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8篇
基础科学   5篇
  154篇
综合类   278篇
农作物   91篇
畜牧兽医   139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3 毫秒
901.
为探究不同梯度钾肥与氮磷肥配合下胡麻抗倒伏特性与产量的关系,在黄土高原胡麻主产区大田环境下,设置钾肥(0、30、60、90 kg/hm2)与氮磷肥(0 kg/hm2+0 kg/hm2、120 kg/hm2+75 kg/hm2)2因素共8个处理(NP0K0、NP0K1、NP0K2、NP0K3、NP1K0、NP1K1、NP1K2、NP1K3)的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钾肥施量与氮磷肥组合对旱地胡麻植株主要农艺性状、抗倒伏特性、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施氮、磷肥和钾肥增施及配施后显著促进胡麻的生长发育,增强了植株茎秆抗...  相似文献   
902.
不同红花品系农艺性状及产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秦王川灌区次生盐渍化土壤筛选种植5个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品系,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花品系YM 1的花冠产量最高,达到37 0.32 kg·hm-2;品系JQ 1种子产量最高,为3 263.1 kg·hm-2。综合红花花冠和种子产量两个因素,品系JQ 1的产量最高,其次为QZ 1品系,这两个红花品系比较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YM 1品系的生物量最高,达25 925 kg·hm-2,可作为饲料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03.
为了研究甘蓝型强冬性与春性油菜变种间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之间的杂种优势表现,选用8个强冬性甘蓝型油菜和4个春性甘蓝型油菜作为研究材料,组配杂交组合,分析亲本及F1的杂种优势强/弱。结果表明,冬×春组合的F1生育期较冬性亲本明显缩短;在冬×春组合中,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角果长度和单株有效角果数等方面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角果长度(超亲优势:10.61%,杂种优势指数:128.81%)和单株有效角果数(超亲优势:17.31%,杂种优势指数:143.92%)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结合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结果,说明甘蓝型油菜变种间杂交比种内杂交具有更明显的杂种优势表现,并且角果长度和单株有效角果数的超亲优势和杂种优势指数最高。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研究甘蓝型油菜变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4.
为了解大麦发芽期耐盐性差异和生理响应特征,对126份大麦材料进行200 mmol·L~(-1)NaCl胁迫下的种子发芽及生长实验,并对极端耐盐性材料和盐敏感性材料进行盐胁迫处理水培实验。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大麦发芽期各指标测量值较对照相比均下降,且处理与对照相比变异系数增大,发芽势、发芽率、株高、根长和根数的变异系数值分别为73.81%、58.00%、47.22%、39.39%和31.79%,说明不同材料盐胁迫处理具有较大差异;并且除株高和发芽率、根长之间无相关性之外,其它各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采用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4个耐盐等级,其中ZDM655等33个品种为高度耐盐性,MAVRIIP等28个品种为中度耐盐性,GN241等16个品种为中度盐敏感性,莆田17号等49个品种为盐敏感性。在盐胁迫水培条件下,大麦主要通过调节根表面积和根体积表型特征来适应盐胁迫,高度耐盐性材料ZDM655地上部和根系中N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3.63倍和2.55倍,而盐敏感性材料ZDM222地上部和根系中N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8.95倍和2.92倍;同时,ZDM655较对照相比地上部K~+含量显著提高,地下部K~+含量显著下降,而ZDM222地上部K~+含量显著下降,地下部较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高度耐盐性材料具有更好适应盐胁迫的表型特征和生理响应功能。种子发芽期耐盐性强弱是在盐渍地生长的关键,发芽势、发芽率、株高、根长、根数可以作为大麦发芽期耐盐性评价的合理指标。  相似文献   
905.
为了探究旧膜二茬及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马铃薯田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增产机制,设置旧膜直播(T1)、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不旋耕(T2)、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T3)、新覆膜(T4)和露地平作(CK)5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较CK提高产量14.24%~56.33%、商品薯率1.21%~22.60%及水分利用效率8.28%~55.39%(P<0.05);产量与块茎形成期的单株薯干重正相关(r=0.744),覆盖处理在块茎形成期较CK提高单株薯干重118.0%~720.0%(P<0.05),以T4最高;覆盖处理对马铃薯水热特征有显著影响(P<0.05),T1、T2的降温效应显著小于T3,T3的蓄水保墒效应与T4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T1、T2及CK。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的产量高于旧膜直播、略低于新覆膜,但蓄水保墒效应与新覆膜相近,同时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较其余覆盖处理具有较明显的降温增墒效应,有利于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及膨大。  相似文献   
906.
