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22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库布齐沙漠北缘不同人工灌木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    袁勤    张立欣    代香荣    刘向阳    丁茹    叶丽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2):46-53
在库布齐沙漠北缘杭锦旗段选择柠条、沙柳、花棒和杨柴等4种人工灌木林为对象,以流动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灌木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人工灌木林土壤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容重、蒸发速率和pH值低于流沙地,土壤含水量、入渗率、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高于流沙地,土壤盐分与流沙地无显著差异,不同人工灌木林对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存在差异。2)各人工灌木林地土壤酶活性均强于流沙地,总体而言,柠条林地和沙柳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花棒林地和杨柴林地的建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磷酸酶与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脲酶、多酚氧化酶间极显著正相关。3)各人工灌木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多于流沙地,柠条和沙柳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多于花棒和杨柴林地;各类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最多,细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间无显著相关性;细菌除了与脱氢酶相关性较低外,与其他酶均极显著正相关;真菌仅与多酚氧化酶显著负相关;放线菌与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显著正相关。 4)各人工灌木林地和流沙地土壤肥力高低为柠条林地>沙柳林地>花棒林地>杨柴林地>流沙地,人工灌木林的营造改善了土壤理化特征和生物学性质,显著地提高了流沙地土壤肥力质量,营造柠条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分析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的基本情况,以该镇为例探讨了加快农村牧区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研究提出了建立和推行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模式,为全面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库布齐沙漠几种固沙植物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快速称重法对库布齐沙漠人工柠条、沙枣和不同林龄的人工梭梭以及天然植物油蒿蒸腾速率日进程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同时测定了气温、小枝含水率等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其蒸腾速率特征因季节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对几种植物种的蒸腾速率与气温和小枝含水率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除4年生梭梭外,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油蒿的复相关系数最高为0.925,其次是3年生梭梭为0.793,2年生梭梭的相关系数(除4年生梭梭外)在几种植物中最低为0.426。沙枣和柠条均与气温呈直线相关,而与小枝含水率的相关性极低。沙枣和柠条相比,与气温的相关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2012—2018年连续观测数据,系统解析了希拉穆仁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季(4—10月)不同时间尺度蒸散发(ET)与气象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小时、日和月尺度上,始终与ET保持高度相关的气象植被因子包括风速(P<0.01)、空气温度(P<0.01)和降水量(P<0.01);(2)结合不同时间尺度主控因子,利用多元回归定量表征了小时、日、月尺度的下垫面ET变化特征,经验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94(P<0.01)、0.42(P<0.01)、0.82(P<0.01),小时和月尺度上的经验方程可较好地反映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下垫面耗水特征;(3)ET与降水差值显示,2012—2018年希拉穆仁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季(4—10月)水汽交换以下垫面水分消耗为主,8月份发生干旱事件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5.
