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9篇
  40篇
综合类   7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页岩气测井解释对于D区块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获取准确的页岩气测井解释结果,通过分析研究区内5口取心井的储层参数实测结果与测井曲线,建立了研究区页岩气储层参数的解释模型,并确定了对应模型的解释参数。利用上述测井解释模型及参数,对研究区内的42口未取心井进行解释,其结果与取心实测结果符合度较高,相对误差率为5.36%。  相似文献   
42.
小城镇环境保护,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城镇环境保护,既是保护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对小城镇环境问题的客观、充分认识,对加强小城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运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省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情况开展调查和分析,从农村环境管理视角来看待环境保护的问题,反思云南省小城镇发展方式,分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小城镇经济生活发展形成的制约,探寻云南省小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小城镇可以不是简单地从行政建制的意义上来理解,应该包括了城镇建成区和其他行政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和谐的小城镇发展体系.最后提出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加快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生态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43.
以2010年黑龙江省的气象数据(包括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和落叶松的固定样地GPS点为数据来源,采用3种插值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插值分析,经比较验证后得到各气象因子对应的最优插值方法。根据黑龙江省2010年落叶松林的数据和东北地区树种生物量的异速模型获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各气象因子与落叶松NPP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对应的最优插值方法都是克里格插值法,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插值方法则分别为样条插值法和反距离权重法;黑龙江省落叶松植被NPP与各气象因子均为弱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304 11,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293 02,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235 18,与平均风速的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为0.091 78。  相似文献   
44.
基于土地评价与立地评估的泾阳县耕地定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该文基于美国的土地评价与立地评估(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LESA)方法,对陕西省泾阳县耕地进行了定级研究。把整个定级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土地的自然质量特征评价;后一部分为土地的社会经济质量特征评价,在这两部分的评价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在这两部分评价的基础上,对这两部分评价指数加权求和,得到定级单元总指数,这两部分的权重确定采用耕地质量综合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相关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结果表明,泾阳县耕地质量较高,全县耕地分为5级,一级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43%,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分别占耕地面积的26.23%、26.07%、19.39%和13.88%。该文认为,LESA方法是土地定级的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5.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LCPro+光合仪,研究了不同保墒措施对夏玉米营养生长期生理指标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墒灌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效蒸腾和光合速率,对单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贡献甚微.全天平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和的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PAM处理>CK,气孔导度的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PAM处理>秸秆覆盖>CK,各处理胞间CO2浓度和WUE 差异不大.保墒措施可有效增加作物产量,其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PAM处理>CK.  相似文献   
46.
榆林市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识别及模式策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榆林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方式,为资源密集型地区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帮助.文中基于系统工程思想,运用综合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从地区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互耦合人手,系统地分析了榆林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发展链条的设置.认为榆林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需要以经济发展向社会、生态领域扩散为指导思想,把握产...  相似文献   
47.
通过野外布点试验,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禹城市农田土壤稳渗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稳渗率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空间结构可用球状变差函数模型进行描述.地表层与犁底层稳渗率的相关距离分别为23.7m和17.2m.利用克里格法绘制了稳渗率的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48.
基于机器学习和全极化雷达数据的干旱区土壤湿度反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达遥感是区域土壤湿度监测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为深入探讨全极化雷达特征参数和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干旱区土壤湿度反演的潜力,该研究以黑河下游的居延泽为研究区,基于全极化Radarsat-2数据,通过标准强度和相位处理提取后向散射系数(BackscatteringCoefficients,BC),并通过Cloude-Pottier分解(Cloude-Pottier Decomposition,CPD)与Yamaguchi分解(Yamaguchi Decomposition,YD)提取多个极化参数作为雷达影响因子,对其进行相关性及重要性分析。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BP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3种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土壤湿度反演的多种模型,并使用10折交叉验证的方法综合评价各模型的性能,最后使用最佳模型反演研究区土壤湿度,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平均散射角对反演精度至关重要,熵与反熵的影响次之。交叉极化相较于同极化后向散射系数有更高贡献,偶次散射与体散射的重要性明显高于表面散射和螺旋体散射。2)不同类型因子组合建模的模型,其性能表现均明显优于仅采用单种因子类型的模型。3)相较于SVM和BP-ANN模型,RF模型在干旱区土壤湿度反演中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其中,BC+CPD组合训练的RF模型性能最优,其验证集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8和6.60%,对应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15和1.95%,该模型可解释土壤湿度变化的89%。4)研究区土壤湿度平均值约为8.83%,整体呈现极端干旱的态势。其中,天鹅湖附近和古湖心区的土壤湿度高于其他区域,反演结果能综合反映区域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49.
西安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西安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和黄土地层的侵蚀期,利用野外调查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安地区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变化和不同气候阶段的土壤侵蚀。通过野外调查,在西安白鹿塬区发现了在黄土塬区很少见到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分为3个层次,整个全新世黄土剖面可分为5层,表明黄土塬区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沙尘暴活动与河谷地区一样可分为5个阶段。土层氧化物、微量元素、CaCO3含量和磁化率测定结果显示,西安白鹿塬区全新世8 500~6 000年和5 000~3 100年古土壤发育时较10 000~8 500年、6 000~5 000年和3 100年以来的黄土发育时夏季风活动强,降水量多,气候湿润,沙尘暴活动弱。中全新世8 500~6 000年间发育的S02古土壤中Fe2O3和Al2O3有一定富集,该层土壤类型相当于黄棕壤,指示当时年平均降水量较现今多150 mm左右。虽然沙尘暴活动很弱的间冰期是黄土地层理论上的侵蚀期,但是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土壤侵蚀很弱。全新世黄土的侵蚀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干时期,不是发生在温湿时期。全新世中期6 000~5 000年间的黄土侵蚀率一般大于堆积率,使得广大地区全新世中期的薄层黄土在绝大多数地区受到侵蚀而消失。全新世中期薄层黄土发育时气候变冷干引起的植被退化是当时土壤侵蚀加强和出现侵蚀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探究NDVI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制定合理的生态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方法] 基于MODIS NDVI数据,辅以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一元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及残差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NDVI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结果] ①黄河流域NDVI呈现波动增加趋势,总增速为6.8%/10 a,NDVI在东南部及西部较高,北部及西北部较低,由东南向西北部减少,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整体上,以东亚季风生态地理区和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界线(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和青藏高原生态地理区和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及东亚季风生态地理区界线(西宁市—甘南市—定西市)为界呈Ⅴ字型分布。②NDVI整体变化趋势以改善为主,反持续性强于持续性,且表现出较强的弱持续性,其中改善区约占62.32%,主要呈带状集中分布。在中上游地区,在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西宁市—甘南市、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关中平原及运城盆地—三门峡两两界线间的条带区域基本为改善区,而退化区域以中下游为主,呈零散分布。③NDVI与降水和气温呈正相关,且与降水的偏相关强度稍大于气温,流域约76.7%的地区NDVI残差呈增长的趋势,人类活动整体对NDVI增加的影响以促进为主,促进作用大小顺序为:中游>上游>下游。[结论] 黄河流域NDVI变化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适度的生态工程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植被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