大麦抗条纹病基因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发掘大麦中抗条纹病的新基因,采用三明治法通过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强致病力菌株QWC对甘啤2号(免疫)与Alexis(高感)杂交F_1代及F_2代分离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鉴定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并通过QTL IciMapping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完成对抗病基因的定位。结果显示,甘啤2号与Alexis杂交F_1代对大麦条纹病菌强致病力菌株QWC表现为免疫,F_2代表现3∶1抗感分离,表明甘啤2号对菌株QWC的抗性由1个显性抗性基因控制,将该抗病基因暂命名为Rdg3;该基因位于大麦7H染色体上的SSR标记Bmag206和Bmag7之间,与二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8 cM和2.86 cM。经与已定位于7H染色体上的抗病基因比较,发现Rdg3是一个新的抗条纹病基因,可作为大麦抗病育种的新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07.
为探索有机磷农药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降解速率和安全间隔期,本试验结合大田农药喷施试验和实验室农药残留定量检测两种手段,研究了敌敌畏和辛硫磷农药在不同品种高原夏菜中的残留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不同蔬菜中的降解速率不同,推荐剂量下,敌敌畏在喷药1d后的降解速率分别为甘蓝43.65%、芹菜50.05%、菜花29.34%、白菜54.01%;辛硫磷在喷药1d后的降解速率分别为甘蓝71.36%、芹菜54.84%、菜花44.78%、白菜51.65%。不同有机磷类农药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不同,敌敌畏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甘蓝3~5d,芹菜3~5d,菜花5~7d,白菜5~7d。辛硫磷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甘蓝5~7d,芹菜14~21d,菜花7~14d,白菜7~14d。  相似文献   
908.
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碳排放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以期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优化黄土高原地区农田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CNKI)、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搜集到近20 a出版的关于黄土高原地区耕作措施与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相关文献(共计46篇),采用Meta分析方法,以传统耕作(CK)为对照,分别分析免耕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深松耕(SST)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玉米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结果】在作物生育期,相比传统耕作,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分别显著减少农田土壤碳排放16.4%和12.9%,深松耕显著增加农田土壤碳排放31.4%,传统耕作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碳排放6.2%.相比传统耕作,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在作物生育期分别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量19.2%和5.2%,而对豆类作物农田碳排放影响不显著;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减少玉米、小麦和豆类作物农田土壤碳排放量8.5%、14.5%和11.2%.而深松耕在作物生育期显著增加玉米和小麦农田土壤碳排放量37.7%和23.9%.传统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豆类、小麦和玉米农田土壤碳排放呈增长趋势但影响不显著.【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采用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的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作物生育期农田土壤碳排放量;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深松耕处理显著促进农田土壤碳排放.因此,免耕秸秆不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农业低碳生产的适宜耕作措施,且种植玉米和小麦作物减排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09.
【目的】探明寒旱区生态环境对不同生态型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品质形成的影响.【方法】以3个不同引种地(陇原、南阳和蕲春)艾为材料,采用光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GC-MS)对艾叶提取液中主要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及挥发性组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3个生态型艾中可溶性糖、总黄酮和酚类化合物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可溶性糖呈现为:南艾>蕲艾>陇艾,总黄酮类呈现为:陇艾>蕲艾>南艾,总酚类呈现为:陇艾>南艾>蕲艾,总抗氧化能力(自由基抑制率和铁离子还原/氧化能力)均呈现为:陇艾>南艾>蕲艾;正丁醇萃取液中,陇艾、南艾和蕲艾叶中分别分离鉴定出97、90和91个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乙酸乙酯萃取液中分别鉴定出80、71和25个VOCs.【结论】陇艾在寒旱区具有较强的品质形成能力,研究结果将对寒旱区艾引种栽培及质量提升等方面提供直接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10.
采用盆栽法,研究3种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和不接种根瘤菌(15735菌株,Da99菌株)的2种豌豆植株(‘定豌8号’‘陇豌6号’)单株结瘤数、株高、生物量、根冠比、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的变化,以期从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的角度明确豌豆根瘤共生植株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根瘤共生豌豆植株的单株结瘤数、株高、生物量、根冠比、SPAD值、P_n、G_s、T_r和F_v/F_m在水分胁迫下均高于不接菌处理,而C_i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在苗期充分和轻度胁迫下根瘤共生豌豆的C_i高于不接菌处理,在重度胁迫下低于不接菌处理,接种15735菌的‘定豌8号’在花期也表现出相同规律。在花期和结荚期的轻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根瘤共生豌豆植株的C_i均低于不接菌处理。同时不同根瘤菌对豌豆植株在水分胁迫下的影响不同,在轻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接种15735菌与2种豌豆的匹配性优于接种Da99菌,且显著促进了豌豆植株的生长。说明接种根瘤菌可以减轻水分胁迫下豌豆植株受到的光抑制程度,并提高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从而提高豌豆的抗旱性,但不同菌与豌豆植株的匹配性不同,选择与豌豆匹配性好的根瘤菌是有效提高其抗旱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