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小地老虎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利用风洞技术测定了小地老虎雄蛾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及其不同组合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5种单一组分Z7-12:Ac(A)、Z9-14:Ac(B)、Z11-16:Ac(C)、Z5-10:Ac(D)、Z8-12:Ac(E)只能引起雄蛾兴奋,均不能引起雄蛾向性信息素源定向飞行;当性信息素释放源为二元混合物AB时,能引起15.71%的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搜索释放源,并表现出预交尾的完整行为反应;在同等使用剂量下,三元混合物ABC的引诱效果最好,有40.58%的雄蛾能搜索释放源,26.15%的雄蛾表现预交尾行为.三元混合物ABC在最佳比例(3:1:1)下,制成不同剂量的诱芯进行风洞试验,结果发现剂量为100μg时雄蛾反应最强烈,有29.87%的雄蛾表现预交尾行为,50μg次之,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云南木蠹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
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植物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物理防治作为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及产品创新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该文综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灯光诱控、色板诱控、物理阻隔、温度控制、辐照不育等害虫物理防治的理论、技术、设备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成果,并对农业害虫物理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建立现代植保技术体系,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28℃恒温条件下的饲养观察,组建了竹织叶野螟实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生殖力表.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各虫态的存活率变幅在64%~ 96%,其中以卵期存活率最高,三龄幼虫存活率最低,且种群存活曲线呈PriceⅣ型分布;种群趋势指数为35.62,世代平均历期为53.926 d,内禀增长能力为0.062,周限增长率为1.064.  相似文献   
5.
刘曼  任春光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林业科学》2013,49(9):107-111,187,188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以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雪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08,34(2):61-64
在19、22、25、28、31℃和RH为80%的组合下,以二斑叶螨为食料,测定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各螨态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全世代的发育历期在19℃条件下最长(8.96 d),在31℃条件下最短(3.99 d);在19~28℃范围内,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在28~31℃范围内,除卵期外,其他螨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延长,但差异并不显著。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59℃和83.33日.度。分别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拟合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其中Logistic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尼氏真绥螨在高温下发育受到抑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药材甲与烟草甲羧酸酯酶和磷酸酯酶毒理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药材甲、烟草甲在某些关键解毒酶毒理学方面的差异,采用终点比色法对其羧酸酯酶和磷酸酯酶的酶活力及酶促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药材甲和烟草甲羧酸酯酶作用底物α-乙酸萘酯的比活力分别为0.28和0.21 mol.min-1.mg-1pro.;酸性磷酸酯酶作用底物对硝基苯基磷酸二钠的比活力分别为1.16和1.13 mol.min-1.mg-1pro.;碱性磷酸酯酶作用底物对硝基苯基磷酸二钠的比活力分别为0.31和0.36 mol.min-1.mg-1pro.。此外,药材甲和烟草甲除酸性磷酸酯酶酶活力无显著差异外,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活力和动力学参数均差异显著。表明2种昆虫对外源性胁迫具有不同的解毒能力。  相似文献   
8.
葱蚜Neotoxoptera formosana (Takahashi)是少数几种为害葱属作物的世界性害虫, 为研究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Rondani)对葱蚜的生防潜力,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葱蚜不同龄期若蚜的捕食功能、寻找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 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葱蚜不同龄期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类型, 对1~2、3、4龄若蚜的瞬时攻击率(a)分别为0.471、0.295、0.619; 处理时间(Th)分别为0.041、0.094、0.051 d; 搜寻效应均随着葱蚜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葱蚜的日均捕食量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而单头捕食量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 其自身密度干扰方程为E=0.169 6P-0.464; 在同一空间相同密度条件下, 食蚜瘿蚊3龄幼虫偏好捕食葱蚜4龄若蚜(选择系数Q=1.7), 对其他龄期若蚜无选择偏好性。综上所述, 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葱蚜具有较好的防控潜力, 且对高龄若蚜的防控效果较佳, 在田间应用时需结合蚜虫发生情况确定食蚜瘿蚊的最佳释放量。  相似文献   
9.
用高浓度CO2气体胁迫处理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和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成虫,通过终点比色法测定不同处理时间下两种昆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力变化及其动力学响应,分析高浓度CO2气调胁迫与AChE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调处理18h,药材甲和烟草甲比活力分别由对照1.221μmol/mg pro./30min和1.856μmol/mg pro./30min上升到2.231μmol/mgpro./30min和2.135μmol/mg pro./30min。处理6h内,二者AChE比活力均迅速升高,药材甲AChE在处理9~18h活力上升趋于平缓,而烟草甲AChE活力则在处理6~15h内稍微降低。药材甲和烟草甲分别在处理6h和9h内,其AChE动力学参数Km下降到最低点1.830μmol/L和7.632μmol/L,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其Km值回升,至18h逐步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高浓度CO2气调胁迫处理亦导致药材甲和烟草甲AChE Vmax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小地老虎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小地老虎在16℃、19℃、22℃、25℃、28℃、31℃和34℃ 7个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小地老虎生长速度加快,发育历期缩短;至31℃时,卵、幼虫和蛹的生长速度开始减缓.随着温度的升高,小地老虎的雌性比例在不断的下降.在低温和高温下,小地老虎的成虫寿命会缩短.存活率和产卵量会下降,说明高温和低温对小地老虎的生长极为不利.25℃左右是小地老虎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小地老虎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74℃,有效积温为620.64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