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灌丛沙堆发育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演化阶段白刺(Nitraria tangutorun)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变化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演化阶段(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衰亡阶段)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演化阶段对白刺灌丛沙堆SOC影响显著(P<0.05),对TN、TP无显著影响(P>0.05),其SOC、TN、TP均值含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为0.42~0.58,0.04~0.07,0.22~0.25 g/kg,远小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11.12,1.06,0.65 g/kg)。(2)白刺灌丛沙堆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无明显规律性。(3)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均属于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随白刺灌丛沙堆演化不断减小。(4)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对白刺灌丛沙堆土壤TN、C∶N、N∶P影响显著,而土壤含水量、pH对白刺灌丛沙堆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各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SOC、TN是调控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因此,该研究结果明晰了白刺灌丛沙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演化阶段的响应,为该区域白刺群落的保护、利用和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荒漠灌丛有关的文献为国内和国际文献基础数据源,利用Origin 2019按年份统计发文量、论文增长率和文献共被引次数,通过Bibexcel将筛选出的高频关键词生成共词矩阵,利用Ucinet和Netdraw等软件得出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化可视图.利用S...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典型荒漠草原封育措施(完全封育、季节封育)下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及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P 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分析封育措施下两种针茅养分变化特征及养分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两种针茅叶片及枯落物C、N、P含量均表现为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土壤N含量为完全封育(2.54 g·kg-1)<季节封育(2.75 g·kg-1);2)两种针茅植物叶片C/N、C/ P表现为季节封育>完全封育(P<0.05),说明完全封育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固碳能力,土壤C/N与C/P均表现为完全封育(6.03、39.80)>季节封育(4.92、36.58)且差异显著(P<0.05);3)不同封育措施两种针茅叶片N/P>16,说明封育下两种针茅植物在研究区内主要受P的限制。研究结果进一步为荒漠草原可持续恢复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起沙风和输沙势特征是评估区域风能环境的关键指标。分析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北缘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揭示该地区近地层风动力特点及风沙活动强度,评估区域风能环境状况,为研究区风沙运动研究和科学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北缘气象站2017—2021年的风况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结果](1)该地区年均起沙风频率为43.70%,平均起沙风速为7.57 m/s,二者均以春季最高。不同季节和年均起沙风均以偏西(W,WSW,SW)和偏南(S,SSE,SE)风向为主。(2)年均输沙势(DP)为68.36 VU,合成输沙势(RDP)为29.39 VU,风向变率指数(RDP/DP)为0.43,合成输沙势方向(RDD)为91.33°,春季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显著高于其他季节。(3)研究区起沙风平均风速对输沙势的影响大于起沙风频率,风沙活动强度主要由风速大小决定。[结论]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北缘整体属于低风能环境,地表沙物质全年向东输移,春季是最主要的风沙活动期。6月是人工防护林建设和飞播造林治沙的关键时期,建议栽植防护林和飞播种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库布齐沙漠人工梭梭地上、地下部分生长特性的调查研究,表明,梭梭苗木幼龄阶段生长非常迅速,2年生梭梭平均株高、地茎与1年生比较,增长率分别为145.93%和165.06%,3年生梭梭与2年生比较,增长率分别是168.75%和335.77%,即梭梭苗木以苗期速生来适应流沙活动性。不同立地条件的梭梭根系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2年、3年、4年生梭梭主根较明显,向下至100cm左右,且随着土层的加深根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年、3年、4年生梭梭侧根系统的根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2年生梭梭侧根根量主要集中在距地表105cm以上范围,且在60cm~90cm范围内大量集中。3年、4年生梭梭则主要集中在0cm~30cm和90cm~120cm,且在90cm~120cm范围内大量集中,因此,水平根系集中分布在距地表120cm的土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高岩  党晓宏  汪季  高琴  翟波  刘博 《水土保持通报》2022,42(1):34-41,48
[目的]探究矿区采煤沉陷对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根系的损伤程度,为后期小叶杨人工林治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测记录李家塔采煤沉陷区不同坡位处不同裂缝间小叶杨根系的损伤状况,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根系损伤率、损伤类型与坡位、裂缝类型、错位差、裂缝宽和根距裂缝水平距离间的关系等反映小叶杨根系损伤特性。[结果](1)小叶杨水平根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内,0—10 cm土层内根数最多,占40.1%~43.2%,50—60 cm内根数最少,占0.63%~3.71%。根系数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2)塌陷型和滑动型裂缝处伤根类型有扯断、扭曲、皮裂和拉出,其数量表现为:扯断>皮裂>扭曲>拉出,而拉伸型裂缝处无拉出损伤根系,表现为:皮裂>扭曲>扯断,塌陷型裂缝处根系损伤最严重。(3)根系损伤数量随着根系径级增粗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根径<2 mm近乎全部扯断,<5 mm损伤以扯断为主,>5 mm以皮裂为主,扯断次之。根越粗扯断越少,皮裂越多。当根径>11 mm时皮裂根数急促地增多。(4)根据相关性由大到小,造成根系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