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1篇
  3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10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些年来,核序列基因和微卫星标记被广泛地应用于物种遗传结构分析,然而,对于两者的有效性我们却知之甚少。本文以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为研究对象,探讨核序列基因和微卫星标记在解析物种遗传结构方面的有效性。绿背山雀中部和西南线粒体谱系分支在核序列基因上存在相应的遗传分化,而在微卫星数据上却不存在分化。两个谱系分支在核序列基因上的FST值是微卫星的4倍。我们认为等位基因大小异源同形(size homoplasy)可能是导致微卫星标记无法区分两个谱系分支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探讨物种遗传结构,且当目标种群具有较大的有效种群数量时,核序列基因比微卫星标记具有更强的适用性。绿背山雀各线粒体谱系分支间的 FST值与等位基因数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该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的有效性与等位基因的数量无关。RST值的变化范围比 FST值大,因此更不利于探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核序列基因相符,微卫星标记同样揭示了台湾支系的遗传独立性。台湾支系与大陆支系间的遗传分化可能属于严格的异域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52.
为无害化制作大型中华鲟标本,通过高浓度酒精长时间浸制脱脂、无毒害试剂(硼酸、樟脑、明矾)防腐防虫、制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以实现对环境和人体无毒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3.
三峡水库形成后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浮游动物食性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成为了库区优势种。为探究三峡库区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规律,2019年1-12月,每月下旬在三峡库区小江6个采样断面使用银鱼捕捞专用拖网进行了调查,应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测度太湖新银鱼种群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9年太湖新银鱼在三峡库区小江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时间动态上,太湖新银鱼种群生物量的周年变化为先升后降,3月开始迅速增长,在4月达到最高值(2080.08 kg/km2),随后逐步下降,7月捕捞旺季过后,生物量明显下降;空间分布上,太湖新银鱼春季繁育的稚幼鱼最先出现在上游的渠口和养鹿断面,之后下移,主要集中在高阳断面(867.16 kg/km2),其次是黄石和双江断面,而长江断面太湖新银鱼分布最少。研究表明,太湖新银鱼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由种群繁殖特征及库区水文情势决定,其种群在4月快速增长,与小江5月蓝藻密度急剧上升可能存在关联。建议在种群快速增长前,对三峡库区小江太湖新银鱼的繁殖群体进行捕捞,尤其是在3月的渠口和养鹿断面,可以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4.
水生态监测是水生态健康评估、保护及修复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水生态监测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欧盟和美国水生态监测及评价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进一步分析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流域统一监管、监测站网优化、监测工作常态化、监测标准体系完善、监测能力提升等多个层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长江流域和我国水生态监测和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基于防洪、安全、生态等方面的考虑,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大多数采用生态护坡结构,达到了稳定航道兼顾生态保护的目的,但工程运行后期的坡面植被并没有呈现出预想状态。为探究施工后的坡面植被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于2019年5月(洪水来临前)和10月(洪水淹没后)开展了2次系统调查,设置9个生态护坡样地,每个样地内按坡面高程划分3个高程区域(护坡下缘、中间高程、护坡上缘)。结果表明,坡面植被多呈斑块化,尤其是生态护坡下缘区域。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77种,其中禾本科、菊科、豆科植物种类数较多。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数相近,分别为35种和32种。不同高程区域,生态护坡植被种类差异明显,生态护坡下缘区域,以双穗雀稗、蒌蒿、水蓼等为主,生态护坡上缘区域以芦苇、狗牙根、牛鞭草等为主。洪水淹没前后植物优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洪水淹没后,低高程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明显,很多样地优势种尤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度下降或消失。生态护坡工程是否成功,如何筛选植物和滞留土壤是关键。建议优先选用狗牙根、牛鞭草、双穗雀稗和芦苇等既耐水淹且根系发达的植物。与生态护坡砖型护坡相比,钢丝网格型护坡缝隙复杂、数量多、微生境复杂度更高。  相似文献   
56.
