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4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4篇
  53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感作用及其林学意义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介绍他感作用研究历史、概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认为苗圃育苗失败、边行优势、小老树、散生树种、林网胁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双低等常见林学问题,都是他感作用的结果,或其重要因素之一。结合相关论述,提供铅笔柏受群众杨他感抑制的一则实例,提出挥发性他感物质改变茎尖向性生长可能是一种他感作用形式,以及植物吐水作为他感物质释放的可能途径。从植物次生代谢和进化角度进一步阐释他感作用,结合植物生物学特点,分析认为他感作用是植物的攻击性防御手段,其效能强度依次为抑制竞争者种子萌发、根尖生长、茎尖生长、侧芽萌发、全株生长和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2.
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外源脱落酸(ABA)处理下楸子(Malus prunifolia)、平邑甜茶(M. hupehensis)和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利用扫描电镜和酶联免疫法分别研究ABA处理对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ABA处理下楸子、平邑甜茶和新疆野苹果的叶厚分别减少了7.93%、0.25%和0.81%,栅栏组织厚度分别减少了31.43%、8.53%和4.99%(P<0.05),海绵组织厚度分别增加了10.34%、6.14%和5.63%(P<0.05),叶肉组织结构疏松度(SR)分别增加了19.59%、6.55%和6.50%。ABA处理下楸子和平邑甜茶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值(P/S)及叶肉组织结构紧密度(CTR)较对照显著减少(P<0.05),其中,P/S值分别下降37.86%和13.82%,CTR分别下降25.46%和8.29%,而新疆野苹果的P/S值和CTR下降但不显著。此外,ABA处理下楸子和平邑甜茶的上表皮细胞厚度较对照分别增加了5.82%和6.43%,新疆野苹果的较对照减少了26.23%(P<0.05);楸子和新疆野苹果的下表皮细胞厚度较对照增加了12.09%和14.21%(P<0.05),平邑甜茶的较对照减少了12.56%。平邑甜茶和新疆野苹果叶片上下角质层厚度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而楸子的变化不显著。在ABA诱导下,3种砧木的气孔密度、气孔大小(长度×宽度)及其开口度和开张比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楸子的较对照分别下降了3.62%、7.12%×19.59%、67.60%和86.66%,平邑甜茶的分别下降了3.50%、4.99%×20.65%、32.42%和58.24%,新疆野苹果的分别下降了8.54%、0.92%×12.06%、20.37%和16.35%。ABA处理下3种砧木叶片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变少,类囊体结构排列疏松,叶绿体上的淀粉粒趋于变小。外施ABA使3种砧木叶片内源ABA和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其中楸子ABA和ZR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30.83%和13.31%,平邑甜茶的分别增加62.40%和45.28%,而新疆野苹果的分别增加了37.07%和17.06%。楸子和新疆野苹果叶片的吲哚乙酸(IAA)和赤霉素(GA)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平邑甜茶叶片的IAA及GA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62.62%和20.62%(P<0.01)。总之,在ABA处理下,3种苹果砧木的叶片组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都发生旱生性结构变化,叶肉细胞中淀粉粒趋于变小,叶片内源ABA和ZR水平增加显著,而IAA和GA水平变化因基因型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整理采自甘肃膜翅目松叶蜂科松叶蜂亚科和叶蜂科蕨叶蜂亚科、短叶蜂亚科、长背叶蜂亚科标本总计102号,经鉴定分为13属20种。其中,新松叶蜂属1种、吉松叶蜂属2种、松叶蜂属1种、平缝叶蜂属5种、脊额叶蜂属1种、柄臀叶蜂属1种、凹颚叶蜂属2种、异颚叶蜂属1种、侧齿叶蜂属1种、长室叶蜂属1种、窗胸叶蜂属1种、长背叶蜂属2种、短唇叶蜂属1种。包括1甘肃新记录属:短唇叶蜂属,5科学新种:武氏吉松叶蜂、甘肃平缝叶蜂、黑胫平缝叶蜂、中华柄臀叶蜂、黑肩长背叶蜂,1科学新组合:白唇窗胸叶蜂和11甘肃新记录种和4已知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给奶牛饲喂不同粗饲料组合的TMR日粮,探讨日粮中不同粗饲料组合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鲜重的精粗比从30∶70提高到40∶60后,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有显著地增加(P<0.05).随着精料比例增加,其能量水平、蛋白含量和乳蛋白率增加.同时,蛋白含量和产奶量都有所提高.在试验二组中用青贮代替了全贮,提高了奶牛的采食量和泌乳性能.说明,奶牛全混合日粮(TMR)可以提高日粮养分表观消化率、产奶量和改善乳蛋白质水平.青贮饲料的蛋白质的降解和利用更容易被瘤胃微生物降解和吸收,从而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径流曲线数法(SCS-CN模型)是估算地表径流的常用方法,可以快速评估不同地表覆盖对降水径流关系的影响。为探讨径流曲线数法在黄土高原地区人工牧草措施下的适用性,提高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水资源影响的理解,为黄土高原人工牧草地表径流估算提供理论参考,选取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罗玉沟试验场7个径流小区中73场降雨径流事件资料,采用步长法对黄土高原人工牧草标准SCS-CN模型的径流曲线数(CN)和初损率(λ)进行优化率定。