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1篇
  3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10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光照是引起鱼类视觉系统反应的环境因子,不同生态类型的鱼类对光照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类型。本文阐述了光诱驱鱼的基本原理,从光照强度、光照颜色以及闪光3个因素探讨了光照对鱼类趋避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影响鱼类对光照产生趋避行为的原因,提出了光在鱼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高坝电站的数量日益增加,但没有修建高坝过鱼设施的经验。国外过鱼设施历史悠久,鱼闸和升鱼机等高坝过鱼设施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述了国外高坝过鱼设施的发展状况,总结不同类型高坝过鱼设施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影响过鱼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即诱鱼水流、运行周期和机械故障。借鉴国外过鱼设施经验,有助于解决我国高坝过鱼问题。引进技术的同时,还需做好鱼类生态学和水力学等基础研究,开展过鱼设施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选择有代表性地区开展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3.
鱼类与水力学之间关系密切而复杂,鱼类的很多生理和生态特性要通过水力学试验获得,也要通过水力学特征量表达。鱼类对水环境的需求、鱼类的生理承受力和鱼类的生态承受力等3个方面是分析水利工程对鱼类生态系统胁迫时的主要参照指标,包括鱼类与水动力、静力、水体空间和物理化学特性等多方面广泛的研究内容,而水力学试验正是进行这些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研究汤浦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及水质状况,于2010年5、8、11月及2011年2月连续4个季节分别对其浮游植物、水文特征和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7门、58属、105种,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其物种数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各样点物种数呈现出由河流区向湖泊区递减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丰度变幅较大,在3.27×106~128.90×106个/L,其中冬季丰度最低,春季最高.春季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蓝藻组成,夏季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组成,秋季为隐藻和硅藻,冬季主要由硅藻组成.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春季水质最差,且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微型硅藻链状弯壳藻(Achnanthidium catenatum)为春季水华的绝对优势种.水华暴发可能受降水、水库调度、营养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5.
<正>本文总结了鳜鱼养殖期间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现介绍如下。一、物理性应激和损伤包括拉网损伤、运输损伤、围网擦伤、高温或低温应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引起鱼细菌或霉菌感染,导致鱼体质变差甚至死亡。因此,在捕捞、运输、围网养殖时应采取措施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如运输距离在100千米以上或运输时间超过10小时,应提前停食3天且在运输当天拉网锻炼,运输中加冰、补氧或加麻醉镇静剂。  相似文献   
106.
鱼感应流速对体长的响应及在过鱼设施流速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研究测试并分析了澜沧江5种鱼类(体长bl的范围0.095~0.342 m)的感应流速。测试方法:首先测量鱼的长度,然后将其放于鱼类行为学装置内的游泳区中,并使其适应2 h。然后让鱼的头部朝着游泳区后端,以递增流速法调整装置内水流速度。当鱼类调转方向运动时,记录此时装置内水流速度,该水流速度即为鱼类感应流速。研究结果:1)在水温为11.1~22.6℃条件下,鱼类感应流速范围为(0.40~1.18)bl/s,即(0.07~0.23)m/s;2)鱼类相对感应流速和体长总体呈负相关关系,鱼类绝对感应流速和体长总体呈正相关关系,该相关关系对于较难捕获测试样本或仅可捕获极个别样本的鱼类游泳特性的定性预测研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3)拟合了趋流率与水流速度的相关关系,可为寻求满足鱼类游泳需求和工程流速设计上的平衡提供参考,若仅考虑过鱼设施运行效率,则澜沧江上游某水电工程过鱼设施内最低设计流速至少为0.2 m/s。该研究结果可为鱼类行为学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过鱼设施流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河流生态修复的理念应运而生.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以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理论雏形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以“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修复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河流生态修复的重点拓展为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相关修复实践全面展开.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目前在水质净化、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和新材料应用等科研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提出应该从河流特点、生态学过程、河流流域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108.
小江回水区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春、夏、秋和水华发生末期,对三峡水库小江同水区的原生动物、轮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监测到原生动物52种、轮虫35种;其中,原生动物秋季种类最多,有30种,轮虫夏季种类较多,有25种.水华发生末期的现存量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理化参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江回水区水环境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从物种组成聚类结果来看,不同时间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群落组成不同,且与水环境的时间异质性并不一致.浮游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与浮游动物群落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9.
对红树植物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植物在污染的淡水环境中能够很好生长,且对污染水体具有一定净化效果.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4d的条件下,流经红树塘的生活污水黑臭消失,浊度下降,透明度提高,出水DO浓度饱和度达到85%以上,进水COD、NH3-N和TP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73.3%、62.8%和36.7%.中试试验连续运行期间(约30 d),海桑株高平均增加0.11倍,基径平均增加0.035倍;桐花株高平均增加0.16倍,基径增加0.038倍.红树植物湿地处理系统作为一种低成本同时具有景观效果、重金属吸附等附加价值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0.
对大渡河河口春秋季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53属、157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共109种,占总数的69.43%,其次是绿藻和蓝藻.左侧汊河和青衣江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优势度分析显示,大渡河河口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69 040个/L和0.9051mg/L,均以硅藻最高.浮游植物密度春季高于秋季,生物量则春季低于秋季,青衣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较干流低.大渡河河口多样性指数春季平均为3.1728,秋季平均为3.3547;均匀度指数春季平均为0.5300,秋季平均为0.5749.秋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均高于春季,青衣江两指标均较干流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