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9篇
基础科学   7篇
  71篇
综合类   469篇
农作物   83篇
畜牧兽医   165篇
园艺   45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通过对QX基因型IBV分离株SDZB0808进行鸡胚连续100次传代致弱后获得子代病毒P100。为了明确P100的的致弱效果和免疫原性,对其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效力评价。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P100以105.5 EID50/只的剂量对3日龄的SPF鸡进行免疫后试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气管和肾脏组织也没有病理组织损伤。免疫效力试验结果发现,P100以104.5 EID50/只的剂量免疫3日龄SPF鸡,14d后对同源强毒SDZB0808和异源强毒SDIB821/2012的攻击都具有100%的临床保护,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P100免疫攻毒组试验鸡气管和肾脏与正常对照没有差异,排毒检测结果显示P100免疫攻毒组试验鸡内脏组织病毒检出率大大低于攻毒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P100对SPF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可以作为IBV弱毒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砜吡草唑在花生田应用的可行性, 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40%砜吡草唑悬浮剂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藜Chenopodium album、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及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的除草活性, 评价药剂对花生的安全性, 并利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40%砜吡草唑悬浮剂对6种供试杂草均表现出极高活性, GR 50为0.76~2.90 g/hm 2, 在13.32 g/hm 2剂量下, 对供试杂草防效均达100%。40%砜吡草唑悬浮剂对3种禾本科杂草、3种阔叶杂草的毒力分别是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的5.60~9.30倍和22.16~25.24倍。在盆钵底部渗灌、喷淋浇水2种灌溉条件下, 40%砜吡草唑悬浮剂对花生的GR 10分别为212.03、87.68 g/hm 2, 剂量越高, 对花生生长的抑制愈明显, 对花生安全性欠佳。在盆钵底部渗灌条件下, 砜吡草唑在花生和供试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为29.45~142.30, 具有较高选择性。田间试验表明, 40%砜吡草唑悬浮剂施用剂量120~240 g/hm 2时, 对杂草的总体防效在92.6%以上, 花生增产率21.09%~22.71%, 杂草防效及花生产量均显著高于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720 g/hm 2处理, 所有药剂处理未见药害症状。综上, 40%砜吡草唑悬浮剂可作为花生田低量、高效化学除草的备选药剂, 但需关注砜吡草唑过量施用及降雨积水等因素导致的花生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降低棉花的施肥成本,为减量优化施肥提高棉花收益和降低养分损失风险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不同氮肥运筹研究减量施肥对棉花产量、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收获后和种植前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RF处理在减氮33.3%的情况下,棉花产量比农民习惯施肥(FP)处理略有下降,OPT和OF-CF处理减氮23.8%,与FP相比均提高了棉花产量;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减量施肥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淋溶损失风险较低;棉花收获后各减量施肥处理的大部分养分含量指标高于种植前,CRF处理的养分积累程度较低,养分损失的风险最低。综合考虑产量及环境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CRF处理在减氮33.3%的情况下,棉花产量较高,同时不会造成养分较多积累,养分损失风险低;其次是OPT和OF-CF处理,肥料用量仍有进一步降低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种类配施硝化抑制剂对菠菜的营养品质及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配施双氰胺与单供氮肥相比,可显著提高菠菜的生物量,降低菠菜可食部位的硝酸盐和草酸含量,提高菠菜的安全品质;另外可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和降低硝态氮的积累,从而降低蔬菜生产中氮肥污染生态环境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发表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点突变的方法对其进行单点、两点和3点突变,成功获得含单点、两点和3点的突变体。设计引物扩增突变体的ORF1片段,将目的片段分别经KpnI和XbaI双酶切进而将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成功构建PCV2-pVAX1-Rep真核表达载体。此重组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PCV2 ORF1编码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滨海盐渍土的良法栽培对作物打破盐碱地立苗难的瓶颈至关重要,利用木霉制剂处理盐碱地的研究为其改善盐渍土、提高作物耐盐碱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木霉制剂处理土壤后,出苗齐壮,出苗率、成苗率高,植株长势好,株高和有效分枝数增加;开花期延迟,开花下针期集中、时间缩短,双果数、总果数提高;一级、二级、三级侧根数增加,根瘤菌着生早,根瘤数量增加,体积增大,有效根瘤增加;籽仁蛋白质和人体必需八种氨基酸含量提高,百果重、百仁重提高,产量大幅提高。木霉制剂处理盐碱土可降低盐碱对花生生长的危害,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腐植酸缓释肥在花生种植上进行肥效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品种对花生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养分条件下,施用活性化腐植酸缓释肥的花生长势、经济性状和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其中活性腐植酸缓释肥增产效果最显著,每亩增产11.6%。本试验以活性腐植酸缓释肥肥效最好。  相似文献   
18.
棉花叶片厚度的高光谱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叶片厚度的变化能够指示植物生长状态的改变,为了实时、活体、无损地获取叶片厚度,该研究以棉花叶片为研究对象,利用DPS、Origin统计分析软件分析84组光谱数据与叶片厚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光谱反射率与叶片厚度在可见光350~369 nm及664~689 nm 2个较窄区域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红外917~1 884、2 048~2 380 nm 2个区域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相关程度红外波段高于可见光波段。红边参数与叶片厚度的相关性不高,24个形状参数与厚度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其中,中心为980 nm的吸收谷面积与叶片厚度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848。分别用反射率、植被指数、光谱形状参数建立并测试3个估算模型,相对误差最高为7.4%,均方根差最高为0.051 mm。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叶片厚度的快速、活体测量。  相似文献   
19.
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 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相似文献   
20.
北方大棚杏鲍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杏鲍菇是近年来人工驯化栽培成功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山东省栽培杏鲍菇的方式主要为塑料大棚袋栽.我所自2000年以来,引进、筛选杏鲍菇优良品种,利用棉籽壳、玉米芯、锯木屑等原料,在本所温室大棚和济南、定陶、惠民等生产基地进行了栽培试验示范,平均两茬菇生物转化率达到95%以上,且商品性好,其生产周期一般为100天左右,经济效益显著.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