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83篇
林业   172篇
农学   101篇
基础科学   34篇
  94篇
综合类   694篇
农作物   457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80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霍巴’海棠(Malus‘Hopa’)的茎尖和带腋芽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比较高效的‘霍巴’海棠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霍巴’海棠茎尖及茎段外植体在MS+6-BA0.1mg/L+IAA 0.2mg/L+3%蔗糖+0.48%琼脂(pH 5.8)培养基上生长状况较好;将其组培苗在WPM+6-BA 0.5mg/L+NAA 0.1mg/L+ZT 0.01mg/L+3%蔗糖+0.48%琼脂(pH 5.8)培养基上继代培养40d左右,继代增殖系数均可达到3.0左右;再经1/2 WPM+NAA0.8mg/L+1.5%蔗糖+0.48%琼脂(pH 5.8)培养基生根壮苗后,移栽成活率可达97.5%。  相似文献   
82.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变化特征,以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硬度仪观测免耕(no-tillage,NT)、翻耕(plow tillage,PT)、间隔深松(spacing tillage,ST)和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硬度,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耕层0~25 cm土壤硬度,而土层25~45 cm免耕硬度显著降低(P0.05),但传统耕作硬度有增加趋势,间隔深松和翻耕硬度明显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随季节的推移呈波动性变化,0~25和25~45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层明显低于下层(P0.05),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前期随深度增加到20cm处呈垂直变化,而后期随深度增加呈反"S"型曲线变化;冻融交替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硬度,缓解冻融后土壤硬度,间隔深松降幅最大为148.97%,其次为免耕和翻耕,降幅分别为41.96%和58.44%,传统耕作降幅最小仅为3.38%。综合分析认为,间隔深松耕作是改善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耕作方法。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构建合理耕层和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
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于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并通过监督和治理,使水土流失的程度降低到最低。以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通化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工程水土流失监测项目为例,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84.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养分吸收、转运及土壤氮素平衡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2~2013年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红光农场,选用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富优135和吉粳511为材料,设置施N 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水平。于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茎鞘、叶片和籽粒三部分,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转运、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及各养分吸收、转运与产量间的关系。水稻移栽前和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每20 cm为一层(共5层),测定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并根据各层土壤容重计算0—100 cm土体无机氮积累量,分析土壤氮素平衡状况。【结果】施氮量6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水稻产量下降。结合当年水稻和肥料价格,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方程,得出最高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12.8 kg/hm2和220.6 kg/hm2,施氮范围在202.2~231.6 kg/hm2之间,最佳经济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03.0和209.1 kg/hm2,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之间。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抽穗期各养分累积量与籽粒转运量呈正比,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向籽粒转运出现负效应。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氮肥当季回收率以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状况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收获后0—100 cm土壤中残留无机氮(Nmin),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结论】适宜的氮肥用量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总量,提高水稻生育后期秸秆中氮、磷、钾向籽粒的转运量,并能降低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效益、氮肥当季回收率及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  相似文献   
85.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管理对吉林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在分析吉林省农业科技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阐述了实现科技档案信息化的意义,从人才培养、材料整理和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吉林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6.
密植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新品种辽单565具有矮秆、耐密、高产、优质、高抗倒伏、高抗病虫害、适应性广等优点,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针对辽单565自身特点在增产潜力、高产栽培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7.
吉林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分布、危害及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吉林省境内对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调查表明,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L.、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L.、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alaJ.C.Fisher ex Rabenhorst、落叶松枯梢病菌Botryosphaeria laricina(Sawada)Shang、冠瘿病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and Townserd)和草坪草褐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6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分布,并对危害情况以及发生特点进行了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88.
本文对引进的10个种源北美白云杉、3个种源的内陆红皮云杉3个年龄段苗木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的苗木高生长差异显著,自云杉种源间、红皮云杉种源间及各种源之间3a生苗木地径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白云杉3a生苗高和地径生长表现最佳的种源是3^#、9^#和7^#,红皮云杉种源为CK2的地径及苗高生长量最大,其次是CK3和CK1,而且白云杉3^#种源苗高生长略超过红皮云杉CK3。  相似文献   
89.
李平 《吉林蔬菜》2005,(1):22-22
苦苣又名苦菜、菊苣菜,是菊科苦苣属中以嫩叶为食用部分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南部或东印度。是欧洲的重要生食蔬菜之一。我国的山东青岛、北京、上海、湖北武汉等大城市郊区有少量栽培,近几年,在我省长春市近郊也有少量栽培。其病虫害极少,可作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现将其采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0.
美国是首创玉米杂交种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玉米生产大国,其玉米的经济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美国玉米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口都居世界之首.20世纪90年代统计表明,美国玉米面积为2821.5万hm2,占全世界玉米面积的20.8%;总产量为22230.8万t,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36.7%.美国玉米单产水平达到7240kg/hm2,相当于世界平均单产的1倍.笔者从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即玉米种植区域化及生产专业化、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