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林业   3篇
农学   81篇
基础科学   6篇
  63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410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稻田增氧模式对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考查水稻产量形成和灌浆动态对不同稻田增氧模式的响应特征,于2008年和2009年,以国稻1号和秀水09为材料,长期淹水田块为对照(CK),采用过氧化尿素(T1)、过氧化钙(T2)和干湿交替灌溉(T3)的稻田增氧模式,监测并采用Richard方程模拟水稻籽粒灌浆过程。 国稻1号产量依次为T3>T1>T2>CK,秀水09产量依次为T3>T2>T1>CK。2008年,国稻1号T1、T2和T3分别比CK增产11.6%、8.5%和13.6%,秀水09增产6.6%、9.2%和9.4%。2009年,国稻1号T1、T2和T3分别比CK增产16.8%、14.4%和23.0%,秀水09增产14.6%、17.2% 和17.4%。不同增氧模式对水稻灌浆过程的影响表现为:1)灌浆过程均符合Richards方程(拟合度>0.989);2)强、弱势粒的最大粒重均有提高、粒重差异减少、灌浆同步性提高;3)两水稻品种的弱势粒均得到充分灌浆,其中增氧延长了国稻1号弱势粒的灌浆时间、增大了秀水09弱势粒灌浆速率。增氧模式下,弱势粒充分灌浆和结实率提高是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花期干旱胁迫对籼稻近等基因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7份形态性状发生突变的标记基因材料杂交并多次回交所构建的近等基因系及其轮回亲本浙辐802(早籼稻)为材料,于水稻主穗见穗至此后15 d进行干旱胁迫,研究花期干旱胁迫条件下各品系的育性与农艺性状和耐旱性生理性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花期干旱胁迫使株高受抑,上3叶绿叶面积减少,稻株干物质量和结实率显著下降,材料的耐旱性与结实性无关。根据干旱胁迫指数将该近等基因系分为钝感(结实率下降<30%)、耐旱(结实率下降幅度在31%~50%)、不耐旱(结实率下降幅度在51%~80%)及敏感(结实率下降幅度>80%)4类,轮回亲本浙辐802为干旱敏感材料。具有卷叶、披叶等传统的耐旱性状的近等基因系未能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而具有黄绿色叶与金黄色的谷色的近等基因系则有较高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73.
多效唑对我国水稻主导品种机插秧苗控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104个主导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多效唑拌土壤育秧对水稻秧苗株高的调控效果,并根据秧苗对多效唑敏感程度划分钝感(S1)、中感(S2)、敏感(S3)和极敏感(S4)4个等级。结果表明,多效唑对水稻秧苗均有较好控高效果,且随着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对多效唑的敏感性有差异,相对杂交籼稻,多效唑对常规粳稻和常规籼稻株高的调控效果明显,参试品种中钝感、中感、敏感、极敏感的比例为1:45:47:11;多效唑对秧苗不同部位均有控长效果,对株高、叶挺长、叶鞘高的控长率均在20%-35%之间;对第1叶耳距、第2叶耳距及不同叶位叶片的控长率在10%-30%之间;对第3叶耳距的控长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4.
开花和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对国稻6号结实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研究杂交稻对开花结实期高温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性,选用具代表性的主栽杂交稻组合国稻6号、协优46,人工设计极值高温40~42℃,自始穗期至此后15 d每天6 h行热害处理,以自然气候条件为对照,比较研究高温胁迫对国稻6号与协优46结实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国稻6号具较高的受孕小穗成粒效应,即不仅不孕小穗率低,而且秕谷率也低。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高温较协优46钝感,两者在小穗育性和热害指数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究其生理原因, (1)成熟期间稻株剑叶光能转化效率及光合效率较高,茎鞘储藏物质较丰;(2)成熟期间稻株仍具较强根系吸水能力与叶片蒸腾水平,维持蒸腾流利于光合物质运输;(3)成熟灌浆期稻株自动调节粒间顶端优势,增进迟开花的弱势粒充实成实粒。  相似文献   
75.
 抽穗期是与水稻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介绍了水稻抽穗期的遗传方式和生长发育特性;总结了618个定位的抽穗期QTL和以Hd1、Hd3a、Ghd7、Ehd1等为代表的控制水稻抽穗期的重要功能基因,并初步形成了水稻抽穗期的调控网络。还进一步讨论了水稻抽穗期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6.
