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81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6篇
  164篇
综合类   39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213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10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01.
华家岭防护林带是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华家岭已形成了100 km长的主林带1条,支林带10条共300多km,全区累计造林面积6 200 hm2,生态防护效益显著.但同时,林带也存在着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分总体质量偏低、经营管理粗放、低产低效林所占比重大等问题.因此,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通过经营类型的划分和分类经营,改善防护林带的生态现状,以逐步提高华家岭防护林带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2.
采集黄河风情线沿岸行道树柳树穴土壤,研究其有机质、全盐、pH等理化性质,以摸清园林绿地土壤的基本性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在表层土壤含量较高,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北滨河路中山桥一龙源段有机质平均含量最高,银滩桥一南滨河路秀川桥段有机质平均含量最低;土壤全盐含量绝大多数处于较低的水平,对种植植物不会产生盐害作用,60~80cm土层有全盐含量较高的现象,即为盐渍化土壤;土壤pH全部是碱性和强碱性土壤。  相似文献   
103.
作为甘肃省卓尼县生态文化产业园之一的旅游度假生态文化产业园区,以洮河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发挥紧邻县城且为新城区的区位优势,凸显双鱼湾解脱之境、再生之境、永生之境的内涵,以度假为龙头,以文旅为核心,以产业为特色,以生态为基础,打造集自然山水休闲、藏乡风情体验、滨水品质度假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百里洮河旅游带核心节点、甘南州综合服务接待基地及卓尼县休闲旅游新空间、新窗口。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NaCl胁迫下CoCl_2对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探求较适宜于蚕豆生长的CoCl_2浓度,为钴盐在盐碱地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通过培养皿的种子萌发试验,用不同浓度CoCl_2浸种,以确定适宜的CoCl_2浓度范围,再进行不同程度NaCl胁迫的蚕豆幼苗盆栽试验,研究浇灌CoCl_2溶液对NaCl胁迫下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CoCl_2浓度小于0.1 mmol/L浸种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蚕豆种子的发芽率、相对胚芽长、相对胚根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以0.008 mmol/L较为显著;浓度大于0.1 mmol/L时,则会抑制其萌发.蚕豆幼苗受NaCl胁迫时,较低浓度CoCl_2溶液浸种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蚕豆幼苗的株高、基径、叶片形态、叶绿素含量、地上和地下部分干质量,降低幼苗的受盐害程度,以浓度0.008 mmol/L效果较好;高浓度CoCl_2(1 mmol/L)则显著抑制了幼苗生长.【结论】0.008 mmol/L CoCl_2浸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蚕豆幼苗的抗盐性,因此,可在盐碱地区施加低浓度钴来增强蚕豆幼苗对盐碱地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5.
地膜覆盖对旱作玉米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对半干旱区玉米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为优化田间氮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在田间取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无机氮的含量,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对比地膜覆盖和裸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差异.【结果】覆膜不种玉米处理较覆膜种玉米处理显著的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地膜覆盖和种植玉米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和培养时间对土壤氮素的净硝化量和净矿化量均有显著的影响,0~14 d培养期间,覆膜处理(F和MF)较不覆膜处理(CK和M),土壤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21.85%和44.75%,14~28 d培养期间,分别增加了150.55%和194.99%;地膜覆盖和种植玉米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从而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结论】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条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加快了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增加了土壤氮素的有效性;种植玉米增加了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玉米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为探索土壤氮素循环影响机制和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开花期),在田间取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无机氮的含量,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对比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氮素矿化的差异.【结果】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开花期,地膜覆盖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0~14 d培养期间,地膜覆盖处理较没有地膜覆盖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122.17%和112.37%,秸秆还田处理较没有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22.46%和21.32%;14~28 d培养期间,地膜覆盖处理较没有地膜覆盖土壤氮素净消化量和净矿化量分别增加了83.34%和81.46%,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从而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结论】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条件,秸秆还田为微生物提供营养,二者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加快了土壤氮素的矿化速率,增加了土壤氮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7.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作为首批入选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独特的古法种植技术和富有内涵的梨园文化闻名于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更具有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但由于古梨园比较效益的下降,基础设施、管理模式落后,已生存500多年的古梨园保护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本文按照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从古梨园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入手,融合相关专业规划,对古梨园保护与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农业文化推介进行了研究,为古梨园传承与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关产业的绿色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8.
