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不同阶段产品品质性状的变异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籽粒、面粉和面团三个不同阶段产品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依据以来源于同一组合的48个小麦稳定品系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分别在关中东部川道高肥区、关中西部塬区中肥区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籽粒、面粉和面团的12个品质性状在品系间和环境间的变异及其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品系间,籽粒、面粉和面团分别以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最大抗延伸阻力的变异系数最大;在环境间,籽粒、面粉和面团性状则分别以硬度、沉降值和拉伸面积变异系数最大。性状变异在不同产品阶段和条件下表现为:面团>面粉>籽粒,品系间>环境间,品系和环境对大部分性状有极显著影响。籽粒含水量与面粉和面团的大部分性状呈负相关;籽粒硬度与面粉性状指标呈正相关,与面团性状指标相关不显著;籽粒容重对面粉和面团性状影响较小;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面粉和面团的多个指标呈正相关。面粉湿面筋含量和面粉沉降值与面团延展性、抗延伸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拉伸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面粉吸水率与面团延展性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对面团品质指标的决定系数为0.108 5~0.517 9,面粉对面团品质指标的决定系数为0.618 4~0.873 0。面粉品质较籽粒品质对面团品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为给小麦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藁优8901和中筋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研究了高(HD,24×105·hm-2)、中(MD,18×105·hm-2)、低(LD,12×105·hm-2)3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 GS)含量和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藁优8901的GMP含量表现为MD>HD>LD,而泰农18则表现为MD>LD>HD,均以MD的最高。不同密度条件下藁优8901籽粒的总HMW GS含量均高于泰农18,表明强筋小麦具有较强的谷蛋白积累能力。2个品种籽粒的单个HMW GS含量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不同,但都以MD的最高,种植密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小麦籽粒HMW GS含量的提高。GMP的粒度分析表明,MD处理提高了2个品种籽粒GMP大颗粒(粒径>100 μm)体积百分比,说明中等种植密度有利于大粒径GMP颗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节药防控,采用菌落直径法筛选了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根腐病菌高效的杀菌剂,并将其与香菇多糖联用,通过小麦拌种处理,在盆栽条件下评价其对小麦纹枯病与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95%己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的毒力最高,对这两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094、0.144 mg·L-1;97%咯菌腈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312、0.766 mg·L-1。剂量为1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己唑醇施药后7 d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7.5%和80.2%;剂量为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咯菌腈施药后7 d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5.8%和82.5%。香菇多糖与己唑醇和咯菌腈混合拌种对两种小麦病害的防效均高于单剂处理,0.5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己唑醇与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香菇多糖联用7 d后,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5.2%和79.4%。2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咯菌腈与4 g a.i.·100 kg-1小麦种子的香菇多糖联用与己唑醇/香菇多糖联用防效相近。综上所述,己唑醇或咯菌腈与香菇多糖联合施用,可兼治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有助于小麦生产节药控害,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中筛选出耐盐种质,对来自墨西哥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141份人工六倍体小麦材料,采用水培法,在小麦芽期和苗期进行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0、100、150和200 mmol·L-1),筛选适合耐盐性鉴定的盐胁迫浓度,并通过表型及生理指标测定、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系统聚类等方法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芽期和苗期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多数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根系干重和鲜重及根冠比受盐胁迫影响较大,对盐胁迫敏感性较强。100 mmol·L-1NaCl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耐盐性筛选的理想鉴定浓度。通过系统聚类将141份材料划分为四类,其中高耐盐材料17份(占12.06%),耐盐材料61份(占  43.26%),中度耐盐材料48份(占34.04%),盐敏感材料15份(占10.64%)。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不同时期生长发育、产量和钾素分配利用的影响,以食用型甘薯品种‘泰中6号’为材料,以硫酸钾(K2SO4)为供试肥料,水分处理设正常灌水(W1)和干旱处理(W0),分别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和30%~40%;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0g/m~2(K0)、12g/m~2(K1)、24g/m~2(K2)和36g/m~2(K3)4个水平,测定茎叶生长指标、光合势、块根膨大速率、干物质质量分数、产量和钾素质量分数等。结果表明,施钾可以促进甘薯茎叶生长和产量提高,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正常灌水下,甘薯茎叶生长指标、结薯数和产量在K2和K3处理均高于K1;而干旱胁迫下K2和K1处理均高于K3。正常灌水下甘薯光合势和块根膨大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为K3处理,干旱胁迫下最大为K2处理。