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篇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廊坊地区杨树胶合板用材林主要造林树种中林46杨和廊坊杨为研究对象,应用快速称重法和热扩散茎流计分别观测了不同杨树叶片蒸腾速率和树干液流变化特征,旨在为该地区更精确地估计生态用水定额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可为该区域杨树胶合板材林的造林、营林及流域综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无论晴天还是阴天,林木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都呈现有规律的单峰曲线,晴天表现为单峰宽峰曲线,阴天为单峰窄峰曲线;树干边材液流的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规律;树干的测定方位不同,其液流速率存在着一定差异,白天均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树干南侧液流速率>树干北侧液流速率,而夜间树干南北液流速率大小相差不大,维持在0~2cm/h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2.
低覆盖度行带式种植模式下赤峰杨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根钻法对低覆盖度行带式栽植模式下赤峰杨的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用烘干法对其根质量密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赤峰杨的总平均根长密度在不同土层间变化很大,0.0 40 cm土层为根系主要分布区域,其在总平均根长密度中所占比例高达77.1%;不同径级之间的根长密度差异显著,0.0 0.2 mm径级根系的根长密度最大,可达0.61 cm·cm-3。带间根长密度变化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少而后略有增大的趋势,环境因子影响根系分布,>2.0 mm的粗根根长密度主要分布于带间。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赤峰杨吸收根系(<2mm)主要分布于0 40 cm深度区域,粗根(>2.0 mm)主要分布于地表40 cm以下区域,带间是根系的主要分布区域,根系主要利用的是天然降水。  相似文献   
3.
半干旱黄土区地上生物量对立地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干旱黄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其生态恢复过程受到全世界生态学者的普遍关注.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的表现形式.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自然恢复10a的合沟流域地上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立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沟底、阴向沟坡、阴向梁坡、阳向沟坡、梁顶、阳向梁坡;2)梁坡和沟坡的地上生物量随坡度升高均呈现反S形态,梁坡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20°~25°处,最小值出现在35°~40°处,沟坡的地上生物量的最小值出现在30°~35°处,最大值出现在40°~45°处;3)坡向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是显著的(P=0.049),其余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可知,该区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是植被对不同立地类型水分、光照等自然条件综合利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大部分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仍用作农作物生产,导致重金属通过被污染的农产品进入人体的风险急剧增加。大量研究表明,土壤施肥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来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鉴于此,简要综述了1997-2014年重金属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施肥对作物富集重金属的影响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亚马逊热带雨林毁林遥感监测是目前最先进遥感体系。通过探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遥感监测及保护发展基本做法,以期为中国森林资源监测与保护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自《京都议定书》提出以来,林业碳汇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文章回顾了林业碳汇在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中国实际阐述林业碳汇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践行的措施,分析碳交易给我国林业带来的机遇以及在低碳发展环境下林业碳汇后续发展的瓶颈、契机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对恐龙河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本底及保护区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今后保护区工作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云南省31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I),采用Mann-Kendall检验、GIS反距离加权插值和偏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云南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云南省年平均MI为-0.08,平均干旱站次比为30.39%,年干旱呈上升趋势;冬季MI最小(-0.73),干旱站次比最高(52.58%);夏季MI最大(0.69),干旱站次比最低(6.12%)。春旱呈减弱趋势,夏旱、秋旱、冬旱呈增强趋势。(2)年尺度上,除会泽、沾益等少数地区外,均处于无旱等级;全省春季以中旱、轻旱为主;夏季、秋季无干旱发生;冬季以重旱为主。年干旱频率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增趋势,平均频率为54.9%,春旱频率在80%以上,夏旱频率小于20%,秋旱也呈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平均频率为35.6%,冬旱平均频率达92.6%。(3)相关性分析显示,降水量、相对湿度与M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日照时数与M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均是云南省MI的主要驱动因子,温度对MI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林火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介绍了营林用火的概念,阐述了营林用火的理论基础。营林用火包括计划火烧和控制火烧,因不同的经营目的而采用不同的用火方式。同时还讨论了营林用火在应用与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在云南试点建设已经5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国家公园不宜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叠等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