硅肥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硅是水稻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对水稻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水稻吸硅特性、土壤供硅能力、增施硅肥指标,以及硅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对稻田硅素肥力及水稻硅素营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77.
水稻叶片形态建成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徐静  王莉  钱前  张光恒 《作物学报》2013,39(5):767-774
叶片形态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水稻高产育种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已克隆多个叶形相关调控基因综述了水稻叶片形态(叶片卷曲度、倾角、披散程度以及叶片宽度)建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认为,水稻叶片的卷曲主要是通过卷叶基因调控叶片近轴/远轴间的发育、泡状细胞的发育及其膨胀和渗透压、厚壁组织的形成以及叶片角质层的发育等来实现。影响植株空间伸展姿态的叶倾角主要通过叶角基因调控油菜素内酯的信号传导来影响叶枕细胞的生长发育;唯一被克隆的影响叶片披垂度的披叶基因DL1是通过控制叶片中脉发育而改变叶片形态的;而窄叶基因则主要通过调控生长素的合成与极性运输、维管组织的发育和分布,影响叶片维管束数目及宽度。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已克隆的叶形调控基因间相互调控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完整清晰地勾勒水稻叶形建成和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因此,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对进一步构建相关的调控网络,塑造水稻理想株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特异性CAPS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水稻育种中快速与高效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 本文利用该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编码区序列差异开发了4套CAPS标记(CAP1/Hinc II、CAP3/Bgl II、CAP3/Nde I和CAP3/Hpy 99I), 并利用169份稻种资源、98个重组自交系(RIL)以及217个水稻转基因后代, 对4套标记的准确性和选择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4套标记均能准确地检测Pi25/pi25座位。其中, 标记CAP1/Hinc II和CAP3/Hpy 99I特异性识别并酶切显性等位基因, 而标记CAP3/Bgl II和CAP3/Nde I特异性识别并酶切隐性等位基因。利用稻瘟病菌株JS001-20接种RIL与转基因材料, 抗性表现与标记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 表明该CAPS标记准确可靠。分析稻种资源后发现, Pi25基因频率较低(1.2%), 说明该基因在我国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还没有被充分利用。本文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开发的2对识别并酶切显性等位基因的CAPS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改良我国早籼稻的稻瘟病抗性。  相似文献   
79.
不同秧龄对双季机插晚稻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机插晚稻移栽秧龄过长的问题,选取温光特性及熟期各不相同的4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秧龄移栽对双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秧龄的增大,感温性水稻穂、成熟期均明显推迟,而感光型水稻生育期受影响较小;感温性迟熟品种25 天、30 天移栽产量显著下降,而感温性中早熟及感光性迟熟品种至30 天移栽产量才发生显著下降。最佳移栽秧龄为感温性晚稻15 天左右,感光性晚稻20 天左右。感温性品种作双季晚稻种植时应选用中早熟品种,而感光性品种可选用高产的中迟熟品种。  相似文献   
80.
10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进一步明确当前防治褐飞虱主打药剂的田间效果。在大田中,采用喷雾施药法对10种杀虫剂进行了防治褐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药3、7、14天后,对褐飞虱控制效果最好的是烯啶·吡蚜酮,达85.88%、96.81%、97.78%,最差的是吡虫啉,仅51.44%、65.40%、62.92%。用药21天后,对褐飞虱控制效果最好的是吡蚜酮+毒死蜱,达96.81%,最差的是噻虫嗪,仅50.04%;防治效果在90%以上有吡蚜酮+毒死蜱、烯啶·吡蚜酮、呋虫胺、吡蚜酮+异丙威、吡蚜酮+仲丁威5种;防治效果在80%~90%的有烯啶虫胺1种;防治效果在70%~80%的有吡蚜酮、噻虫嗪2种;防治效果<70%的有吡虫啉、噻虫嗪2种。因此,呋虫胺、烯啶·吡蚜酮、吡蚜酮与毒死蜱、吡蚜酮与异丙威、吡蚜酮与仲丁威混用等5种药剂能有效控制褐飞虱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