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7篇
农学   87篇
基础科学   1篇
  34篇
综合类   203篇
农作物   13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21.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稀植高氮与密植中氮2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籽粒充实度与源库结构关系。结果表明,着粒数是影响籽粒充实度的关键因子,结实率可代替充实率作为籽粒充实度的测试指标,在重穗型杂交水稻育种中选育组合的最大着粒数  相似文献   
122.
K优8602是用K18A与泸恢602配组育成的高产中熟杂交中籼新组合,于2002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3.
泸糯3号是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育成的三系糯质高粱杂交种,表现产量高,抗叶斑病,淀粉含量高,出酒率高,是酿造浓香型、酱香型和小曲酒的优质原料.适宜我国南方高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4.
以低垩白高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和高垩白低食味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3 种氮肥运筹方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5:3:2、3:3:4、3:1:6,分别记为N1、N2 N3)和不施氮(N0)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氮肥运筹对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及食味值均存在显著影响。参试2个品种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均以N2处理最高,实现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的垩白性状、提高相应粒位食味值;而F优498的食味值以N1处理为宜,可改善其不同粒位稻米品质。进一步分析发现,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强势粒低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低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低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而食味值则强势粒高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高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相关分析表明,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0.706*~-0.937**),降低稻米垩白是提高食味品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5.
选用8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机直播不同品种间结实期物质转运、产量及穗部不同粒位(强、弱势粒,一次、二次枝梗,上、中、下部)米质的差异,并探讨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为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颖花数和千粒重,且结实期具有较高的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与转换率,是机直播高产品种的主要特征。强势粒、一次枝梗籽粒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低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食味值均高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穗上部籽粒米质特征均不同程度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但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米质特征品种间存在差异;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食味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换率与不同粒位垩白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6*~-0.85**),与不同粒位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67*~0.86**)。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及转换率可改善不同粒位籽粒食味品质,宜香优2115作机直播在产量及米质上综合表现好,尤其在食味品质方面优势明显,适宜作为机直播水稻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126.
K优082是汉中市农科所以不育系K18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082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经试验试种,表现高产、优质、熟期适宜、成熟转色佳等特点,2013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7.
高直链淀粉型杂交中稻新品种川谷优6684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自育恢复系泸恢6684为父本,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三系不育系川谷A为母本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稳产性好、熟期适中、抗逆性强、直链淀粉含量高等特点。201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水稻采用前氮后移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并获得高产,但不同杂交组合是否适应尚无研究报道。为此,本文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方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产量及库源结构的互作效应。【方法】在冬水田高产栽培条件下,试验设前氮后移(底肥:促花肥:保花肥=6:2:2)与重底早追(底:蘖=7:3)两种施氮方式,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方式为主处理,杂交组合为副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对两种施氮方式的产量差值与各施氮方式下产量性状间进行了相关、 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2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两种施氮方式下的产量相关性状均达极显著,方差分析F值8.89~149.08(P<0.01)。两种施氮方式下,20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及粒叶比的成对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前氮后移处理的有效穗数比重底早追显著降低,但其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最高苗数、 穗粒数和粒叶比在两种施氮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杂交组合在两种施氮方式间的产量表现不尽相同。20个杂交组合前氮后移平均产量8981.90 kg/hm2,比重底早追增产1.62%;前氮后移处理中,内5优306、 蓉18优447、 内5优317和川谷优7329四个组合不仅产量较高,而且均分别比重底早追法极显著增产。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的增产效果与两种施氮方式下杂交组合的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70和-0.7986(P<0.01)。其原因在于,穗粒数较少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强,在前氮后移情况下,仍能确保较多的有效穗数,而且穗粒数和结实率因施用穗肥有一定提高,最终表现为前氮后移比重底早追法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而穗粒数过大的组合,其分蘖力较弱,在前氮后移前期施氮量较少情况下,因最高苗数明显不够,有效穗数显著下降,加之穗粒数有所降低而减产。【结论】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 y =2607.9-11.02x (R2=0.6308)。大面积生产中,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组合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29.
研究了3种技术措施对利用苦瓜强雌系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苦瓜强雌系制种,其适宜的密度为1.5万~1.8万株母本/hm2,适宜的植株调整方式为留主蔓和1枝侧蔓,母本单株适宜留种瓜为4~5个.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对《江泽民文选》中有关科技创新论断和有关领导关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精神的学习和分析,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专家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建设“三个一流”强所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