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0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14篇
  19篇
综合类   32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15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目的]为科学防控短翅足距小蠹危害,揭示其在安顺地区广玉兰上的生物学特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短翅足距小蠹形态特征、习性、生活史、危害特点。[结果]表明,短翅足距小蠹雌成虫长2.55±0.12 mm;宽1.04±0.07 mm(n=21)。雄成虫长1.97±0.09 mm;宽0.89±0.08 mm(n=18)。卵长0.77±0.05 mm;宽0.38±0.02 mm(n=19)。在安顺地区1 a发生1~2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世代历期约25 d,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活动,持续到8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高峰期。主要危害2~3 a生枝条。雌成虫在枝条髓心修筑坑道,坑道长9~57 mm,宽1.5~3 mm。坑道内小蠹数量1~25头不等,雌雄性比约为10:1。生殖方式以两性生殖为主,可能存在孤雌生殖。[结论]短翅足距小蠹通过寄生活动,携带真菌侵入寄主枝条,真菌繁殖生长,为短翅足距小蠹提供食物来源。在小蠹和真菌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枝条枯死,严重影响园林景观。建议每年冬春季节开展防治,以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62.
63.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份来自美国的小麦研究材料的高蛋白含量基因GPC-B1进行分子标记分析。通过引物筛选和标记研究,其SSR分子标记为Xuhw89122。为鉴定其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对所有的小麦研究材料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来自美国的4份研究材料之一的PI638740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0.41%,明显高于其他研究材料。田间观察结果显示,PI638740的成熟期比别的研究材料提前衰老一周左右。本研究将为转移控制小麦高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到其他优良小麦品种(品系)中、推进小麦育种进程及改进小麦育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为快速鉴定不同新城疫病毒株(NDV)毒力,我们以NDV F蛋白裂解位点附近的基因序列自行设计1对引物,对不同毒力NDV毒株进行荧光RT-PCR扩增,根据其扩增效率及扩增产物熔解温度(Tm)值大小进行NDV毒株毒力的鉴定,建立了能区分NDV强弱毒株的SYBR GreenI荧光RT-PCR方法;同时将其与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测定和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RT-PCR方法只需4 h即可判定结果,NDV强弱毒株扩增产物Tm值为(83±0.5)℃且有2个峰值,阴性对照Tm值为(81±0.5)℃且只有1个峰值;对NDV强毒株的扩增效率即Ct值在11~20之间,NDV弱毒株Ct值在25~30之间,阴性对照Ct值在30以上,Ct值在20~25之间为强弱毒株混合物。该方法检测结果与MDT测定和F蛋白裂解位点分析结果一致。应用SYBR Green I模式荧光RT-PCR方法与普通RT-PCR方法和鸡胚接种鉴定方法分别对80份临床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强毒株的检出率均为53.75%(43/80),而弱毒株的检出率相应为31.25%(25/80)、27.50%(22/80)和35.00%(28/80),检出符合率达89.3%以上。这些结果表明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RT-PCR方法具有特异、准确、快速等特点,可用于临床病料样本NDV毒株的毒力鉴定。  相似文献   
65.
林下生态蛋鸡养殖产业是安顺市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之一。文章分析了安顺市林下生态蛋鸡养殖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为探讨茶园地散养方式对瑶山鸡生长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用30日龄、体重基本一致的瑶山鸡共计1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0只,每组再分为6个重复小组,每小组10只。分别采用一般坡地散养和茶园地散养方式进行饲养。饲养至90日龄时进行屠宰,并对生产及屠宰性能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一般坡地散养方式的瑶山鸡90日龄体重低于茶园地散养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茶园地散养组(P<0.05),料重比高于茶园散养组;茶园地瑶山鸡90日龄的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和瘦肉率均高于坡地散养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茶园地散养组的肝重、脾脏重显著高于一般坡地散养组(P<0.05);茶园地散养组瑶山鸡的组氨酸、精氨酸、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一般坡地散养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与一般坡地散养方式相比较,茶园地散养方式更利于瑶山鸡的生长。  相似文献   
67.
正本世纪初,科技人员在贵州安顺镇宁六马磨发现了若干株‘蜂糖李’(俗称‘大屁股李’)资源~([1])。通过几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2009年采集优株接穗嫁接繁殖,经2012—2015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5年6月经过专家田间现场鉴定认为,具有独特的植物学和生物学性状,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分子标记表明,其不同于其他地方李品种~([2])。2016年6月通过  相似文献   
68.
69.
《北方水稻》2021,51(4)
贵州黔中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气候复杂多变,水稻生长易受自然条件影响造成减产。为选育适合黔中地区特殊气候环境种植的优质粳稻新品种,选用安顺市农科院选育的12个粳稻新品种(品系)进行试验,对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结实率、穗长三个性状对品种的产量有主要的直接关系,该地区常规粳稻新品种选育分蘖强、抗冷抗病、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索小麦新种质P13对条锈病的抗病性及其抗性机制,为P13种质的进一步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铭贤169为感病对照,用6个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和Hybrid46-8)对P13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采用自然诱发法鉴定P13的田间抗条锈性;以P13和铭贤169为材料,采用常规的夏孢子悬浮液涂抹法接种条锈菌CYR29,以不接种为对照,然后测定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结果】苗期P13对CYR32表现为免疫,对CYR29、CYR33和Hybrid46-8表现为近免疫,对CYR23表现为高抗,对CYR31表现为感病。P13在拔节期、孕穗期和乳熟期均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 P13接种条锈病菌CYR29后,其叶片内POD、PAL、PPO、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高于未接种植株和感病对照铭贤169。【结论】P13对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其在贵州小麦生产及抗病育种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