长江下游浅水湖泊石臼湖鱼类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2013年对石臼湖水质和鱼类资源开展的2次调查数据,研究石臼湖水质、鱼类资源现状及演变趋势。采用水质单因子评价方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OECO富营养湖泊判断标准,研究石臼湖、姑溪河、塘沟河、清水河的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通过商业捕捞的渔获物调查,收集石臼湖和姑溪河鱼类资源数据,分析河网区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结构等渔业资源现状。结果表明,石臼湖及毗邻水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水污染,且湖区受水量变化影响低于河流区,总体水质状况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为富营养状态。石臼湖分布鱼类110种,2012-2013年共调查到54种;其中,石臼湖38种,固城湖33种,姑溪河51种。石臼湖、固城湖和姑溪河主要经济鱼类(数量和重量均超过1%的种类)分别有13、11和9种。石臼湖鱼类主要以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鲇(Silurus asotus)等适应静、缓流生境的鱼类为主,并以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等小型鱼类或小规格个体鱼类(1 000 g)为主;湖区天然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由于和长江下游干流相通,姑溪河鱼类种类数高于湖区,但其生物量远低于湖区;渔业资源的分布状况与水质状况无明显相关性,与河湖的连通性有关;受枯水期水量偏少、上游和周边来水污染以及高密度水产养殖的影响,石臼湖水质出现氮、磷和有机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宜采取源头控污、限制养殖、渔民转产以及人工增殖等措施,保护石臼湖水质,恢复天然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57.
彭水水电站2008年1月下闸截流蓄水.以2006-2009年间采集的白甲鱼截流前群体、截流后坝上群体、截流后坝下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白甲鱼微卫星遗传标记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和期望杂合度(He)检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截流后坝上群体的最高,截流前群体和截流后坝下群体接近;根据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图显示,截流前群体和截流后坝下群体先聚成一类,再与截流后坝上群体相聚.群体间Fst为0.0466,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弱,遗传变异较小.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截流前后的3个白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间遗传变异较小.要准确完整地评估水电站对白甲鱼的遗传变异的影响,还需要长期的监测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8.
回顾和总结了过鱼建筑物升鱼机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过鱼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及升鱼机的发展前景,列举并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升鱼机的代表实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升鱼机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包括升鱼机的建设可参照升船机进行类型扩展,升鱼机结构构造上的改进及应用需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升船机与升鱼机结合使用方面的建议,得出了升鱼机在我国高坝过鱼工作中具备一定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59.
河流梯级水电开发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应对能源需求与结构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缓解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成为决策者不能回避的难题。本研究尝试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应用到这一领域,为鱼类洄游通道的恢复工作提供决策辅助。研究以湘江干流梯级开发为例,分析了梯级开发鱼类洄游通道恢复所面临的问题,构建了以空间基础数据库、决策模型库、知识库以及人机交互平台为基础的湘江干流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系统通过对湘江干流梯级开发的辅助决策,展现了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0.
三峡水库支流童庄河拟多甲藻水华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和2010年对三峡水库支流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水体理化和浮游植物进行了同步连续跟踪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氮、磷含量较2009年有所升高,相同年份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氮、磷含量各有高低,但差别不大.2-3月,童庄河回水区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sp.)细胞密度逐步增加并达到高峰,其细胞密度可从2009年第13位、2010年2月26日的第9位,在2010年3月17日迅速上升为第1位,成为第一优势种类,并在2010年2-3月形成水华.拟多甲藻水华最先出现在回水区尾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中下游发展,并形成大面积水华,在维持一段时间后消退.童庄河回水区拟多甲藻密度上游最高,从上游至下游,密度逐渐下降.同期长江干流出现拟多甲藻的次数较少、密度较低,通常在回水区最低密度的30.91%以下.分析认为,2-3月回水区更适合拟多甲藻生长,能否形成水华主要受水文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