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对急性致血性死亡,怀疑为牦牛炭疽痛的病死牛的耳进行巴氏轩菌和炭疽杆菌的分离与培养鉴定,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捡查.诊断为炭疽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对中华绒螯蟹外部形态32个测量点进行测量.利用形态判别法对白洋淀的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分析评价.建立了白洋淀中华绒鳌蟹形态判别式。结果表明.白洋淀河蟹种群属于北方蟹的辽河蟹.判别准确率达100%。结果有利于白洋淀中华绒螯蟹均质种群的维持,建议应加强白洋淀中华绒鳌蟹资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不同叶面肥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黄瓜叶面肥的施用效果,以黄瓜品种中农6号为试材,设4个叶面肥处理,分别施用利果美、金牌、凯丰和巨尔,研究了同种浓度不同功效的叶面肥对大田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叶面肥均有提高黄瓜产量、V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作用,其中1 000倍液巨尔叶面肥处理的黄瓜产量和品质与对照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有机磷分级体系,对陇中黄土高原0~5 cm、5~10 cm、10~30 cm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磷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中黄土高原有机磷的组成以中度活性有机磷占绝对优势,约占总有机磷含量的72.2%;其次为高稳性有机磷,占15.0%;中稳性有机磷占11.0%;最少的为活性有机磷,占总有机磷含量的1.8%.同一层次不同处理中,各形态有机磷均以免耕秸秆覆盖(NTS)含量最高,依次为: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不覆盖(T).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磷和各组分有机磷含量变化规律为:表层总有机磷及表层各组分有机磷含量较高,随着深度的增加,总有机磷和各组分有机磷含量逐渐下降.同一层次不同处理的总有机磷含量均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最高,而传统耕作(T)在各个层次中总有机磷含量均最低.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下枣树叶片表皮气孔分布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栽培2个品种的组培苗(骏枣、木枣)和3个品种的嫁接苗(梨枣、狗头枣、掉牙枣),胁迫46 d后取5个品种不同浓度梯度上的叶片,用煮沸法撕取叶片表皮,研究枣树叶片表皮气孔的分布,气孔大小(气孔长度与宽度)、气孔密度与干旱胁迫的关系,及气孔大小与气孔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5个品种枣树叶片气孔密度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长度和宽度之间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在干旱胁迫下气孔大小(长度与宽度)先减小后增大;密度与长度、宽度之间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远缘小麦体细胞杂种后代遗传变异的特点,对普通小麦和长穗偃麦草[高冰草Ag ropy ronelong atum Host(N evsk i)]的体细胞杂种后代进行了多年的观察、比较和研究,发现体细胞杂种后代变异谱广泛,变异幅度大(达120%),杂种后代性状稳定时间短,遗传性稳定,杂种后代还出现了多种新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说明将长穗偃麦草的遗传物质通过细胞杂交技术导入了普通小麦,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了优异基因,既丰富了小麦遗传背景,又可使杂种后代较快地稳定,可以利用杂种后代培育出优良品种和种质材料。本研究已培育出几个新品系和不同类型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7.
对昆明筇竹寺元江栲林下的大型真菌物种进行调查,采集到154种大型真菌,隶属于37科、55属,其中有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小菇科4个优势科和桔色蜡钉菌、粗鳞丝盖伞、白囊耙齿菌、疏褶微皮伞、红蜡蘑5个优势种。对研究区域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和生态类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对大型真菌资源的利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21.0±0.5)℃条件下,研究了Cu2+、Zn2+、Pb2+3种金属离子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3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孵化率逐渐降低,畸形率逐渐增加。重金属引发胚胎发育发生各种畸形,如胚体增生异常而死亡、尾芽弯曲,仔鱼不能正常出膜而死亡,初孵仔鱼脊椎弯曲多呈L、S、V型或尾部未展开呈逗号状畸形。综合孵化速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可以看出,3种金属离子对胚胎发育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Pb2+;2)初孵仔鱼的毒性试验周期为96 h,随着时间加长,仔鱼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且金属离子浓度越大,其下降幅度越大。此外,仔鱼出现脊椎S、V型弯曲等畸形也越来越多。通过计算各时间段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得出,3种金属离子对初孵仔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Pb2+Zn2+。本研究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新渔业水质标准的制定和水环境的监测提供理论参数,为七带石斑鱼等鱼类繁育养殖中的重金属监测与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伊藤厚丝叶蜂生物学及其对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伊藤厚丝叶蜂生物学、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伊藤厚丝叶蜂在吉林省1年3代,以预蛹在落叶层下越冬。次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于6月上旬孵化,7月初可见成虫。第二代幼虫于7月末进入暴食期,第三代幼虫于8月下旬再次进入暴食期。9月中旬幼虫下树结茧于落叶层内开始越冬。该虫暴发危害期通常为2a,间隔周期为8~10a。人工模拟危害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一次性失叶,可影响3年材积生长,其中以第2年生长损失最大。受害当年,当失叶率为20%~30%时,落叶松表现出超补偿现象。如果针叶全部被食尽的话,第2年材积生长损失率最高可达65.6%。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样品分离得到47株放线菌,通过对冬孢子萌发率的测定得到6株(S-1、H-21、S-12、H-4、H-13、H-1)对冬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S-1菌株及代谢产物对冬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76.56%,其次为H-21和S-12,抑制率分别为70.15%和56.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