油、26.9%石英水剂、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21%噻虫嗪悬浮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虫剂中,防治柑橘木虱速效性最好的是21%噻虫嗪悬浮剂,在药后24 h对该虫防效达92.14%;6%阿维·噻虫嗪微乳剂、30%噻虫胺悬浮剂和26.9%石英水在施用后1~5d的防效呈上升趋势,这3种药剂到药后第5天的防治效果在88.81%~94.08%之间;6%阿维·噻虫嗪微乳剂对柑橘木虱的持效性较好,在药后第5天的防效达到94.08%。  相似文献   
209.
刘妍  张亚  项雅琴  王翀  廖晓兰 《植物保护》2018,44(2):235-240
为探明啶酰菌胺与氟啶胺复配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的增效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复配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并根据Wadley方法评价复配物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对水稻纹枯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483 6μg/mL和0.054 1μg/mL。将啶酰菌胺和氟啶胺按照1∶5、1∶4、1∶3、1∶2、1∶1、2∶3、3∶2、5∶1、4∶1、3∶1和2∶1的比例进行复配,结果表明:按照1∶2、3∶2、5∶1、4∶1、3∶1和2∶1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3∶1和3∶2比例复配增效最佳,增效系数分别为7.7和5.46;以1∶1、1∶3、1∶4、1∶5和2∶3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相加作用。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菌也具有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637 1μg/mL和0.028 3μg/mL。将啶酰菌胺和氟啶胺按照上述相同11种比例进行复配,结果显示比例为1∶5、1∶4、1∶1、5∶1、4∶1等8种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相加作用,其中以2∶1和1∶2比例复配相加效果最佳,增效系数分别为1.30和1.00,但比例为3∶2等其他比例复配则对草莓灰霉病菌表现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10.
利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 (GC-FPD) 测定了马拉硫磷在西葫芦中的残留量,根据2016年湖南、山东、北京、安徽、山西和黑龙江6地马拉硫磷在西葫芦中的规范性残留试验,对中国各类人群和不同作物中的马拉硫磷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样品用乙腈提取,丙酮置换乙腈后,GC-FPD检测。结果表明:在0.02~8.0 mg/kg添加水平下,马拉硫磷在西葫芦中的回收率在88%~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5%,定量限 (LOQ) 为0.02 mg/kg。湖南和山东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马拉硫磷的半衰期为2.74~4.65 d,属于易降解农药;6地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距最后一次施药3、5、7 d后,西葫芦中马拉硫磷的最终残留量在 < 0.02~0.049 mg/kg之间。针对西葫芦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各类人群对马拉硫磷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 (NEDI) 为0.115~0.207 μg/(kg bw·d),风险商值 (RQ) 为0.000 4~0.000 7;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马拉硫磷在各类食物中的NEDI值为82.251 μg/(kg bw·d),RQ值为0.275 1,表明马拉硫磷在西葫芦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推荐中国马拉硫磷在西葫芦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 (MRL) 为0.1 mg/kg,可确保中国西葫芦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