干旱胁迫下甘薯植株地上部器官中钾质量分数均高于正常灌水,块根中相反,且甘薯钾肥利用率显著低于正常灌水。干旱胁迫下施钾有利于甘薯茎叶生长,增强单株光合势,同时,植株茎叶钾素质量分数增大,渗透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甘薯的抗旱性;施钾增大干物质向块根的分配,提高块根产量,而且干旱胁迫下甘薯的适宜施钾量低于正常灌水。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排种量对甘薯采苗量和薯苗质量的影响,以商薯19(S19)和烟薯25(Y25)为试验材料,采用平排的方式,设置10、15、20、25 kg/m2 4个排种量,其中25 kg/m2为常规排种量,从采苗量、薯苗质量、薯苗生长特性和薯苗群内环境条件(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19和Y25的采苗量均随排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20 kg/m2排种量处理最高,分别为2 124株/m2和986株/m2,较10、15、25 kg/m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07.4%、19.1%、10.1%和100.4%、45.4%、8.6%;Y25叶片净光合速率、茎部剪切力和拉伸力也均以20 kg/m2排种量处理最高,分别较25 kg/m2排种量处理显著增加16.54%、25.4%、44.5%;S19和Y25薯苗壮弱比、茎部机械力、茎部木质素含量及叶片、叶柄和茎干率也都是20 kg/m2...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测墒补灌节水条件下实现小麦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的最优施氮量,以小麦品种烟农1212为材料,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条件下,设置0、120、180和240 kg·hm-2施氮量处理(分别用N0、N1、N2和N3代表),分析施氮量对测墒补灌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2处理下小麦花后7~28 d旗叶光合性能显著高于N0和N1处理,但施氮量增至N3时光合性能无显著变化。N2处理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显著高于N0和N1处理,但与N3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N2处理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N0和N1处理分别高5.00和2.86个百分点。N2处理的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和活跃灌浆期长,最大灌浆速率下粒重高,籽粒产量较N0和N1处理分别高41.01%和22.44%,且氮肥农学效率最高,氮肥偏生产力较高。综合考虑,180 kg·hm-2施氮量为测墒补灌节水条件下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8.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给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资源,对引自国际玉米与小麦改良中心(CYMMIT)的56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白粉病田间抗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对其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构成及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繁茂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多等优良农艺性状特点,其中,Syn1、Syn2、Syn56等材料的单株成穗数在10穗以上,Syn46的单株穗数平均达到45.4穗;Syn19、Syn30等的穗粒数平均达到50粒以上;Syn52、Syn50、Syn54等材料的千粒重较高,达50~60 g。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Syn4、Syn23、Syn24等80%以上的供试材料对白粉病具有良好的田间抗性。编码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Glu-A1、Glu-B1和Glu-D1位点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有35种HMW-GS等位变异;除含有多种优质亚基或亚基组合外,还含有新的亚基类型。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供试人工合成小麦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相较于本地栽培品种,供试人工合成小麦材料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灌溉处理对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灌水对小麦花后氮素积累和转运的调控作用,以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和中筋小麦品种鲁麦21为材料,分析比较了节水灌溉(W1)、常规灌溉(W2)和旱作栽培(W0)3种水分条件下小麦花后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转运量及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表现为W1和W2显著高于W0。与W0相比较,W1和W2条件下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9.0%~12.6%和7.1%~20.7%,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大了5.7%~17.4%和5.3%~10.7%,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9.4%~28.2%和21.2%~27.1%,说明土壤水分匮缺不利于植株营养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和花后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从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效率来看,济南17的平均转运效率表现为W1显著高于W0,这主要归因于叶和茎+叶鞘转运效率的显著提高;而鲁麦21则表现为W0>W1>W2,其中旗叶和茎+叶鞘上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小麦氮素转运能力对不同灌溉处理的反应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灌溉处理对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影响也不同,济南17的籽粒产量表现为W2>W1>W0,处理间差异显著;鲁麦21的籽粒产量为W1>W2>W0,W1 与W0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喷施磷酸二氢钾及硼肥对绿豆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绿豆为供试材料,用0.2%磷酸二氢钾+0.1 g/L硼、0.2%磷酸二氢钾+0.2 g/L硼、0.1%磷酸二氢钾+0.1 g/L硼、0.1%磷酸二氢钾+0.2 g/L硼4种配比组合进行喷施对比试验,研究磷酸二氢钾及硼肥对绿豆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2 g/L硼对绿豆植株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喷施磷酸二氢钾及配合使用硼肥可以作为合理利用微肥促进绿豆增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