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7篇
  146篇
综合类   25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51.
地表温度深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对维持地表能量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特征与非喀斯特区有所不同,已有研究未能有效控制经度、纬度、地形因子和空间尺度等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的地表温度差异定量分析精度不够。基于近邻成对像元比较的方法,获取贵州西南紫云、望谟两县2000—2018年的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地表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年尺度,喀斯特区地表温度高于非喀斯特区,差值为0.19℃,但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无明显差异。在季节尺度,喀斯特区四季的地表温度均高于非喀斯特区,两者差异在夏、冬季节(0.12℃)略大于春季(0.10℃)和秋季节(0.11℃);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在冬季最大,在夏季最小,但两者差异在四季均不明显。在月尺度,喀斯特区各月的地表温度均高于非喀斯特区,两者差异在8月最大,为0.24℃;在2月最小,为0.10℃;两类地区的地表温度波动性除在2月和11月存在明显差异外,在其他月份均无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降低了经度、纬度、地形因子和空间尺度对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地表温度差异的不确定影响,可为同类地区的生态保护和产...  相似文献   
352.
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30个典型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土样,测定不同形态的氧化铁含量、计算相应的风化度指标,通过分析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风化度指标与土壤类型分异的关系,探讨了氧化铁特征对喀斯特山区典型土壤类型分异的指示作用.结果 表明:游离氧化铁是区内土壤氧化铁的主要存在形态(26.62~75.99 g kg-1);绝大...  相似文献   
353.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我国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缺乏及经济落后等问题,我们结合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等国家重大需求,针对石漠化整体情况、石漠化的扶贫措施,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恢复与扶贫发展进行探讨,并针对石漠化生态产业扶贫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国家生态扶贫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54.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简称SOC)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表层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SOC储量的正确评估对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其土壤有机碳易于积累,有机碳含量较高,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收集近10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关于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研究中的数据,总结分析南方喀斯特分布区的SOC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喀斯特地区SOC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并由此导致喀斯特地区的SOC储量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制约下的SOC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认为地质背景、土壤自身因素、人类活动等是影响土壤SOC空间异质性分布的主要原因。基于喀斯特SOC空间异质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适合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旨在为今后喀斯特地区SOC研究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355.
356.
为了解万山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解译2000、2010年和2015年万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构建的岩性及同期石漠化叠加分析,探明每种岩性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百分比,以此揭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从岩性空间上看,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在非碳酸盐岩组合上分布面积最广,其中林地面积最多为142.89 km2,在灰岩与白云岩混分布最少,面积最少为13.37 km2;2005—2010年的石漠化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变化最大,变化速率为-1.87 km2·a-1,其中,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发育的轻度、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白云岩夹碎屑岩上发育的重度石漠化比例最高,整体上来说石漠化更容易在碳酸盐岩(灰岩与白云岩混、白云岩夹碎屑岩)上产生。根据典型石漠化的分级情况和各地类石漠化分布的占比得出,研究区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和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这两类土地类型对石漠化的贡献和响应最大,两地类石漠化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0.87%和4.32%,而旱地主要以发生轻度石漠化为主,且发生机率高达93.61%。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石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位和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57.
荷兰Skalar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地表水中挥发酚具有快速、安全等优点,但该方法还未成为环保部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分光光度法是环保部颁的标准分析方法。本文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连续流动分析法测定地表水中挥发酚的可行性,为连续流动分析法制定为标准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8.
贵阳老城区采集80个灰尘样品,探讨了贵阳城市灰尘中重金属Pb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贵阳市区灰尘样品中Pb含量24.65~177.7mg/kg,平均含量63.76mg/kg,高于土壤背景值,较之贵阳土壤背景值,贵阳灰尘中Pb含量的超标率117.6%。同时,贵阳灰尘中的Pb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说明随机性因素(人类活动,如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排放等)对Pb的空间分布有较大的影响。Pb污染指数的克里格插值图可反映出Pb污染的空间格局,Pb污染总体上接近中度污染水平,中心商业圈和老工业区的Pb污染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59.
【目的】探讨贵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社会经济梯度变化特征。【方法】运用了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和景观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贵阳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的城乡、人口密度、交通梯度变化。【结果】1在景观类型上,各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面积及比例、破碎度、形状复杂性随距城区、交通的远近和人口密度大小在各梯度带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2在景观水平上,沿距城乡、交通和人口密度梯度方向土地利用景观的破碎度变化由大到小,整体景观类型面积趋于均衡化,分离度下降,聚集度增强。【结论】贵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的社会经济梯度变化明显,其中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城镇化发展是社会经济梯度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60.
喀斯特浅层裂隙土壤垂向渗透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喀斯特浅层裂隙所赋存土壤各土层渗透性特征及影响因素,测定了喀斯特典型的浅层裂隙中赋存土壤0—10,10—20,20—30,30—50,50—70,70—100 cm土层的饱和导水率、机械组成、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等土壤属性。结果表明:(1)喀斯特浅层裂隙中各土壤属性均随着土层深度变化呈现出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其中容重、黏粒含量、毛管孔隙度均随着土层深度而增长,饱和导水率、有机碳、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属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相反,呈递减趋势。(2)喀斯特浅层裂隙中土壤饱和导水率变异系数高于非喀斯特地区,且随土层深度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其随土层深度变深而减小的趋势可用对数函数进行模拟(R^2=0.9462)。(3)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裂隙中所赋存土壤的饱和导水率除了与机械组成中黏粒含量、粉粒含量为显著性相关(P<0.05),与砂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以外(P>0.05),与其余各土壤属性均呈极显著性相关(P<0.01),且非毛管孔隙度相关性最高(P=0.898)。浅层裂隙土壤非毛管孔隙是影响其渗透性的主要因子,而裂隙中深层土壤拥有较多善于贮存植物所需水分的毛管孔隙。因此,对于土地资源匮乏的喀斯特地区,充分合理利用裂隙中深层土壤的水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水分运移、石漠化治理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