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夷陵区新农村建设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夷陵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失衡现象,农业生存结构亟待调整;乡风、村容建设及农村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的缺乏和农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是制约经济发展和乡风、村容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反映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吉林西部苏打盐渍土壤改良的微咸水淋洗试验,研究了微咸水淋洗前后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变化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微咸水淋洗能够增加土壤中大于0.050mm微团聚体的数量,减少小于0.001mm微团聚体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团聚作用;微咸水淋洗区的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下降,且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衡量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保安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指出开发旅游业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将改变湿地土壤、水质、动植物等生态因子。保安湖湿地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协调发展和承载力控制等原则,实现湖泊湿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选取金沙江地区具代表性的3个树种(酸角、黄葛榕和木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酸角的偏冠现象和3个树种独立木的偏冠情况;探讨3个树种独立木的偏冠率与其树高、枝下高、地径和胸径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①在6种不同立地条件下,酸角的平均偏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坡地上的最大,独立木最小;②3个树种独立木的平均偏冠率有一定差异,其中酸角的偏冠率最大;③关联度分析结果,酸角的平均偏冠率与枝下高、黄葛裕的平均偏冠率与胸径、木棉的平均偏冠率与树高的关联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风浪扰动引起湖泊底泥磷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湖泊沉积物在不同风浪扰动情况下对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室内模拟风浪扰动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总磷(TP)的含量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加而升高。在水体其他各形态磷中,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在模拟风速大于10~12 m/s时保持稳定,并呈下降趋势。溶解性活性磷(SRP)的含量在模拟风速大于8~10 m/s时保持稳定,并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加略下降。颗粒磷(PP)的含量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PP为上覆水中主要形态的磷,占上覆水磷总量的54.55%~67.09%,SRP仅占上覆水磷总量的1.94%~3.19%,PP占TP的百分比随着模拟风速的升高逐渐升高,而DTP,SRP和DOP占TP的百分比随着模拟风速的升高逐渐降低。水体中颗粒物分形维数随着扰动频率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模拟风速5~7 m/s时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含量出现激增。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风浪扰动的加强能引起浅水湖泊中颗粒态和溶解态磷的浓度的迅速提高,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物的絮凝作用的加强,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高频风浪扰动后水体溶解性磷浓度的增幅并不明显,而仅是对浮游生物生长贡献不大的PP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6.
吴乐知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80-13781,13783
就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等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基于空间尺度对相关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崇明生态岛建设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上海市《崇明三岛规划》,对崇明岛建设开发活动给崇明湿地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做出了简单评价。结果表明,开发崇明岛使得产业和人口聚集,人为排放三废数量必将大量增加,环境污染在所难免,湿地环境质量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将大大增加。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或湿地,将会导致湿地水质下降,环境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另外,还可能促使湿地面积缩小、环境质量恶化,湿地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也将发生相应的演变。同时,美丽的湿地风光和其科学研究价值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四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四湖流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分别计算得到湖泊、人工水面和城镇的阻力面,从而对湖泊、人工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等景观要素的面积和具体分布做出相应规划。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成忠  王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46-454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一种新的产量因子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1949~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效率2个指标,对中国1949~2006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57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不断增加,1949年为0.167 hm^2,2006年达到1.853 hm^2;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在波动中不断下降,1949年为1.000 hm^2,2006年为0.870 hm^2,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动比较平稳;中国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急剧下降,生态足迹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变化非常缓慢,自80年代末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四湖流域景观结构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四湖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湿地景观分布不太均匀。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度较低,整个流域是以少数大斑块为主体构建起来的。采用分形模型对四湖流域景观要素镶嵌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证明各种景观要素类型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存在明显差异。稳定性排序与复杂性排序正好相反,越复杂的景观越是不稳定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