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6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960篇
林业   460篇
农学   377篇
基础科学   235篇
  953篇
综合类   2714篇
农作物   306篇
水产渔业   95篇
畜牧兽医   1197篇
园艺   389篇
植物保护   45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328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448篇
  2012年   940篇
  2011年   703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515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八珍汤对乳牛产后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提高乳牛产后期免疫状态的新方法,对试验乳牛分4组(产前第30d至产前第1d灌喂组、产前第15d至产后第15d灌喂组、产后第1d至第30d灌喂组、不灌喂中药对照组)灌喂中药八珍汤,检测产后期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功能。结果发现,产前组CD3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d升高;产前产后组CD3、CD4和CD8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d和第15d升高;产后组CD3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5d和第30d升高,CD4细胞数量也在产后第30d升高。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能力,产前产后组在产后第1~30d明显提高,产后组在产后第15d和第30d明显提高。各组乳牛产后期CD21细胞数量的变化相近。结果表明,从产前第15d开始到产后第15d每日喂八珍汤,能明显提高乳牛产后期T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增加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功能,而对B细胞数量增加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几种除草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丁草胺、环庚草醚、草甘膦、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和环丙嘧磺隆6种除草剂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6种除草剂均能抑制菌丝生长,减少菌核形成数量,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但在较高浓度范围内,除草剂可增加菌核体积;吡嘧磺隆在5μg/ml、环丙嘧磺隆在10μg/ml时可增加菌核形成数量;在含除草剂培养基上产生的菌核都可萌发。  相似文献   
13.
番木瓜环斑病毒株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PRSV株系特异性引物对PRSV的PRSV126(PRSV日本分离物)、Ys、Vb和Sm等株系进行RT-PCR方法鉴定,引物PR21/PR22能把Ys从Vb和Sm中鉴定出来,PR300/PR301则能把Vb从Ys、Sm和PRSV126中鉴定出来;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Ⅱ、Sau3A I和Hinf I对PRSV的PRSV126、Ys、Vb和Sm等株系进行单酶切RT-PCR-RFLP分析,Hinf I能把PRSV126与Ys、Vb和Sm鉴别开来,Sau3A I能把Ys与Vb和Sm鉴别开来,Hae Ⅱ则能把Ys与PRSV126、Vb和Sm鉴别开来;以P1/P2为引物,对Vb、Ys和Sm株系进行RT-PCR-RFLP-SSCP分析,结果能一次把三者较好地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选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与稻瘟菌生理小种ZC13(菌株97-151a)组成的3类典型非亲和性互作,以亲和性互作为对照,对各互作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全非亲和性互作C101A51/97-151a、高度非亲和性互作C101L AC/97-151a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C104 PKT/97-151a,POD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明显升高,48h前达到高峰,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7d完全显症时,幅度基本与各互作非亲和程度呈正相关;亲和性互作CO39/97-151a接种后40 h POD比活性才开始升高,4~6 d达到高峰,峰值也较大。3类非亲和性互作PAL比活性在接种后0 h或16 h开始较明显升高,整个互作中形成3~4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中PAL比活性一直明显下降。3类非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升高,基本一直保持升高趋势,在40 h前幅度较大,并形成1~3个较高的峰;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大幅度升高直至完全显症,48h后幅度远高于非亲和性互作。3类非亲和性互作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在24 h内开始较明显升高,在48h前形成2~3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在接种后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即开始升高,在48h后显著高于非亲和性互作。讨论了POD、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参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RT-PCR与PVP-ELISA检测水稻瘤矮病单头叶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对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核衣壳蛋白和外衣壳蛋白的性质、结构及其与介体的亲和性、与介体传毒能力的关系等方面,本室在已有室内检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T-PCR和PVP-ELISA法对田间带毒叶蝉进行检测,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琼脂法对2000年和2001年采收的29个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东花都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为敏感,其抑制中浓度IC50是0.148 0 mg/L;湖南安乡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极为明显,2000年和2001年样本IC50值分别是7.458和13.80 mg/L,其相对抗性比分别为50.4和93.2;2000年采收的湖南常德稗草也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高抗,其相对抗性比值是4.47,黄梅、汉寿、常德(b)、高桥4地稗草也表现出抗性,其相对抗性比值分别为2.37、3.12、2.44和2.20;其他22个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仍未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17.
稻瘿蚊综合防治新技术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后,稻瘿蚊发生危害明显回升,损失相当严重。以大田试验示范为主,系统研究了新耕作条件下稻瘿蚊综合防治,首次总结提出“喷药除草、压低虫源、抓住晚秧、做好测报、挑治本田”的综合防治新技术体系。室内外试验和大田示范表明,应用草甘膦杀死越冬寄主游草,可显著减少虫源基数;灭线磷(商品名益舒宝)、氯唑磷(商品名米乐尔)是防治稻瘿蚊的高效药剂,抗蚊青占品种高抗稻瘿蚊。此外,合理利用杀虫植物、性引诱剂和天敌等亦是防治稻瘿蚊的重要措施。在面积达12.46万hm^2的示范推广实践中,本田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荔枝环剥时期对新梢生长及碳素储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枝梢环剥显著抑制了‘怀枝’荔枝新梢的生长,并导致射线细胞和髓部大量积累淀粉。梢芽萌发或伸长前环剥可完全抑制新梢生长,而新梢快速伸长期环剥对其抑制效应最弱。秋季环剥对新梢的抑制和对淀粉积累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春季环剥。环剥口以上的老叶面积和环剥位置并不影响环剥对新梢生长的抑制效应和促进淀粉的积累效应,但环剥口以上单位枝梢长度的叶面积与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土壤干旱条件下矮生狗牙根、沟叶结缕草和地毯草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矮生狗牙根的耐旱性较强,沟叶结缕草次之,而地毯草对干旱敏感。干旱胁迫下,地毯草积累脯氨酸最多,沟叶结缕草次之,矮生狗牙根最少,草坪草的脯氨酸的积累与耐旱性呈负相关。地毯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持续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短暂升高后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矮生狗牙根和沟叶结缕草的SOD活性先升后降,CAT和POD活性则维持较高水平,表明草坪草的耐旱性与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香蕉分生小球体途径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7 个香蕉品种未成熟雄花为外植体均获得了分生小球体(meristematic globules) 。分生小球体的诱导率因基因组型和品种而异, 为15 %~81 % , 分生小球体的特点及开始出现的时间也受基因组型和品种的影响。以分生小球体为起始材料, 建立了‘广东2 号’、‘华农7 号’及‘河口龙牙’3 个品种的胚性细胞悬浮系, 并通过体胚发生途径获得了前两个品种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