结果表明:(1)人工牧草最优λ值为0.15,而对照农田为0.18;(2)不同种类牧草CN值差异不显著,约为79,对照农田CN值为81,表明美国土壤保持局推荐的CN值对黄土高原人工牧草径流计算具有适用性,但λ值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率定;(3)根据前期土壤湿度情况修正S值,模拟效果较为理想,修正后的SCS-CN模型适用于黄土高原半干旱人工牧草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天水市甜樱桃果品质量,以瑞德、含香、布鲁克斯、福晨4个甜樱桃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引种观察。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天水均为6月上旬成熟期,果实形态特征各异,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单果重、可滴定酸含量、果实硬度(带皮)在不同品种间有显著性差异。供试品种均适宜在天水市栽培。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天水市旱作区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解决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单一、抗病、优质专用品种相对缺乏及产量水平相对低下等问题。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DSS-35折合产量最高,为35 704.0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15.23%;京张薯1号、陇薯20号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4 784.40、34 340.8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分别增产12.26%、10.83%。这3个马铃薯品种(系)综合性状优良、商品薯率较高,较抗病毒病和环腐病,块茎晚疫病发病较轻,适宜在天水市旱作区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八倍体小偃麦中5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八倍体小偃麦中5与利用该材料育成的中梁22号等小麦品种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中5在株高和生育期方面的缺陷在其后代得到很好的改良;利用中5能够选育出产量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中5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能力较强,特别是抗锈性的遗传稳定持久,是难得的抗源材料.同时指出了中5利用中存在植株较高,抗倒伏性差;分离世代较长;生育期长,花期不遇;后代不育,结实性差等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2005年进行的冀黄12和中黄19两个大豆品种的打顶试验结果表明, 冀黄12在苗高27.5 cm、中黄19在苗高30.0 cm时打顶4 cm,大豆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生育期可缩短3~4 d,单株结荚数增加11.30~11.58个,单株粒数增加31.04~36.73粒,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3 683.33、3 800.00 kg/hm2,分别较CK1、CK2(不打顶)增产38.4%、40.3%,且与CK1、CK2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打顶过长(6 cm)会减少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和单产.  相似文献   
10.
A-3中抗条锈新基因YrTp1和YrTp2的分子标记定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小麦育种史基本是育种家与条锈病的赛跑史。因此,筛选、鉴定、储备和利用新抗源是我国育种和资源研究中的一个长远战略性课题。【方法】利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1、32号生理小种,对来自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 (Host) Liu & Wang]的杂交后代材料A-3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用荧光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所携带抗条锈病基因是否为新基因,并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遗传分析表明,A-3对条中31号和32号的抗性由一显一隐2对基因控制。经过对196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发现2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477-167bp与显性基因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4 cM,将该显性基因定位于2BS上;7B染色体短臂上的WMC364-208bp与隐性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5.8 cM。图位比较、系谱分析和抗谱分析表明,A-3所含抗条锈基因不同于已知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Tp1和YrTp2。【结论】可利用A-3中与条锈病抗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YrTp1和YrTp2将抗性基因转移到主栽品种中,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