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7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数据为数据源,对吉林省41个县(市、区)的侵蚀沟进行了分类汇总:吉林省境内现有侵蚀沟道62 978条,其中发展型沟道61 081条、稳定型沟道1 897条,各占96.99%和3.01%;按普查的分级分类方法,吉林省境内发展型沟道中有小型沟道22 200条、中型沟道32 287条、大型沟道6 594条,各占36%、53%和11%。对全省侵蚀沟按长白山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松辽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4个类型区分别进行归类总结,研究了各类型区的侵蚀沟数量及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提出的替代模型方法是一种连接数值模拟模型与优化模型的有效途径,替代模型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采样方法和替代模型种类。以金泉工业园区地下水水源地为研究区,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结合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获取输入(抽水量)输出(水位降深)数据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的近似替代模型。经验证,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得到的水位降深均值与模拟模型计算结果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0.038;水位降深剩余标准差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为0.042。拟合平均相对误差较小,表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地替代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为日后替代模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于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并通过监督和治理,使水土流失的程度降低到最低。以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通化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工程水土流失监测项目为例,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及施工,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造景,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低山丘陵区土壤抗冲抗剪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抗冲性和抗剪性是土壤抗侵蚀性能的重要方面,研究土壤抗冲性和抗剪强度有助于揭示土壤侵蚀规律。以吉林省东辽县杏木小流域为研究区,在蒙古栎林地、杨树林地、落叶松林地、大豆地、玉米地、竹节梯田果园地设置样地,采集林地与坡耕地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的抗冲性、抗剪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地的土壤抗冲性与抗剪性均好于坡耕地,土壤抗冲刷系数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抗剪强度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西走向地势高度差较大,丘陵漫岗地块较多,坡耕地已经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耕地地形。农业生产离不开施肥措施,其必然增加着坡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然而,受到降水影响,坡耕地不免受到地表径流的冲刷,使大量N、P养分元素流失。本文重点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现状、过程、影响因素及整治措施进行详尽调查和表述,以期为坡耕地养分流失的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思路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定量评估黑土低山丘陵区不同地力提升措施对坡改梯区域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区耕地地力提升和黑土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野外监测与多元数理统计方法,识别化肥、有机肥和秸秆不同组合混施对土壤养分含量、物理性状、玉米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 [结果] ①秸秆配施有机肥措施不仅对耕层肥力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改良作用,同时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且化肥、有机肥和秸秆混施处理效果最好; ②添加秸秆与有机肥措施显著降低了C∶N,提高了N∶P和C∶P值,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生长、发育提供了更为理想的环境; ③土壤持水能力和有机C含量是黑土低山丘陵区梯田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未来应持续开展秸秆与有机肥混施措施; ④化肥混合有机肥3.75 t/hm2或秸秆3.00 t/hm2是提高黑土丘陵区梯田产量的最佳施用量。 [结论] 黑土低山丘陵区不同地力提升措施对坡改梯区域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该区域适宜用化肥混合有机肥、秸秆来改善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状况。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方式对经果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改善坡面荒芜旱地,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经果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单一和配合施肥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对0—2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量不同,表现为:有机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NPKOM)有机肥+秸秆还田(OM)单施有机肥(M)秸秆还田(O)对照(CK)。与对照(CK)相比,增幅分别为45%,37%,26%,10%。(2)不同施肥方式可有效改善土壤通气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秸秆还田(O)的效果最为明显,达到了显著水平(p=0.043)。(3)土壤中全N,全P,全K动态变化不仅与各元素投入与产出量有关,同时与施肥方式以及各元素含量本底值密切相关,本底值越大,各元素增减幅度越大。配合施肥方式与单一施肥方式对比,对增加土壤中全N,全P含量效果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养分投入量增加的缘故,并且全N,全P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K含量均为降低,降低程度因施肥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