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篇
  9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土壤环境因子对氯胺嘧草醚除草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常规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土壤环境因子对氯胺嘧草醚[开发代号ZJ1835,化学名称为N-(2-氯-6-(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苄基)苯胺]除草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地、p 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和温度对其除草活性均能产生一定影响。氯胺嘧草醚在砂土和黏土中的活性高于壤土,其除草活性随土壤有机质含量、p H值和土壤湿度的升高而升高,而温度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其药效发挥,在15~25℃环境条件下除草活性最佳。  相似文献   
62.
建立了包含"水"和"底泥"两相的水蚤毒性测试系统(水相为全人工培养液,"底泥"为OECD配方标准化人工土),并通过该系统测得毒死蜱(chlorpyrifos)、氟虫腈(fipronil)、氰戊菊酯(fenvalerate)、氟氯氰菊酯(cvfluthrin)、联苯菊酯(bifenthrin)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48 h-LC50)分别为9.01、88.1、0.142、0.097 6、0.0504μg·L-1.对比水相的急性毒性测定结果发现,在有底泥的条件下,所测得的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毒死蜱的大型溞毒性低于水相的测定结果,而氰戊菊酯、氟虫腈的毒性则比水相中的测定结果要高.研究结果反映出药剂和受试生物在"水-底泥"系统内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难以预见性,从而在为相关农药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为在更接近实际暴露状态下开展评价试验提供了-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以硬脂酸为改性剂,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ringiensis,Bt)伴孢晶体蛋白进行表面包覆改性,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改性前后的Bt伴孢晶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硬脂酸成功接枝到Bt伴孢晶体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20~40 nm的保护膜,能有效地阻挡紫外线穿透,降低紫外线导致晶体蛋白的变性作用,保持Bt伴孢晶体的杀虫活性。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硬脂酸表面改性后的Bt伴孢晶体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明显优于32 000 IU·g-1 Bt可湿性粉剂,与目前常用的化学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效接近。  相似文献   
6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其发生高峰期的预测是防治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田间试验,利用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在2017年和2018年对沈阳市的玉米螟成虫进行了监测,旨在探明沈阳市玉米螟成虫发生高峰期。试验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玉米螟成虫各有3个发生高峰期。其中,第1个和第2个发生高峰期两年相同,分别为6月中旬和8月上旬;第3个玉米螟发生高峰期2017年和2018年虽略有不同(分别为8月下旬和9月中旬),但总体符合玉米螟发生趋势。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性信息素技术的智能测报系统能较好地反映害虫发生时间规律。可根据监测所得玉米螟发生高峰期,结合各地区实际温度和玉米螟发育所需有效积温,预测出下代玉米螟发生高峰期,为下代玉米螟防治措施、防治时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在室内不同条件下进行了桑园杀虫剂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2~5龄家蚕幼虫的摄入LC50值(48 h,25℃)分别为1.11、1.73、3.48与4.12 mg/L;在20、25、30、35℃下,毒死蜱对3龄家蚕的LC50值(48 h)分别为1.70、1.80、0.49与0.40 mg/L;桑叶浸药时间为1 s、10 s、1 m in、10 m in与1 h时,毒死蜱对4龄家蚕幼虫的LC50值(48 h,25℃)分别为5.55、3.64、3.15、2.12与1.54 mg/L;家蚕幼虫在毒死蜱药膜上爬行1、10、30与60 m in后,毒死蜱对3龄家蚕的接触LD50值(48 h,25℃)分别为3.59、0.28、0.20、0.12μg/cm2。  相似文献   
66.
嘧菌酯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残留监测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中药材人参和西洋参中嘧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 样品经乙腈-水 [V (乙腈):V (水)=7 :1]提取,柱层析 [m(弗罗里硅土):m(中性氧化铝):m(活性炭)=5 :3 :0.15)及液-液分配净化,GC-ECD检测。结果表明,当嘧菌酯在人参和西洋参中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0.5和0.01 mg/kg时,回收率分别为82.1% ~97.8%和90.9% ~92.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6% ~6.2%和1.6% ~3.1%,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仪器的最小检出量(LOD, S/N =3)为0.06 ng,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方法调查了2010年不同来源人参和西洋参样品中嘧菌酯的残留情况,并对其膳食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样品中嘧菌酯的最大残留量为0.1 mg/kg,计算得出的风险商(RQ)值很小,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67.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稻丰散在土壤和水中的降解及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稻丰散的降解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微生物的存在有利于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在20 ℃时,稻丰散在pH为5、7、9的水溶液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66、11.65和6.53 d。3种供试土壤对稻丰散的吸附均符合Freundich方程,且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对稻丰散的吸附越强。  相似文献   
68.
农药标签是直接指导用户科学、安全、合理地管理和使用农药的重要依据,起着介绍产品的性能、传递安全警示信息的作用.自农药诞生及商品化以来,如何利用标签有效地表达商品的性能、传递安全警示信息,一直是人们研究及讨论的课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我们经过市场调查研究及综合分析,发现采用图文并存的标签形式既能完整地表达农药产品信息,又可起到更有效的安全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9.
林地常用除草剂三元混用的配方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对林业常用除草剂农达(Glyphosate)、阿特拉津(Atrazine)及百草敌(Dicamba)三元混用的最佳配比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以株防效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经相关性检验,模型的拟合度很好,能够用来进行预报。应用DPS软件进行模拟寻优,在防效大于80%限定条件下,共选出25个最佳配比方案,在95%最佳配比分布区间内,其配方控制范围依次为:43.249-48.180,41.163-49.675,4.712-6.172(g/亩)。  相似文献   
70.
除草剂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咪唑烟酸 (其英文通用名称为imazapyr,商品名有arsenal、assault、灭草烟、阿时拉等 )是由原美国氰胺公司研制的一种具有较长残留活性的广谱性苗后除草剂[1 ] 。它对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禾本科、阔叶科、莎草科杂草及多种灌木和落叶树有活性。自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商品化后 ,咪唑烟酸已被广泛用于森林、铁路、公路等多种类型的非耕地除草。目前 ,咪唑烟酸已经在世界上 2 2个国家登记使用 ,是目前国外使用量较大的一个灭生性除草剂品种[2 ] 。关于该除草剂环境归趋的研究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 9 92年美国Illinois大学Cox等[3 ] 经过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