为分析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贮水效果,本研究利用春小麦/豌豆(W/P)、豌豆/春小麦(P/W)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和免耕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以当地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平均辐射量、月平均蒸发量、月作物耗水量为输入因子,以月土壤贮水量为输出,建立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土壤贮水量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LSTM神经网络建立的土壤贮水量模型对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贮水量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模型模拟结果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7.76 mm,平均绝对误差为6.95 mm,相对误差控制在-5%~+5%的范围内。2) P/W轮作序列中各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均比W/P轮作序列增加1.09%~1.43%。3)不同轮作序列,NTS处理的贮水效果均优于其他3种耕作措施,在W/P轮作序列中,NTS处理的年均土壤贮水量比T、NT和TS分别增加2.89%、1.70%和2.46%;在P/W轮作序列中,NTS处理的年均土壤贮水量比T、NT和TS分别增加3.03%、1.91%和2.57%。4)不同降水年型,NTS处理的土壤贮水量最高,且干旱年效果更加显著,其中丰水年NTS处理的土壤贮水量比T、NT和TS平均增加2.71%、1.48%和2.19%,而干旱年平均增加3.97%、2.54%和3.64%。5)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贮水效果随季节发生变化,作物生长前期(3-5月)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贮水优势较为明显,进入作物生长旺盛期(5-6月)保护性耕作措施与传统耕作的贮水效果差异不显著,而作物生长后期(7月)保护性耕作措施较传统耕作土壤贮水量明显增加。基于LSTM神经网络模拟环境下免耕覆盖的贮水保墒效果最好,为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最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09.
本试验以当年生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通过研究叶面喷施0.01~1.0 mmol·L-1不同梯度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在300 mmol·L-1 NaCl胁迫下红砂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以探讨外源NO对红砂耐盐性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300 mmol·L-1 NaCl处理显著抑制了红砂植株平均株高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的积累(P<0.05),降低了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脯氨酸(Proline,Pro)、离子选择向上运输K+的系数(STK+,Na+)和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含量,提高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Na+含量和Na+/K+值。外源NO处理可显著提高红砂在盐胁迫下的SS含量、Na+/K+值和STK+/Na+,降低Pro、SS、MDA含量。高浓度(>1.00 mmol·L-1 SNP)外源NO未能缓解盐胁迫对红砂的伤害,而低浓度(0.01~1.00 mmol·L-1 SNP)则有缓解盐胁迫对红砂生长抑制的作用,尤其以0.10 mmol.L-1的NO供体SNP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最为显著。分析表明:NO主要通过提高植物SS的含量、降低Pro和MDA含量来提高红砂的耐盐性,同时,NO可通过促进Na+在红砂体内选择性吸收,提高地下部分K+向地上部分的输送能力来提高红砂对盐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表层土壤防风蚀机理和效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室内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甘肃民勤绿洲区的免耕、少耕、秋翻和深松农田表层土壤进行风蚀测试,计算风蚀速率及输沙率,研究其风沙运动规律,分析各种耕作农田表层土壤防风蚀情况。[结果]耕作措施对土壤风蚀速率的影响与风速大小相关,风速较小时,不同耕作方式对风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当风速大于14 m/s后不同耕作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开始出现较明显差异;少耕、秋翻、深松等耕作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免耕耕作方式下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最低,风速越高,差距越大;风速、耕作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有极显著影响。[结论]免耕耕作能有效抵抗农田表层土壤的风蚀,大幅度减少输沙率,表现出极佳的抗风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